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室内热交换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193904 阅读:213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1-10 03:48
一种车室内热交换器,能提高配置在车室内送风流路并作为冷凝器工作的热交换器的热效率。在作为冷凝器起作用的车室内热交换器(1)中,将多个制冷剂流通管道(11)层叠而成的一对管道组(13A、13B)彼此相对地并排配置在送风方向上,在制冷剂流通管道(11)的轴向一端侧分体且彼此分开间隔地配置有:入口侧上水箱(14A),该入口侧上水箱(14A)具有制冷剂入口(14a),并与一方的管道组(13A)的各制冷剂流通管道(11)连通地连接;以及出口侧上水箱(14B),该出口侧上水箱(14B)具有制冷剂出口(14b),并与另一方的管道组(13B)的各制冷剂流通管道(11)连通地连接,在制冷剂流通管道(11)的轴向另一端侧配置有与一对管道组(13A、13B)的各制冷剂流通管道(11)连通地连接的一个中间上水箱(15)。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ー种车用热泵装置中的车室内热交換器。
技术介绍
在专利文献I中,装载有发动机的车辆的热泵装置(空调装置)是逆流式热泵装置,在该逆流式热泵装置中,当使处于气液混合状态的制冷剂从蒸发器的入口侧朝与送风方向相交的ー个方向流通之后,使其反转而朝相反方向流通而作为气体状制冷剂从位干与入口侧同一侧的出口侧流出,来抑制送风至车室内的制冷空气的温度分布不均。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I :日本特许公报,特许第3214318号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另ー方面,在电动汽车或装载小型发动机的混合动カ车中,由于很难通过利用发动机排热的加热器芯体(heater core)来进行制热,因此,可考虑使热泵循环的车室内热交换器作为冷凝器工作来进行制热。这样,在将车室内热交换器用作冷凝器的情况下,采用在上述蒸发器中所使用的逆流式制冷剂流路在抑制制热空气的温度分布不均方面上是有效的。但是,在作为冷凝器工作的热交換器中,供高温高压的气体状制冷剂流入的制冷剂入口侧与冷凝而变为低温的液体制冷剂流出的制冷剂出ロ侧的温度差会增大至30°C左右(在蒸发器中为10°C左右)。因此,担心因上述高温的制冷剂入口侧与低温的制冷剂出口侧之间的热交换,而使热交換器的效率、进而使热泵循环的热效率降低。本专利技术着眼于上述现有的技术问题而作,其目的在于使来自作为冷凝器工作的车室内热交換器的制热空气的温度分布均匀化,并抑制热交換器入口侧与出口侧的热交换来維持良好的热效率。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具有第一专利技术至第三专利技术,其是配置在车室内的送风流路上、至少作为冷凝器起作用的车用热泵装置的热交换器,在第一专利技术至第三专利技术中具有共同的下述结构。使将多个制冷剂流通管道层叠而成的ー对管道组彼此相对地并排配置在上述送风流路的送风方向上。 在上述制冷剂流通管道的轴向一端侧配置有入口侧上水箱,该入口侧上水箱具有制冷剂入口,并与一方的上述管道组的各制冷剂流通管道连通地连接;以及出ロ侧上水箱,该出口侧上水箱具有制冷剂出口,并与另一方的上述管道组的各制冷剂流通管道连通地连接。在上述制冷剂流通管道的轴向另一端侧配置有与上述一对管道组的各制冷剂流通管道连通地连接的ー个中间上水箱。此外,在第一专利技术中,分体且空开间隔地配置入口侧上水箱和出口侧上水箱。此外,在第二专利技术中,隔着隔热层一体地形成出入口侧上水箱的入口侧上水箱和出口侧上水箱。此外,在第三专利技术中,一体地形成出入口侧上水箱的入口侧上水箱和出ロ侧上水箱,且将上述制冷剂入口和上述制冷剂出口形成在上述各水箱的制冷剂流通管道层叠方向的相反侧的各端部上。 专利技术效果在第一专利技术至第三专利技术的共同结构中,形成有逆流式制冷剂流路,在该逆流式制冷剂流路中,从制冷剂入口导入入口侧上水箱内的制冷剂经过入口侧的管道组的制冷剂流通管道流至中间上水箱内,并从该中间上水箱经由出口侧的管道组的制冷剂流通管道而流至出口侧上水箱内,并从上述制冷剂出ロ流出。根据上述制冷剂流路形态,由于在热交換器的送风流路截面整个区域中,入口侧管道组的温度与出ロ侧管道组的温度平均后的温度变得均匀,因此,可使经过热交換器后的制热空气的温度分布均匀化。