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热单元及其散热模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656035 阅读:321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6-17 15:45
一种散热单元及其散热模组,包括一基座及一第一散热鳍片组,该基座具有一第一侧及一第二侧,该第一散热鳍片组由复数第一散热鳍片所组成,该第一散热鳍片两端分别形成一第一端缘及一第二端缘并对应设置于该第一侧上,且每一第一散热鳍片呈渐高渐扩排列方式设置,所述第一散热鳍片开设至少一第一支撑部并对应该第一支撑部处形成一第一开孔,该第一支撑部对应抵顶至另一第一散热鳍片,透过本发明专利技术此结构的设计,藉由所述第一散热鳍片开设的第一支撑部抵顶至另一第一散热鳍片,进以大幅强化散热鳍片之结构强度并减少生产成本之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散热单元及其散热模组
本专利技术是有关于一种散热单元及其散热模组,尤指一种可大幅强化散热鳍片之结构强度并减少生产成本之散热单元及其散热模组。
技术介绍
按,由于科技时代的进步,电子元件之运作效能越来越高,以至于对散热器的功能要求也随之增加,已知之散热器为了能增加散热功效,都已大幅采用堆叠式的散热鳍片组,而不断于散热鳍片上研发改良,因此高效能之散热器已经是今天产业界最重要的研发重点之一。以电脑主机为例,其内部中央处理单元(CPU)所产生之热量占大部分,此外,中央处理单元当热量逐渐升高会造成执行效能降低,且当热量累积高于其容许限度时,将会迫使电脑当机,严重者更可能会造成毁损现象;并且,为解决电磁波辐射之问题,通常以机箱壳体来封闭该电脑主机,以致如何将中央处理单元及其它发热零组件(或称元件)之热能快速导出,成为一重要课题。请参阅图1为已知散热单元之立体图,于传统之散热鳍片设计中,其散热鳍片组1主要经由复数散热鳍片11扣接组成,该散热鳍片11由薄金属板冲压而成,且顶缘近两端处弯折延伸一折边111,并于该折边111上设有一扣端1112及一扣部1111,当该散热鳍片11与另一散热鳍片11作堆叠组合时,藉由位于前端之散热鳍片11所设之折边111与位于后端之散热鳍片11之平面112接触并抵顶于平面112上,令位于前端散热鳍片11之扣端1112勾扣于后端散热鳍片11之扣部1111使散热鳍片11与另一散热鳍片11结合,但由于复数散热鳍片11于彼此堆叠扣合时并无实际支撑力量,且因其散热鳍片11由薄金属板冲压切割而成,其散热鳍片11会因过薄而产生强度不足经常易因挤压的力道受力不均而造成散热鳍片11之结构强度受到破坏产生弯折、扭曲或其他之变形现象。以上所述,已知具有下列之缺点:1.无法承受较大的挤压;2.造成变形问题。是以,要如何解决上述习用之问题与缺失,即为本案之专利技术人与从事此行业之相关厂商所亟欲研究改善之方向所在。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为有效解决上述之问题,本专利技术之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大幅强化散热鳍片之结构强度之散热单元。本专利技术之次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减少生产成本之散热单元。本专利技术之次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改善变形问题之散热单元。本专利技术之次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大幅强化散热鳍片之结构强度之散热模组。本专利技术之次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减少生产成本之散热模组。本专利技术之次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改善变形问题之散热模组。为达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散热单元,包括一基座及一第一散热鳍片组,该基座具有一第一侧及一第二侧,该第一散热鳍片组由复数第一散热鳍片所组成,该等第一散热鳍片两端分别形成一第一端缘及一第二端缘并对应设置于该第一侧上,且每一第一散热鳍片呈渐高渐扩排列设置,所述第一散热鳍片开设至少一第一支撑部并对应该第一支撑部处形成一第一开孔,该第一支撑部对应抵顶至另一第一散热鳍片。为达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散热模组,包括一散热单元及一热管,该散热模组包含一基座及一第一散热鳍片组及一第二散热鳍片组,该基座具有一第一侧及一第二侧,该第一散热鳍片组由复数第一散热鳍片所组成,该等第一散热鳍片两端分别形成一第一端缘及一第二端缘并对应设置于该第一侧上,且每一第一散热鳍片呈渐高渐扩排列设置,所述第一散热鳍片开设至少一第一支撑部并对应该第一支撑部处形成一第一开孔,该第一支撑部对应抵顶至另一第一散热鳍片,该第二散热鳍片组由复数第二散热鳍片所组成,该等第二散热鳍片两端分别形成一第三端缘及一第四端缘并对应设置于该第二侧上,且每一第二散热鳍片呈渐扩排列设置,所述第二散热鳍片开设至少一第二支撑部并对应该第二支撑部处形成一第二开孔,该第二支撑部对应抵顶至另一第二散热鳍片,该热管具有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及一导热部,所述第一、二端对应穿设所述散热单元。透过本专利技术此结构的设计,藉由所述第一散热鳍片开设的第一支撑部抵顶至另一第一散热鳍片,可大幅强化散热鳍片的结构强度,并由于该第一支撑部由该等第一散热鳍片所开设成型之结构,除了增加结构强度外,还同时具有减少生产成本之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已知散热单元之立体图;图2A为本专利技术散热单元之第一实施例之立体图;图2B为本专利技术散热单元之第一实施例之立体组合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散热单元之第二实施例之立体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散热单元之第三实施例之立体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散热单元之第四实施例之分解剖面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散热单元之第五实施例之立体分解图;图7A为本专利技术散热模组之第一实施例之立体分解图;图7B为本专利技术散热模组之第一实施例之立体图。