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热鳍片、散热鳍片组合及散热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184104 阅读:172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1-09 00:56
一种散热鳍片,包含一鳍片本体、多个第一热管固定孔、多个第二热管固定孔以及多个第一突出部。第一热管固定孔形成于鳍片本体的一第一侧,且第二热管固定孔形成于鳍片本体的一第二侧,其中第二侧与第一侧相对。第一突出部形成于第一热管固定孔与第二热管固定孔之间,且第一突出部排列成一V字形图案。(*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ー种散热装置,特别涉及ー种具有排列成V字形图案的突出部的散热鳍片,及应用此散热鳍片的散热鳍片组合及散热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各种エ业设备中的电子元件运作时皆会产生热量。此时,必须以散热装置将热量逸散至外界,才能确保电子元件正常的运作。常见的散热装置是在金属导热体上成型有散热鳍片组合,在散热鳍片组合旁设置风扇,在金属导热体及散热鳍片组合之间连接热管,金属导热体贴附电子元件,电子元件的热量经由金属导热体及热管传导至散热鳍片组合,风扇吹拂散热鳍片组合,強制使温度较低的气流通过散热鳍片组合做热交换以降低电子元件的温度,具有良好的冷却效能。散热鳍片组合由间隔排列的多个散热鳍片所叠接而成,散热鳍片之间形成气流通道,气流通过散热鳍片时会因边界层效应而逐渐降低带走热量的能力。此外,在设备的有限空间中为了提升散热能力,通常会増加散热鳍片的数量及排列密度,以增加散热装置的散热面积。然而,散热鳍片的排列密度増加却造成气流更易滞留于气流通道中,使得气流吸收热量后无法快速被带离。再者,一般是将U字形热管的两端穿设于散热鳍片的两侧,吹向U字形热管的两端之间的气流便无法被有效利用来带走U字形热管的两端的热量。因此,散热装置的散热效率无法显著提升。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ー种具有排列成V字形图案的突出部的散热鳍片,及应用此散热鳍片的散热鳍片组合及散热装置,以解决上述的问题,有效提升散热效率。根据ー实施例,本技术的散热鳍片,包含ー鳍片本体;多个第一热管固定孔,形成于该鳍片本体的第一侧;多个第二热管固定孔,形成于该鳍片本体的第二侧,该第ニ侧与该第一侧相対;以及多个第一突出部,形成于该多个第一热管固定孔与该多个第二热管固定孔之间,该多个第一突出部排列成V字形。所述的散热鳍片,其中,该V字形的尖角角度介于40度与80度之间。所述的散热鳍片,其中,每ー该第一突出部呈半圆形、三角形或矩形。所述的散热鳍片,其中,每ー该第一突出部上形成有一气孔。所述的散热鳍片,其中,另包含多对第二突出部,形成于该第一侧,每ー对第二突出部分别邻近其中ー个该第一热管固定孔;以及多对第三突出部,形成于该第二侧,每ー对第三突出部分别邻近其中ー个该第二热管固定孔。所述的散热鳍片,其中,每ー该第一突出部、每ー该第二突出部与每ー该第三突出部分别呈半圆形、三角形或矩形。所述的散热鳍片,其中,每ー该第一突出部、每ー该第二突出部与每ー该第三突出部上分别形成有一气孔。根据另ー实施例,本技术的散热鳍片组合,包含多个散热鳍片,该多个散热鳍片间隔排列,以在每两个相邻该散热鳍片之间形成ー气流通道,每ー该散热鳍片分别包含ー鳍片本体;多个第一热管固定孔,形成于该鳍片本体的第一侧;多个第二热管固定孔,形成于该鳍片本体的第二侧,该第二侧与该第一侧相対;以及多个第一突出部,形成于该多个第一热管固定孔与该多个第二热管固定孔之间,该多个第一突出部排列成V字形。所述的散热鳍片组合,其中,该V字形的尖角角度介于40度与80度之间。所述的散热鳍片组合,其中,每ー该第一突出部呈半圆形、三角形或矩形。所述的散热鳍片组合,其中,每ー该第一突出部上形成有一气孔。所述的散热鳍片组合,其中,每ー该散热鳍片另包含 多对第二突出部,形成于该第一侧,每ー对第二突出部分别邻近其中ー个该第一热管固定孔;以及多对第三突出部,形成于该第二侧,每ー对第三突出部分别邻近其中ー个该第二热管固定孔。所述的散热鳍片组合,其中,每ー该第一突出部、每ー该第二突出部与每ー该第三突出部分别呈半圆形、三角形或矩形。