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山西大学专利>正文

昆虫β-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基因及其应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211831 阅读:163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1-17 04:5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昆虫β-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基因(NAG)的序列及其双链RNA(dsRNA)的应用方法,它可沉默特定的β-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基因,使害虫死亡。对飞蝗β-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基因进行克隆和测序后,得到序列为SEQ?ID?NO:1的β-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基因;然后选择序列为SEQ?ID?NO:2的该基因片段,用于dsRNA的合成。该基因dsRNA注入昆虫体腔后,昆虫生长过程发育迟缓;无法顺利蜕皮进入下一龄期,导致死亡。本发明专利技术为基于RNA干扰的害虫防治提供新的靶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生物
具体涉及昆虫β -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基因序列及其dsRNA的应用。
技术介绍
在我国长期施用有机氯、有机磷等化学杀虫剂防治害虫,导致一系列问题农药残留导致农业环境污染;昆虫出现抗药性,防治成本提高;有毒农药危害人类身体健康等。目前已有将生物杀虫剂应用于害虫防治,但往往作用时间较长,效果缓慢。为更为有效地进行植物保护,迫切需要研发新型的害虫防治方法。RNA干扰(RNAi)是一种通常由双链RNA分子引起的特异性转录后基因沉默现象,于2006年获得诺贝尔奖。这一发现不仅是基因功能研究方法上的突破,同时也为人类的疾 病治疗和作物害虫防治开辟了新的途径。2008年,Price和Gatehouse总结了众多研究结果后,提出了基于RNAi的害虫防治策略。基于RNA干扰技术的害虫防治具有如下优势1)选择对害虫专一的基因进行干扰,对高等动物和和人类是安全的;2)防治害虫具有专一性,对非靶标生物无杀伤作用;3)对环境无毒无害。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昆虫β -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基因及其dsRNA在致死害虫中的应用。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β -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基因,其核苷酸序列是SEQ ID NO I。该序列是通过对飞蝗EST数据库的搜索,得到17条飞蝗β -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基因基因片段,通过序列拼接和比对后,进一步克隆获得。该序列长2667bp,包含1845bp开放阅读框。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昆虫β -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基因,其核苷酸序列是SEQ IDNO :2,是根据SEQ ID NO :1设计上游引物SEQ ID NO :3和下游引物SEQ ID NO :4,通过PCR扩增获得SEQ ID Ν0:2,其含有Τ7启动子。进一步利用试剂盒合成dsRNA。所述dsRNA是用上游引物SEQ ID NO 3和下游引物SEQ ID NO 4合成PCR产物,经Wizardrft'SV Gel and PCR Clean-Up System (Promega)试剂盒纯化后按照 T7RiboMAXTMExpress RNAi System (Promega)试剂盒说明体外转录合成。SEQ ID NO 2合成的dsRNA在致死害虫中的应用注射上述dsRNA到昆虫体腔,结果表明SEQ ID NO 2合成的dsRNA可以特异性地沉默β -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基因LmNAGl的mRNA表达,并导致飞蝗蜕皮困难而死亡。附图说明图I :2龄飞蝗注射SEQ ID NO :2合成的dsRNA后出现蜕皮困难而死亡的表型。A为注射dsGFP的对照,B为注射SEQ ID NO 2合成的dsRNA。图2 :5龄飞蝗注射SEQ ID NO :2合成的dsRNA后出现蜕皮困难而死亡的表型。A为注射dsGFP的对照,B为注射SEQ ID NO 2合成的dsRNA。图3 :飞蝗注射SEQ ID NO 2合成的dsRNA后飞蝗β -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基因LmNAGl的不同时间点mRNA表达,β-actin做为内参基因。24,48,72为注射dsRNA后的小时数。**P〈0. 01。