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散热风道结构及组合式机柜,其中,散热风道结构用于实现机柜内部散热,散热风道结构包括便于空气进入到机柜内部的进风模块,还包括出风模块和导风板;导风板设置在靠近机柜内发热器件的位置,用于将从进风模块进入的空气引导至机柜内的发热器件处;出风模块设置在机柜内靠近风机的位置,用于通过风机将吸收有发热器件散发热量的热空气排出。组合式机柜包括背靠背设置的机柜,每个机柜内设置有发热器件和风机,以及上述散热风道结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在机柜内设置设计合理的散热风道结构进行散热,减小散热装置所占机柜内空间,且能达到良好的散热效果。(*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能源
,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散热风道结构及组合式机柜。
技术介绍
随着风电行业产能的扩大,风能变流柜功率等级逐步増加,变流柜内部器件密度越来越高,导致变流柜内变流器件工作产生大量热量,随之而来的ー个重要问题是如何提高变流柜的散热性能,以保证变流柜内器件能正常工作。目前所采用的变流柜散热方式一般是通过液冷达到整机散热的效果,即采通过设置在变流柜内的水冷管道内循环流动的冷水或其他冷媒带走变流柜内热量,其散热效率 高。但是采用液冷方式散热需要设置较多的水冷管道以及换热器等水冷器件,势必会増大变流柜整体的尺寸,而由于变流柜受到所处环境尺寸的限制,同时考虑成本等方面的因素,使得液冷方式散热在上述条件下的优势不是特别明显。另外,由于目前变流柜一般是采用背靠背的布局形式,以节省变流柜所占空间,提高维护空间。如图I所示的组合式变流柜包括两个背靠背设置的变流柜1,以及ー个设置在两个背靠背变流柜侧面的第三个变流柜I,发热器件主要集中在每个变流柜I内靠近背部2的位置,即两个背靠背变流柜组合的中间部分,导致变流柜I内部散热更加困难。同样,对于其他用途的机柜,如服务器机柜等,当机柜内设置高密的发热器件、且需要采用背靠背方式组合以节省所占空间时,也同样面临上述如何提高散热性能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干,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体积小、散热性能好的散热风道结构。本技术的另ー目的在于,提供ー种使用上述散热风道结构的组合式机柜。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构造ー种散热风道结构,用于实现机柜内部散热,其中,所述散热风道结构包括便于空气进入到所述机柜内部的进风模块,还包括出风模块和导风板;其中,所述导风板设置在靠近所述机柜内发热器件的位置,用于将从所述进风模块进入的空气引导至所述机柜内的发热器件处;所述出风模块设置在所述机柜内靠近风机的位置,用于在所述风机作用下、将吸收有所述发热器件散发热量的热空气排出至所述机柜外。本技术所述的散热风道结构,其中,所述进风模块包括便于空气从所述机柜外部进入到所述机柜内部的网孔状进风板。本技术所述的散热风道结构,其中,所述进风模块还包括覆盖于所述进风板上、用于防尘的第一防尘板。本技术所述的散热风道结构,其中,所述进风模块还包括覆盖于所述第一防尘板上、用于提高所述机柜电磁兼容性能的屏蔽板。本技术所述的散热风道结构,其中,所述出风模块包括便于所述热空气排出的出风板。本技术所述的散热风道结构,其中,所述出风模块还包括覆盖于所述出风板上、用于防尘的第二防尘板。本技术所述的散热风道结构,其中,在所述第二防尘板与所述风机之间设置有用于集中风机风量、降低所述风机和所述出风板边角处风道短路风险的挡风圏。本技术还提供了ー种组合式机柜,包括两个背靠背设置的机柜,每个所述机柜内设置有发热器件和风机,所述发热器件设置在所述机柜内中后部位置,其中,每个所述机柜内还设置有如前述任一项所述的散热风道结构。本技术所述的组合式机柜,其中,所述散热风道结构的进风模块设置在所述机柜的侧面板上靠近中部及下部的位置,所述散热风道结构的出风模块设置在所述机柜的侧面板和/或正面板上靠近上部分的位置,所述导风板靠近所述发热器件设置。本技术所述的组合式机柜,其中,所述散热风道结构包括两个所述进风模块,分别为第一进风模块和第二进风模块,其中所述第一进风模块设置在所述机柜的侧面板下部,所述第二进风模块设置在所述机柜的侧面板中部。本技术所述的组合式机柜,其中,所述散热风道结构还包括两个所述出风模块,分别为第一出风模块和第二出风模块,其中所述第一出风模块设置在所述机柜的正面板上半部分,所述第二出风模块设置在所述机柜的侧面板上部。