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散热模组及电子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571386 阅读:655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6-10 04:3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散热模组,用于对发热元件进行散热,散热模组包括扣具及与散热器,扣具包括安装板及第一卡扣件,安装板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第一表面用于安装所述发热元件,第一卡扣件设置于第二表面上,散热器设有第二卡扣件,第一卡扣件与所述第二卡扣件扣合,以将散热器固定在安装板的第二表面,第一卡扣件与第二卡扣件中至少有一个为弹性材质,第一卡扣件与第二卡扣件之间最低接触点与第二表面之间具有预设距离,最低接触点为第一卡扣件与第二卡扣件的接触点中与安装板的第二表面的距离最短的接触点。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以满足发热元件相对散热器浮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电子组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散热模组及电子组件
本技术涉及电子通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散热模组及电子组件。
技术介绍
在互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的时代洪流下,对海量数据的传输和处理速度、存储能力与高性能计算能力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单板密集化程度越来越高,系统越来越多CPU(centreprocessingunit,中央处理单元)的级联应用是大势所趋。在现有技术中,先将CPU固定到扣具之后,再将扣具固定到散热器上。此时CPU、扣具和散热器作为一个刚性整体,一起安装到单板上的相应插座内。但是CPU、扣具和散热器是一个刚性的整体,CPU无法相对散热器在水平面内浮动。当高密单板需要使用多个CPU时,在多个加工公差、位置公差等累计公差的共同作用下,不同CPU插座间的位置公差已超过了单个CPU与CPU插座之间设计的导向与容差能力,因此无法将多个CPU同时精准地安装到各自的CPU插座上。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散热模组,用于在对CPU散热的同时可以满足CPU相对散热模组浮动。本技术还提供一种电子组件。第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散热模组,用于对发热元件进行散热,所述散热模组包括扣具及与散热器,所述扣具包括安装板及第一卡扣件,所述安装板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用于安装所述发热元件,所述第一卡扣件设置于所述第二表面上,所述散热器设有第二卡扣件,所述第一卡扣件与所述第二卡扣件扣合,以将所述散热器固定在所述安装板的第二表面,所述第一卡扣件与所述第二卡扣件中至少有一个为弹性材质,所述第一卡扣件与所述第二卡扣件之间最低接触点与所述第二表面之间具有预设距离,所述最低接触点为所述第一卡扣件与所述第二卡扣件的接触点中与所述安装板的第二表面的距离最短的接触点。其中,所述第一卡扣件包括第一卡扣柱,所述第一卡扣柱包括第一抵顶部及第一卡合部,所述第一抵顶部的底部设置于所述第二表面上,所述第一卡合部设置于所述第一抵顶部的顶部,所述第一卡合部与所述第二卡扣件卡合从而使得所述第二卡扣件与所述第一抵顶部相接触抵顶,所述最低接触点为所述第一抵顶部与所述第二卡扣件的接触点中与所述安装板的第二表面的距离最短的接触点。其中,所述散热器包括散热基板及设置于所述散热基板上的散热元件,所述第二卡扣件为通槽,所述通槽贯穿所述散热基板的顶部及底部,所述第一卡合部卡合于所述散热基板的顶部,所述通槽的内壁具有凹部,所述凹部对应所述抵顶部的靠近底部的位置,以使所述通槽的位于凹部内的内壁与所述抵顶部之间具有缓冲空间。其中,所述第一卡扣件还包括第二卡扣柱,所述第二卡扣柱与所述第一卡扣柱相对设置,所述第一卡扣柱与所述第二卡扣件之间的卡合作用力为第一作用力,所述第二卡扣柱与所述第二卡扣件之间的卡合作用力为第二作用力,所述第一作用力与所述第二作用力方向相反,且在一条直线上。其中,所述第一卡扣件还包括第三卡扣柱及第四卡扣柱,所述第三卡扣柱与所述第四卡扣柱相对设置,所述第一至第四卡扣柱中相邻两个卡扣柱之间的间接相等,所述第三卡扣柱与所述第二卡扣件之间的卡合作用力为第三作用力,所述第四卡扣柱与所述第二卡扣件之间的卡合作用力为第四作用力,所述第三作用力与所述第四作用力方向相反,且在一条直线上。其中,所述第一至第四卡扣柱与所述安装板一体成型。其中,所述扣具还包括第三卡扣件,所述第三卡扣件设置与所述第二表面上,且与所述第一卡扣件在所述安装板上对角设置,所述散热器还包括第四卡扣件,所述第四卡扣件与所述第三卡扣件扣合,以与所述第一及第二卡扣件共同将所述散热器固定在所述安装板的第二表面,所述第三卡扣件与所述第四卡扣件中至少有一个为弹性材质,所述第三卡扣件与所述第四卡扣件之间最低接触点与所述第二表面之间具有所述预设距离,所述最低接触点为所述第三卡扣件与所述第四卡扣件的接触点中与所述安装板的第二表面的距离最短的接触点。其中,所述散热器及所述扣具的数量为多个,一个散热器对应一个扣具形成一个散热单元,相邻两个散热单元之间通过热管进行热连接,所述热管上设置有弹性吸收组件,以吸收安装于相邻两个散热单元上的发热元件的高度公差。其中,所述弹性吸收组件包括第一弹性吸收件及第二弹性吸收件,所述第一弹性吸收件设置于所述热管的顶部,所述第二弹性吸收件设置于所述热管的底部。其中,所散热模组还包括一个弹性平衡件,所述弹性平衡件设置于所述扣具与所述散热器之间,用于在所述散热模组安装于与固定架后平稳发热元件与所述固定架上的插槽的插接。其中,所述弹性平衡件为弹片,所述弹片包括中部拱形主体及由所述主体的两端分别向背离所述主体的下向及两侧延伸,然后再朝向所述主体的方向弯折形成的第一及第二抵持段,所述主体的拱部及所述第一及第二抵持段抵触所述散热器,所述弹片的弯折部抵触所述扣具。第二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电子组件,所述电子组件包括发热元件及上述的散热模组,所述散热模组用于对所述发热元件进行散热。