具体实施例方式实施例I :飞蝗β -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基因片段及其dsRNA的获得I、飞蝗β -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基因片段的获得I)飞蝗β -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基因在飞蝗表达序列标签EST数据库的搜索 基于飞蝗的表达序列标签(EST)数据库,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飞蝗β -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基因进行搜索,经过序列分析及比对后,共获得17条飞蝗β -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基因片段。经拼接后,获得的飞蝗β-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基因(LmNAGl)序列全长2667bp,开放阅读框1845bp。2)飞蝗β -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基因引物的设计基于已获得LmNAGl的碱基序列,采用primer premier5. O软件设计引物。所有引物均由上海英潍捷基生物有限公司合成。3)飞蝗总RNA获得选取大小一致雌雄各半飞蝗5龄若虫,四头一组,冷冻于液氮中,待提取RNA,具体操作步骤参照TaKaRa Trizol试剂盒。4)第一链cDNA的合成 参照M-MLV反转录TaKaRa试剂说明书,进行第一链cDNA的合成。5)飞蝗β -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基因序列的获得根据天根MasterMix说明书进行PCR,进一步克隆获得的飞蝗β-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基因。6)飞蝗β -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基因碱基序列的分析利用Expasy网站中相关在线软件和GENED0C、基因探索者等软件分析所得序列,之后在NCBI网站中使用BLAST功能进行序列同源性比对。2、飞蝗β -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基因dsRNA合成I)飞蝗β -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基因dsRNA引物的设计基于本研究所得到飞蝗β -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基因的序列SEQ ID NO :1,采用primer premier5. O软件设计。设计dsRNA引物,其序列分别为SEQ ID NO :3和SEQ IDNO :4。所有引物均由上海英潍捷基生物有限公司合成。2)飞蝗β -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基因dsRNA的合成上述dsRNA 引物合成 PCR 产物,经Wizard SV Gel and PCR Clean-Up System(Promega)试剂盒纯化后按照 T7RiboMAXTM Express RNAi System(Promega)试剂盒说明体外转录合成dsRNA。dsRNA浓度采用酶标仪SpectraMax 190测定,并浓缩至终浓度为3 μ g/μ I。实施例2 :飞蝗β -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基因dsRNA致死2龄飞蝗I、飞蝗β -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基因dsRNA注射将I μ I (3 μ g)SEQ ID NO :2的dsRNA用25 μ I规格微量注射器注射到2龄飞蝗第2日龄若虫二、三腹节之间,共注射30只,雌雄各半。注射相同体积浓度的dsGFP至对照组体内。将注射后飞蝗置于28°C恒温生化培养箱中饲养。2、注入dsRNA后2龄飞蝗表型的观察2龄若虫经注射dsRNA后,注射dsGFP对照组3天后开始蜕皮并全部成功蜕至三龄,平均蜕皮时间为15-20分钟,蜕至三龄后虫体形态活力正常,并于半天后开始正常进食。注射dsLmNAGl的处理组若虫共30头,与对照组若虫相比均出现延迟I天蜕皮的现象,并且蜕皮过程的持续时间均>lh,其中有9头若虫最终不能完成蜕皮导致死亡,能够蜕至三龄的处理组若虫蜕皮后出现身体柔软、活力不足、进食量减少等现象。当三龄若虫蜕至四龄时,对照组虫体仍然能够正常顺利地完成蜕皮,随后蜕至五龄乃至成虫。而处理组21头若虫中,有6头蜕皮困难而导致死亡,至此处理组若虫的死亡率达到50. 0%,蜕至四龄的若虫 最终可以发育至成虫。蜕皮困难并最终导致虫体死亡的15头若虫都出现统一的表型(图1):头部、胸部及腹部旧表皮均能够开裂并剥离,但蜕至附肢时,新旧表皮无法分离,虫体开始出现反复挣扎,时间长达数小时,最终导致死亡。实施例3 :飞蝗β -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基因dsRNA致死5龄飞蝗I、飞蝗β -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基因dsRNA注射将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昆虫β?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基因,其核苷酸序列是SEQ?ID?NO:1。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大琪容烁李涛张建珍马恩波
申请(专利权)人:山西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