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热装置及其散热模组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184108 阅读:234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1-09 00:57
一种散热装置及其散热模组,该散热装置,包含:一水冷头、一热交换器、一第一金属管、一第二金属管,所述水冷头及该热交换器通过该第一、二金属管串接连接,并该散热装置与一泵浦装置相互组接组成前述散热模组,通过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以第一、二金属管将所述散热元件串连组接,可大幅防止散热流体渗漏的现象发生。(*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散热装置及其散热模组,尤指一种可防止散热流体渗漏的散热装置及其散热模组。
技术介绍
按,随着电子设备计算效能日渐增强,其内部所设置的电子元件于运作时会产生大量热量,通常需于电子元件上设置散热器或散热鳍片藉以增加散热面积进而提升散热效能,但散热器与散热鳍片仅藉由辐射方式作散热,所达到的散热效果有限,故现行公知技术便大量采用液冷式散热模组作为增强散热效能的解决方式。液冷式散热模组即是一种通过散热流体对发热源进行散热的作业,液冷式散热模 组具有与发热源接触传导热量的水冷头及用以储蓄散热流体的水箱单元及对散热流体加压使其于液冷式散热模组进行热交换循环的泵浦与热交换器,所述元件间通过管体串接进行连结,令散热流体得以进行热交换循环,虽液冷式散热模组可提升散热的效能,但由于所述元件间由管体作连接,容易于连接端处造成渗漏的疑虑,因液冷式散热模组直接与所述发热源及多个电子元件组设,若液冷式散热模组内部的散热流体渗漏外流,则会造成电子设备损坏,故液冷式散热模组发生散热流体渗漏外流则为现行最需改善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为此,为解决上述公知技术的缺点,本技术的主要目的,提供一种可防止液冷装置的散热流体发生渗漏的散热装置及其散热模组。为达上述的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散热装置,包含至少一水冷头、一热交换器、一第一金属管体、一第二金属管体;所述水冷头具有一第一容置空间及一第一入口及一第一出口,所述第一入口及该第一出口与前述容置空间相连通;所述热交换器具有至少一中空槽体及至少一散热元件,所述中空槽体具有一第二容置空间一第一进口端及一第一出口端及一第二进口端及一第二出口端,所述第一、二进口端与该第一、二出口端与该第二容置空间相连通,所述散热元件与该中空槽体对接;所述第一金属管两端分别连接第一入口及该第一进口端;该第二金属管两端分别连接第一出口及该第一出口端。为达上述的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散热模组,包含一散热装置、一热交换器、一泵浦模组、一散热流体;一散热装置,具有至少一水冷头、一热交换器、一第一金属管、一第二金属管;所述水冷头具有一第一容置空间及一第一入口及一第一出口,所述第一入口及该第一出口与前述容置空间相连通;所述热交换器具有至少一中空槽体及至少一散热元件,所述中空槽体具有一第二容置空间一第一进口端及一第一出口端及一第二进口端及一第二出口端,所述第一、二进口端与该第一、二出口端与该第二容置空间相连通,所述散热元件与该中空槽体对接;所述第一金属管两端分别连接第一入口及该第一进口端;所述第二金属管两端分别连接第一出口及该第一出口端;所述泵浦装置具有一引水通道及一出水端口及一入水端口及一第一导水扇,该引水通道与该出水端口及该入水端口相互连通,所述第一导水扇设于该引水通道内,所述出水端口及该入水端口分别对接前述第二进口端及该第二出口端;所述散热流体充满于前述散热装置及该泵浦装置内。通过本技术散热装置及其散热模组可防止散热模组内部的散热流体渗漏,并提升散热模组的使用寿命。具体而言,本新型提供了一种散热装置,包含至少一水冷头,具有一第一容置空间及一第一入口及一第一出口,所述第一入口及该第一出口与前述容置空间相连通;一热交换器,具有至少一中空槽体及至少一散热元件,所述中空槽体具有一第二容置空间一第一进口端及一第一出口端及一第二进口端及一第二出口端,所述第一、二进口端与该第一、二出口端与该第二容置空间相连通,所述散热元件与该中空槽体对接;一第一金属管,两端分别连接第一入口及该第一进口端;一第二金属管,两端分别连接第一出口及该第一出口端。