本技术所述的组合式机柜,其中,所述散热风道结构还包括两个所述导风板,分别为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其中,所述第一导风板垂直于所述侧面板所在平面、并沿竖直方向设置在所述侧面板上;所述第二导风板与所述正面板平行、并与所述第一出风模块相对设置,在所述第二导风板上与所述第一出风模块相对应的位置设置有便于气流通过的网孔。本技术所述的组合式机柜,其中,所述机柜为风能变流拒。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设置进风模块、导风板和出风模块,在机柜内风机的作用下,机柜外部空气从进风模块进入到机柜内部,并在导风板的作用下到达机柜内发热器件处,吸收发热器件工作所发热量后,在风机作用下从出风模块排出至机柜外部,实现对机柜内部散热。由于进风模块、导风板和出风模块均只占用机柜内较小空间,不需要另外设置水冷管道及换热器等大体积结构,因此能节省机柜内部空间;且当启动风机连续转动时,可不断从进风模块抽进冷风并从出风模块送出热风,实现对机柜内发热器件的冷却,且能达到较好的散热效果。附图说明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ー步说明,附图中图I是现有技术中的背靠背变流柜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较佳实施例的散热风道结构装配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较佳实施例的设置有散热风道结构的单个机柜立体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较佳实施例的设置有散热风道结构的单个机柜内部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较佳实施例的设置有散热风道结构的组合式机柜立体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较佳实施例的散热风道结构用于实现机柜内部散热,其结构如图2所示,同时參阅图3与图4,该散热风道结构包括便于空气进入到机柜10内部的进风模块20,还包括出风模块30和导风板40。其中,导风板40设置在靠近机柜10内发热器件(未图示)的位置,用于将从进风模块20进入的空气引导至机柜10内的发热器件处;出风模块30设置在机柜10内靠近风机(未图示)的位置,用于通过风机将吸收有发热器件散发热量的热空气排出。其中机柜10可以是变流柜,也可以是其他用途的机柜10。这样通过设置进风模块20、导风板40和出风模块30,在机柜10内风机的作用下,机柜10外部空气从进风模块20进入到机柜10内部,在导风板40的作用下到达机柜10内发热器件处,吸收发热器件工作所发热量后,在风机作用下从出风模块30排出至机柜10外部,实现对机柜10内部散 热。其中,循环风路进风如图3中箭头a和箭头b所示,出风方向如图3中箭头c和箭头d所示。上述实施例中,由于进风模块20、导风板40和出风模块30均只占用机柜10内较小空间,不需要另外设置水冷管道及换热器等大体积结构,因此能节省机柜10内部空间。且当启动风机连续转动时,可不断从进风模块20抽进冷风并从出风模块30送出热风,实现对机柜10内发热器件的冷却,且能达到较好的散热效果。进ー步地,如图2所示,上述散热风道结构的进风模块20包括便于空气从机柜10外部进入到机柜10内部的网孔状进风板21。该进风板21可以是机柜10侧面板11或正面板12的一部分,即直接将机柜10正面板12或侧面板11上的相应部分设置成网状结构,以便于空气进入到机柜10内部。优选地,如图2所示,上述进风模块20还包括覆盖于进风板21上的第一防尘板22,以便于外部空气进入到机柜10内部时,通过第一防尘板22滤除空气中的灰尘,以保护机柜10内器件。其中第一防尘板22可以根据机柜10的使用环境选用不同规格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散热风道结构,用于实现机柜(10)内部散热,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风道结构包括便于空气进入到所述机柜(10)内部的进风模块(20),还包括出风模块(30)和导风板(40);其中,所述导风板(40)设置在靠近所述机柜(10)内发热器件的位置,用于将从所述进风模块(20)进入的空气引导至所述机柜(10)内的发热器件处;所述出风模块(30)设置在所述机柜(10)内靠近风机的位置,用于在所述风机作用下、将吸收有所述发热器件散发热量的热空气排出至所述机柜(10)外。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军,丁世嘉,
申请(专利权)人:艾默生网络能源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