所述的散热鳍片组合,其中,每ー该第一突出部、每ー该第二突出部与每ー该第三突出部上分別形成有一气孔。根据另ー实施例,本技术的散热装置,其包含ー散热鳍片组合,包含多个散热鳍片,该多个散热鳍片间隔排列,以在每两个相邻该散热鳍片之间形成ー气流通道,每ー该多个散热鳍片分别包含ー鳍片本体;多个第一热管固定孔,形成于该鳍片本体的第一侧;多个第二热管固定孔,形成于该鳍片本体的第二侧,该第二侧与该第一侧相対;以及多个第一突出部,形成于该多个第一热管固定孔与该多个第二热管固定孔之间,该多个第一突出部排列成V字形;一基座;以及多个热管,固定于该基座上,姆ー该热管的一端穿设于每ー该散热鳍片的其中ー个该第一热管固定孔中,每ー该热管的另一端穿设于每一该散热鳍片的其中ー个该第二热管固定孔中。所述的散热装置,其中,另包含一风扇,设置于该散热鳍片组合上,其中该V字形的尖角朝向该风扇。所述的散热装置,其中,该V字形的尖角角度介于40度与80度之间。所述的散热装置,其中,每ー该第一突出部呈半圆形、三角形或矩形。所述的散热装置,其中,每ー该第一突出部上形成有一气孔。所述的散热装置,其中,每ー该散热鳍片另包含多对第二突出部,形成于该第一侧,每ー对第二突出部分别邻近其中ー个该第一热管固定孔;以及多对第三突出部,形成于该第二侧,每ー对第三突出部分别邻近其中ー个该第二热管固定孔。所述的散热装置,其中,每ー该第一突出部、每ー该第二突出部与每ー该第三突出部分别呈半圆形、三角形或矩形。所述的散热装置,其中,每ー该第一突出部、每ー该第二突出部与每ー该第三突出部上分别形成有一气孔。综上所述,在散热装置组装完成后,热管的两端分别穿设于散热鳍片两侧的第一热管固定孔与第二热管固定孔中,因此,排列成V字形图案的第一突出部位于热管的两端之间。由于V字形图案的尖角朝向风扇,排列成V字形图案的第一突出部即可将风扇吹出的气流有效地导引至两侧的热管,以将热管两端的热量带走,进而有效提升散热效率。此夕卜,当气流吹拂至气孔位置处时,相邻两气流通道的其中之一的流道面积扩大使气流压力増加,另ー气流通道的流道面积缩减使气流压力降低。此时,气流会由高压处往低压处流动,使得气流可在突出部的气孔处由ー气流通道流动至另ー气流通道,因而降低边界层的效应,以提升散热装置整体的散热效率。再者,邻近第一热管固定孔的ー对第二突出部与邻近第二热管固定孔的ー对第三突出部可有效降低被热管挡住的区域的热堆积,进而有效提升散热效率。关于本技术的优点与精神可以凭借以下的技术详述及所附附图得到进 一歩的了解。附图说明图I为根据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散热装置的立体图;图2为图I中的散热装置的局部分解图;图3为图I中的散热装置沿X-X线的剖面图;图4为图I中的散热鳍片的仰视立体图;图5为根据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散热鳍片的仰视立体图;图6为根据本技术第三实施例的散热鳍片的仰视立体图;图7为根据本技术第四实施例的散热鳍片的仰视立体图;图8为根据本技术第五实施例的散热鳍片的仰视立体图;图9为根据本技术第六实施例的散热鳍片的仰视立体图。附图标记说明1-散热装置;10-散热鳍片组合;12_基座;14_热管;16_风扇;100、200、300、400、500、600-散热鳍片;102_气流通道;104_鳍片本体;106_第一热管固定孔;108_第二热管固定孔;110_第一突出部;112_第二突出部;114_第三突出部;110a、112a、114a-气孔;S1_第一侧;S2_第二侧;a -角度;A_气流;B_区域;X_X-剖面线。具体实施方式请參阅图I至图4,图I为根据本技术第一实施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散热鳍片,其特征在于,包含:一鳍片本体;多个第一热管固定孔,形成于该鳍片本体的第一侧;多个第二热管固定孔,形成于该鳍片本体的第二侧,该第二侧与该第一侧相对;以及多个第一突出部,形成于该多个第一热管固定孔与该多个第二热管固定孔之间,该多个第一突出部排列成V字形。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叶建志郑晏弦周祥芬
申请(专利权)人:讯凯国际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