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工圆弧过渡滚针的窜筒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18193 阅读:29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加工带圆弧过渡的万向节滚针的专用窜筒机的结构改良。它主要是在所述的窜筒为正8边形至正16边形,即滚针下落时头面与筒壁面平均夹角α=45°-67°,且其外切圆的直径为0.8-1.8米。因此,具有结构合理,生产量较大,生产成本低,所制成的滚针倒角形状合理,生产设备简单,易制造加工,尤其是所加工的滚针端部倒角形状合理,圆弧过渡适宜,质量明显提高等特点。(*该技术在201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窜筒机,尤其是涉及一种加工带圆弧过渡的万向节滚针的专用机械的结构改良。近年来,各先进工业国在大量的试验及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证明滚针两端若采用圆弧连接,可明显减少或基本消除滚针两端的应力集中的现象,减少其温升,使轴承寿命大大提高。国外及国内先进企业也正是从自动装针及寿命提高上的考虑,开始对滚针倒角提出了圆弧连接即滚针头部与直径面的圆弧过渡连接的制作要求。国内企业一般采用窜筒机来加工滚针的倒角,其工作原理主要是因为在窜筒旋转时,滚针随窜筒惯性上行,到达一定高度后,在重力的作用下下落,使滚针头部与窜筒内表面撞击,造成头面边缘金属向直径面滑移而形成倒角。国内专用滚针窜头加工的窜筒均为六角窜筒。滚针下落时其头面与筒壁(撞击面)的夹角平均约30°,故在撞击后往往在端部形成金属堆积,使其直径变大,其形成的倒角形状为头面上距离长、直径面上距离短。这在以后的直径面磨加工过程中,易使倒角与直径面连接处出现尖角,装入轴承后,滚针两端尖角处与外圈接触仍造成应力集中。为了克服上述困难,国外先进企业现采用先进的磨加工专用设备来实现这一目标的。据悉,国内现有一家企业也引进了一台国外设备用于此类滚针的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加工圆弧过渡滚针的窜筒机,包括支座,设于其上的窜筒以及驱动窜筒转动的电机与传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窜筒(7)为正8边形至正16边形,即滚针10下落时头面与筒壁面平均夹角α=45°-67°,且其外切圆的直径为0.8-1.8米。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加工圆弧过渡滚针的窜筒机,包括支座,设于其上的窜筒以及驱动窜筒转动的电机与传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窜筒(7)为正8边形至正16边形,即滚针10下落时头面与筒壁面平均夹角α=45°-67°,且其外切圆的直径为0.8-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勇超邹从国沈志良曾水龙黄志红
申请(专利权)人:万向钱潮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3[中国|浙江]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