主要符号说明:散热单元2基座21第一侧211第一凹槽2111第二侧212第二凹槽2121第一散热鳍片组22第一散热鳍片221第一表面221a第二表面221b第一端缘222第二端缘223第一支撑部224第一开孔225第一接合部226第二接合部227第二散热鳍片组23第二散热鳍片231第三表面231a第四表面231b第三端缘232第四端缘233第二支撑部234第二开孔235第三接合部236第四接合部237热管3第一端31第二端32导热部33热源5散热模组6。【具体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之上述目的及其结构与功能上的特性,将依据所附图式之较佳实施例予以说明。请参阅图2A、2B,为本专利技术散热单元之第一实施例之立体图及立体组合图及放大图,如图所示,一种散热单元2,包括一基座21及一第一散热鳍片组22,该基座21具有一第一侧211及一第二侧212,于本实施例中,所述基座21之第一侧211更开设至少一第一凹槽2111,也可如图3所示,该基座21之第一侧211为一平面态样;前述之第一散热鳍片组22由复数第一散热鳍片221所组成,该等第一散热鳍片221两端分别形成一第一端缘222及一第二端缘223,并所述第一、二端缘222、223对应嵌设于该第一侧211之第一凹槽2111内,于在一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为本专利技术之第二实施例,前述之第一、二端缘222、223更分别延伸一第一接合部226及一第二接合部227,所述第一、二接合部226、227透过焊接方式或胶黏方式固设于所述第一侧211上;每一第一散热鳍片221呈渐高渐扩方式且由内向外排列设置,每一第一散热鳍片221更具有一第一表面221a及一第二表面221b,并于所述第一散热鳍片221上由该第二表面221b朝该第一表面221a之方向开设至少一第一支撑部224,于所述第一散热鳍片221相对应该第一支撑部224处则形成一第一开孔225,该第一支撑部224相对应抵顶至另一第一散热鳍片221之第二表面221b;于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散热鳍片221呈矩形形状,于实际实施时,可依照使用者之需求改变第一散热鳍片221的形状,换言之,其形状也可为半圆形或三角形或多角形或其他几何形状(图中未示),皆不影响本专利技术之功效,另外,所述第一支撑部224之数量及开设位置处及大小也可依照使用者之需求调整,且该第一支撑部224可呈规则性或呈不规则性地排列设于该第一表面221a上,换言之,只要令该第一支撑部224可相对应抵顶至该另一第一散热鳍片221之第二表面221b的结构态样及方式,皆于本专利技术之保护范围内;透过本专利技术此结构的设计,藉由所述第一散热鳍片221上开设的第一支撑部224抵顶至另一第一散热鳍片221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散热单元及其散热模组

【技术保护点】
一种散热单元,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基座,具有一第一侧及一第二侧;及一第一散热鳍片组,由复数第一散热鳍片所组成,该第一散热鳍片两端分别形成一第一端缘及一第二端缘并对应设置于该第一侧上,且每一第一散热鳍片呈渐高渐扩排列设置,所述第一散热鳍片开设至少一第一支撑部并对应该第一支撑部处形成一第一开孔,该第一支撑部对应抵顶至另一第一散热鳍片。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散热单元,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基座,具有一第一侧及一第二侧;及一第一散热鳍片组,由复数第一散热鳍片所组成,该第一散热鳍片两端分别形成一第一端缘及一第二端缘并对应设置于该第一侧上,且每一第一散热鳍片呈渐高渐扩排列设置,所述第一散热鳍片开设至少一第一支撑部并对应该第一支撑部处形成一第一开孔,该第一支撑部对应抵顶至另一第一散热鳍片。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更开设至少一第一凹槽,所述第一、二端缘嵌设于该第一凹槽内。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二端缘更分别延伸一第一接合部及一第二接合部,所述第一、二接合部贴设于所述第一侧上。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散热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二接合部透过焊接方式或胶黏方式固设于所述第一侧上。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散热鳍片更具有一第一表面及一第二表面,所述第一支撑部由该第二表面朝该第一表面方向开设成形。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散热鳍片呈矩形或半圆形或三角形或多角形或其他几何形状。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单元,其特征在于,更具有一第二散热鳍片组由复数第二散热鳍片所组成,该第二散热鳍片两端分别形成一第三端缘及一第四端缘,每一第二散热鳍片呈渐高渐扩排列设置于该基座上,所述第二散热鳍片开设至少一第二支撑部并对应该第二支撑部处形成一第二开孔,该第二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胜煌
申请(专利权)人:奇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