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186277 阅读:120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1-09 22:2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模具。该模具包括壳体、塑性包套和型芯,塑性包套为筒状结构;上内芯包括上连接部和上锥管内芯,下内芯包括下连接部和下锥管内芯;上锥管内芯的尖端端面支承在下锥管内芯的尖端端面上;上定位管塞的内周面与上连接部的外周面配合;下定位管塞的内周面与下连接部固定;壳体形成环形的上内周面和环形的下内周面;塑性包套的上端夹在上定位管塞的外周面和上内周面之间,下端夹在下定位管塞的外周面和下内周面之间;上锥管内芯的周面、下锥管内芯的周面、上定位管塞的下端面、下定位管塞的上端面和塑性包套的内表面之间形成型腔。利用该模具可以实现型芯的顺利脱模,为利用静压成型工艺制造双倒锥管提供了前提。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ー种产品制造模具,具体是涉及一种模具。
技术介绍
等静压成型方法是当前常用产品成形エ艺方法,其实施过程一般可以包括以下步骤第一,根据成形需要,制作适当模具;模具内形成与需要制造产品的形状对应的型腔。为了适应等静压成型方法需要,模具一般包括壳体和塑性包套,塑性包套的材料可以是橡胶材料或其他由具有变形能力的材料。根据成型需要,模具还可以包括型芯,以使制成的产品具有适当的内部结构。 第二,将选定的粉料装入模具的型腔中。第三,将装有粉料的模具置于预定容器中,对容器中的液体进行施压,通过高压液体对模具的塑性包套进行加压,进而通过塑性包套对粉料施压,使粉料成型;然后脱模,形成产品坯体。对产品坯体采用相应处理就可以获得产品成品。利用等静压成型方法获得的产品具有密度高而且分布均匀、模具成本低、制造方便。等静压成型方法可用于一般方法难以成形的制品、制造结构复杂、细长件、薄壁件及大尺寸精密尺寸的产品。由于等静压成型方法的特点,很多异型或复杂结构的零件产品采用等静压成型方法制造。双倒锥管是ー种常用的结构,喷砂机的喷嘴一般包括双倒锥管;文丘里结构中也包括双倒锥管。请參考图1,该图是一种双倒锥管的结构示意图。该双倒锥管包括顺序相连的上锥管I、中间直管2和下锥管3 ;其中,从上向下的方向上(以图I所示状态为參照),上锥管I的内截面的直径逐渐减小;从下向上的方向上,下锥管2的内截面的直径也逐渐减小;上锥管I和下锥管3的内部均分别形成一端直径较大(下称头端),另一端直径较小(下称尖端)的结构;中间直管2内部形成两端直径相等的柱状结构;中间直管2的两端分别与上锥管I的尖端和下锥管3的尖端相连;因此,双倒锥管的内部形成两端大、中间小的结构。有时,双倒锥管中仅包括上锥管I和下锥管3,即使上锥管I的尖端和下锥管3的尖端直接相连。当然,双倒锥管的外周面可以为筒状、单锥状或其他预定形状。为了提高双倒锥管的尺寸精度,充分发挥等静压成型方法的优点,人们一直在试图利用静压成型エ艺制造双倒锥管;由于双倒锥管中,存在两端大、中间小的结构,就需要制作两端大、中间小的型芯。如何使两端大、中间小的型芯顺利脱模是利用静压成型方法制造双倒锥管需要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ー种模具,利用该模具利用静压成型エ艺制造双倒锥管,可以实现型芯的脱摸。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模具包括壳体、塑性包套和型芯,所述塑性包套为筒状结构,且外表面形成承压面;所述型芯包括上内芯、下内芯、上定位管塞和下定位管塞;所述上内芯包括上连接部和头端与连接部相连、尖端向下延伸的上锥管内芯,所述下内芯包括下连接部和头端与下连接部相连、尖端向上延伸的下锥管内芯;所述上锥管内芯的尖端端面支承在所述下锥管内芯的尖端端面上;所述上定位管塞的内周面与所述上连接部的外周面配合;所述下定位管塞的内周面与所述下连接部固定;所述壳体形成环 形的上内周面和环形的下内周面;所述塑性包套的上端夹在所迷上定位管塞的外周面和所述上内周面之间,下端夹在所述下定位管塞的外周面和所述下内周面之间;所述上锥管内芯的周面、下锥管内芯的周面、上定位管塞的下端面、下定位管塞的上端面和塑性包套的内表面之间形成型腔。优选的,所述下锥管内芯的尖端端面的直径与所述上锥管内芯的尖端端面的直径相等。优选的,所述型芯还包括中心线上下方向延伸的直管内芯段;所述上锥管内芯的尖端端面支承在所述直管内芯段的上端面,所述直管内芯段的下端面支承在所述下锥管内芯的尖端端面上。可选的,所述直管内芯段和上锥管内芯一体成型。优选的,所述型芯还包括至少ー个中心线在上下方向延伸的定位销;所述定位销固定在所述上锥管内芯的尖端端面上,且与所述下锥管内芯的尖端端面的定位孔配合;或者所述定位销固定在所述下锥管内芯的尖端端面上,且与所述上锥管内芯的尖端端面的定位孔配合;或者所述定位销一部分与所述下锥管内芯的尖端端面的定位孔配合,另一部分与所述上锥管内芯的尖端端面的定位孔配合。