此外,在第一专利技术中,由于分体地形成且空开间隔地配置入口侧上水箱和出ロ侧上水箱,因此,可抑制入口侧上水箱周边的高温的制冷剂与出ロ侧上水箱周边的低温的制冷剂的热交换来良好地维持热效率。此外,在第二专利技术中,因隔热层的存在可抑制入口侧上水箱周边的高温的制冷剂与出ロ侧上水箱周边的低温的制冷剂的热交換来良好地維持热效率,且通过将两个水箱形成一体能提闻强度,并可提闻热交换器的组装性。此外,在第三专利技术中,由于将温度最高的制冷剂入口和温度最低的制冷剂出口形成在两个水箱间离开最远的位置上,因此,可抑制这些温度差较大的区域间的热交換来良好地維持热效率,且通过将两个水箱形成一体能提高强度,并可提高热交換器的组装性。附图说明图I是表示包括本专利技术的车室内热交換器的车用空调装置中的制冷剂回路的大致情况的图。图2是第一实施方式的车室内热交換器的立体图。图3是第一实施方式的车室内热交換器的主要部分横剖视图。图4是第二实施方式的车室内热交換器的立体图。图5是第二实施方式的车室内热交換器的主要部分横剖视图。图6是第三实施方式的车室内热交換器的立体图。图7是第三实施方式的车室内热交換器的主要部分横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I是表示包括本专利技术的车室内热交換器的车用热泵装置(空调装置)中的制冷剂回路的大致情况的图。将配置在车室内的送风通路51上的车室内热交換器I、配置在车室外的车室外热交換器2、四通切换阀3、压缩器4、并联连接的膨胀阀5A、5B及单向阀6A、6B通过制冷剂配管7循环连接,来构成上述空调装置。在车室内送风通路51上配置有风扇52,利用风扇51对车室内空气进行送风,并使其经由车室内热交換器I循环来进行制冷或制热。在制热时,四通阀3切换成图示的实线状态,在压缩器4中被加压的制冷剂经由四通阀3流入车室内热交换器1,并与车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散热)而被冷凝液化。利用上 述热交換,来对车室内空气进行加热。利用风扇51将加热后的车室内空气送风至车室内,并对车室内进行制热。此外,反复进行如下循环液体制冷剂经过单向阀6A流至膨胀阀5B,减压而呈雾状后流入车室外热交換器2,与外部气体进行热交换(吸热)来汽化(气体化)之后,返回压缩器4的吸入ロ并被再次加压。此外,在制冷吋,由压缩器4的驱动进行加压的制冷剂经由处于图示虚线状态的四通阀3而流入车室外热交換器2,并与外部气体进行热交换(散热)来对气体制冷剂进行冷凝液化。上述液体制冷剂经过单向阀6B流至膨胀阀5A,被减压而呈雾状后流入车室内热交換器I。雾状的制冷剂与车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吸热)并蒸发而呈气体状,来对车室内空气进行冷却。利用风扇51将冷却后的车室内空气送风至车室内,并对车室内进行制冷。气体状的制冷剂返回压缩器4的吸入ロ并被再次加压,反复进行上述循环。如上所述,在制热时,作为冷凝器工作的车室内热交換器I如下所述构成。另外,在制热时作为冷凝器工作时和在制冷时作为蒸发器工作时,热交換器I的制冷剂流通方向是相反的,以下,对作为冷凝器工作时的制冷剂流通方向进行说明。图2 图4表不车室内热交换器I的第一实施方式。通过波纹翅片12在上下方向上将具有扁平的通路截面的多个制冷剂流通管道11层叠来形成ー对管道组13A、13B,使这ー对管道组13A、13B彼此相对,并在送风流路I的送风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两列。各制冷剂流通管道11与波纹翅片12可通过焊接等方式固定。在上述两列管道组13A、13B的管道轴方向两侧分别配置有朝制冷剂流通管道11的层叠方向延伸的上水箱。配置在上述管道的轴向一方侧(图示左侧)的上水箱由入口侧上水箱14A和出ロ侧上水箱14B分体形成,并相互隔着间隔配置。入口侧上水箱14A及出ロ侧上水箱14B例如由盖构件封闭圆形管构件的上下端面,且如后所述,具有开设用于供各制冷剂流通管道11的端部插入的多个孔的形状。在入口侧上水箱14A上,将送风方向下游侧的管道组13A的各制冷剂流通管道11的一端部插入相对应的孔来与水箱内部连通,并利用焊接等方式固定。在入口侧上水箱14A的上部,与外部的上游侧制冷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松元雄一饭野祐介
申请(专利权)人:三电有限公司
类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