优选的是,所述的散热装置,所述第一、二金属管的材质为铜材质及铝材质其中任O优选的是,所述的散热装置,所述第二进口端及该第二出口端分别设有一快速接头。优选的是,所述的散热装置,所述散热元件为散热器及散热鳍片组及散热风扇其中任一。优选的是,所述的散热装置,所述第一、二金属管体与该水冷头的第一入口与该第一出口及该热交换器的第一进口端与第一出口端通过超音波焊接加以固定。优选的是,所述的散热装置,所述冷水头的第一容置空间设有多个散热鳍片。优选的是,所述的散热装置,所述冷水头至少一侧设有一吸热面。一种散热模组,包含一散热装置,具有至少一水冷头,具有一第一容置空间及一第一入口及一第一出口,所述第一入口及该第一出口与前述容置空间相连通;一热交换器,具有至少一中空槽体及至少一散热元件,所述中空槽体具有一第二容置空间一第一进口端及一第一出口端及一第二进口端及一第二出口端,所述第一、二进口端与该第一、二出口端与该第二容置空间相连通,所述散热元件与该中空槽体对接;一第一金属管,两端分别连接第一入口及该第一进口端;—第二金属管,两端分别连接第一出口及该第一出口端;一泵浦装置,具有一引水通道及一出水端口及一入水端口及一第一导水扇,所述第一导水扇设于该引水通道内,该引水通道与该出水端口及该入水端口相互连通,所述出水端口及该入水端口分别对接前述第二进口端及该第二出口端;—散热流体,充满于前述散热装置及该泵浦装置内。优选的是,所述的散热装置,所述第一、二金属管的材质为铜材质及铝材质其中任O优选的是,所述的散热装置,所述第二进口端及该第二出口端分别设有一快速接头。优选的是,所述的散热装置,所述散热元件为散热器及热板及散热风扇其中任一。优选的是,所述的散热装置,所述第一、二金属管体与该水冷头的第一入口与该第一出口及该热交换器的第一进口端与第一出口端通过超音波焊接加以固定。优选的是,所述的散热装置,所述冷水头的第一容置空间设有多个散热鳍片。优选的是,所述的散热装置,所述冷水头至少一侧设有一吸热面。优选的是,所述的散热装置,所述泵浦装置还具有一第二导水扇。附图说明图I为本技术的散热装置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图2为本技术的散热装置第一实施例的组合剖视图;图3为本技术的散热装置第二实施例的热交换器立体图;图4为本技术的散热模组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图5为本技术的散热模组第一实施例的组合剖视图;图6为本技术的散热模组第二实施例的泵浦装置剖视图;图7为本技术散热模组第三实施例的组合剖视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散热装置I水冷头11第一容置空间111第一入口112第一出口113吸热侧114散热鳍片115热交换器12中空槽体121第二容置空间1211第一进口端1212第一出口端1213第二进口端1214第二出口端1215散热元件122第一金属管13第二金属管14发热源2快速接头3散热模组4泵浦装置5引水通道51出水端口 52入水端口 53第一导水扇54散热流体6伺服设备7机柜71 发热源711快速插拔槽71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的上述目的及其结构与功能上的特性,将依据所附图式的较佳实施例予以说明。请参阅图I、图2为本技术的散热装置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及组合剖视图与热交换器剖视图,如图所示,所述散热装置1,包含至少一水冷头11、一热交换器12、一第一金属管13、一第二金属管14 ;所述水冷头11具有一第一容置空间111及一第一入口 112及一第一出口 113,所述第一入口 112及该第一出口 113与前述容置空间111相连通,所述水冷头11为一导热良导材,该水冷头11至少一侧具有一吸热侧114可直接与一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至少一水冷头,具有一第一容置空间及一第一入口及一第一出口,所述第一入口及该第一出口与前述容置空间相连通;一热交换器,具有至少一中空槽体及至少一散热元件,所述中空槽体具有一第二容置空间一第一进口端及一第一出口端及一第二进口端及一第二出口端,所述第一、二进口端与该第一、二出口端与该第二容置空间相连通,所述散热元件与该中空槽体对接;一第一金属管,两端分别连接第一入口及该第一进口端;一第二金属管,两端分别连接第一出口及该第一出口端。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邱子钦
申请(专利权)人:奇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