本技术的一种散热模组,用于对发热元件进行散热,所述散热模组包括扣具及与散热器,所述扣具包括安装板及第一卡扣件,所述安装板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用于安装所述发热元件,所述第一卡扣件设置于所述第二表面上,所述散热器设有第二卡扣件,所述第一卡扣件与所述第二卡扣件扣合,以将所述散热器固定在所述安装板的第二表面,所述第一卡扣件与所述第二卡扣件中至少有一个为弹性材质,所述第一卡扣件与所述第二卡扣件之间最低接触点与所述第二表面之间具有预设距离,所述最低接触点为所述第一卡扣件与所述第二卡扣件的接触点中与所述安装板的第二表面的距离最短的接触点。所述第一卡扣件与所述第二卡扣件之间最低接触点与所述第二表面之间具有预设距离的目的在于所述第二卡扣件与所述第一卡扣件的中下部之间留有空间,从而使得所述扣具可以相对所述散热器浮动。同时,所述发热元件设置于所述扣具上,故,所述扣具的浮动可以带动所述发热元件相对所述散热器浮动。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技术第一方案第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散热模组的示意图。图2是图1的散热模组中的扣具的示意图。图3是图1的散热模组位于所述第一及第二卡扣件出的部分纵截面的示意图。图4是图1的散热模组的纵截面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第一方案第二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散热模组的纵截面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至3,本技术第一方案第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散热模组100。所述散热模组100用于对发热元件200进行散热。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发热元件200为CPU。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发热元件200也可以根据需要更换为其他元件,如存储设备等。所述散热模组100包括扣具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散热模组及电子组件

【技术保护点】
一种散热模组,用于对发热元件进行散热,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模组包括扣具及与散热器,所述扣具包括安装板及第一卡扣件,所述安装板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用于安装所述发热元件,所述第一卡扣件设置于所述第二表面上,所述散热器设有第二卡扣件,所述第一卡扣件与所述第二卡扣件扣合,以将所述散热器固定在所述安装板的第二表面,所述第一卡扣件与所述第二卡扣件中至少有一个为弹性材质,所述第一卡扣件与所述第二卡扣件之间最低接触点与所述第二表面之间具有预设距离,所述最低接触点为所述第一卡扣件与所述第二卡扣件的接触点中与所述安装板的第二表面的距离最短的接触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散热模组,用于对发热元件进行散热,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模组包括扣具及与散热器,所述扣具包括安装板及第一卡扣件,所述安装板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用于安装所述发热元件,所述第一卡扣件设置于所述第二表面上,所述散热器设有第二卡扣件,所述第一卡扣件与所述第二卡扣件扣合,以将所述散热器固定在所述安装板的第二表面,所述第一卡扣件与所述第二卡扣件中至少有一个为弹性材质,所述第一卡扣件与所述第二卡扣件之间最低接触点与所述第二表面之间具有预设距离,所述最低接触点为所述第一卡扣件与所述第二卡扣件的接触点中与所述安装板的第二表面的距离最短的接触点。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扣件包括第一卡扣柱,所述第一卡扣柱包括第一抵顶部及第一卡合部,所述第一抵顶部的底部设置于所述第二表面上,所述第一卡合部设置于所述第一抵顶部的顶部,所述第一卡合部与所述第二卡扣件卡合从而使得所述第二卡扣件与所述第一抵顶部相接触抵顶,所述最低接触点为所述第一抵顶部与所述第二卡扣件的接触点中与所述安装板的第二表面的距离最短的接触点。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散热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器包括散热基板及设置于所述散热基板上的散热元件,所述第二卡扣件为通槽,所述通槽贯穿所述散热基板的顶部及底部,所述第一卡合部卡合于所述散热基板的顶部,所述通槽的内壁具有凹部,所述凹部对应所述抵顶部的靠近底部的位置,以使所述通槽的位于凹部内的内壁与所述抵顶部之间具有缓冲空间。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散热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扣件还包括第二卡扣柱,所述第二卡扣柱与所述第一卡扣柱相对设置,所述第一卡扣柱与所述第二卡扣件之间的卡合作用力为第一作用力,所述第二卡扣柱与所述第二卡扣件之间的卡合作用力为第二作用力,所述第一作用力与所述第二作用力方向相反,且在一条直线上。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散热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扣件还包括第三卡扣柱及第四卡扣柱,所述第三卡扣柱与所述第四卡扣柱相对设置,所述第一至第四卡扣柱中相邻两个卡扣柱之间的间接相等,所述第三卡扣柱与所述第二卡扣件之间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毛永海菅奕颖夏高亮卢冬明
申请(专利权)人: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