优选的,所述型芯包括一个圆柱形的定位销,且其中心线与所述上锥管内芯的中心线重合;所述定位销固定在所述上锥管内芯的尖端端面上,且与所述下锥管内芯的尖端端面的定位孔配合。优选的,所述型芯还包括连接杆和两个锁紧件;所述连接杆穿过所述上内芯、直管内芯段和下内芯,两个所述锁紧件分别固定在连接杆的两端。优选的,所述连接杆的中心线、上锥管内芯的中心线、直管内芯段的中心线和下锥管内芯的中心线重合。优选的,所述的模具还包括与所述上定位管塞的上端固定、且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中心杆和固定在中心杆的上端的横向延伸的锁止杆;还包括上下方向上延伸的锁止管和与锁止管的上端固定的锁止板;所述锁止板形成轮廓不小于锁止杆的轮廓的长形通孔,且所述长形通孔的宽度小于所述锁止杆的长度;所述锁止管的外周面与所述壳体形成的内周面之间形成在上下方向上可滑动、且在绕所述上锥管内芯的中心线方向上可旋转的配合。可选的,所述上锥管内芯的尖端端面和下锥管内芯的尖端端面相抵触。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模具中,所述上内芯包括上连接部和头端与连接部相连、尖端向下延伸的上锥管内芯,所述下内芯包括下连接部和头端与下连接部相连、尖端向上延伸的下锥管内芯;所述上锥管内芯的尖端端面支承在所述下锥管内芯的尖端端面上;这样,在模具中就形成ー个两端较大,中间较小的型芯结构,为双倒锥管制造提供前提。同时,所述上定位管塞的内周面与所述上连接部的外周面配合;所述下定位管塞的内周面与所述下连接部固定;这样可以形成与双倒锥管两端端面相对应的结构面;同时,所述上定位管塞的内周面与所述上连接部的外周面配合,可以使上定位管塞与上内芯分离,为粉料加入提供前堤。同时,所述壳体形成环形的上内周面和环形的下内周面;所述塑性包套的上端夹在所述上定位管塞的外周面和上内周面之间,下端夹在所述下定位管塞的外周面和下内周面之间;这样可以在所述上锥管内芯的周面、下锥管内芯的周面、上定位管塞的下端面、下定位管塞的上端面和塑性包套的内表面之间形成封闭的型腔。这样以该模具为基础,将粉料填充到型腔中,再将填充粉料的模具放入预定容器中加压,以塑性包套的外表面为承压面,使塑性包套对位于型腔中的粉料加压。在脱模时,由于型芯的下锥管内芯和下锥管内芯可以向两个相反方向分离,进而可以很方便地将下锥管内芯和下锥管内芯与产品坯体分离,可以实现型芯的顺利脱模,为利用静压成型エ艺制造双倒锥管提供了前提。在进ー步的技术方案中,还包括中心线上下方向延伸的直管内芯段,所述上锥管内芯的尖端端面支承在直管内芯段的上端面,所述直管内芯段的下端面支承在所述下锥管内芯的尖端端面上,即所述上锥管内芯的尖端端面通过直管内芯段支承在所述下锥 管内芯的尖端端面上;这样可以形成包括中间直管的双倒锥管结构。在进ー步的技术方案中,还包括至少ー个中心线在上下方向延伸的定位销,定位销与定位孔的配合,可以保证型芯两部分之间的配合精度,提高等静压成型方法制造的双倒锥管精度,提高成品率。在进ー步的技术方案中,所述型芯还包括由连接件和两个锁紧件形成的连接组件,在加压之前或加压过程中,不需要借助其他设备;通过该连接组件就可以使型芯的各部分保持固定,方便等静压成型方法实施,提高制造效率。附图说明图I是ー种双倒锥管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提供的模具的组装状态下的半剖视结构示意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模具,包括壳体、塑性包套和型芯,其特征在于,所述塑性包套为筒状结构,且外表面形成承压面;所述型芯包括上内芯、下内芯、上定位管塞和下定位管塞;所述上内芯包括上连接部和头端与连接部相连、尖端向下延伸的上锥管内芯,所述下内芯包括下连接部和头端与下连接部相连、尖端向上延伸的下锥管内芯;所述上锥管内芯的尖端端面支承在所述下锥管内芯的尖端端面上;所述上定位管塞的内周面与所述上连接部的外周面配合;所述下定位管塞的内周面与所述下连接部固定;所述壳体形成环形的上内周面和环形的下内周面;所述塑性包套的上端夹在所述上定位管塞的外周面和所述上内周面之间,下端夹在所述下定位管塞的外周面和所述下内周面之间;所述上锥管内芯的周面、下锥管内芯的周面、上定位管塞的下端面、下定位管塞的上端面和塑性包套的内表面之间形成型腔。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少青徐俊汪彩芬汪敏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材料与工艺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