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一种组装简单、性能强的新型通气部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通气部件包括一个端部封闭的筒状的盖部件(110)及拆装自如地固定于盖部件(110)的内侧的筒状部件(120)。筒状部件(120)包括筒状体(130)和以封闭筒状体(130)的一个端部的方式固定的通气膜(140)。在从由盖部件(110)的内侧的面及筒状体(130)的外侧的面构成的组中选择的至少一个面上形成多个凸部(112c、130c)。筒状部件(120)被固定到盖部件(110)的内侧时,在凸部(112c、130c)的至少一部分中筒状部件(120)和盖部件(110)接触,在筒状部件(120)和盖部件(110)未接触的部分形成气体的流路(150)。(*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ー种通气部件。
技术介绍
通气部件具有防止灰尘、水侵入到设备内部、且在设备内部和外部之间使气体通过的功能。通过在设备内部和外部之间使气体通过,可消除设备内部和外部之间的压力差,或排出在设备内部产生的气体。这种通气部件用于汽车设备(灯类、马达、传感器、开关、ECU等)、电气设备(移动通信设备、相机、电动剃刀、电动牙刷等)
技术实现思路
现在,要求组装更加简单且性能强的通气部件。因此,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ー种组装简单、性能强的新型通气部件。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通气部件包括一个端部封闭的筒状的盖部件以及拆装自如地固定于上述盖部件的内侧的筒状部件,其中,上述筒状部件包括筒状体和以封闭上述筒状体的一个端部的方式固定的通气膜,在从由上述盖部件的内侧的面及上述筒状体的外侧的面构成的组中选择的至少ー个面上形成有多个凸部,上述筒状部件被固定到上述盖部件的内侧时,在上述凸部的至少一部分中上述筒状部件和上述盖部件接触,并且在上述筒状部件和上述盖部件未接触的部分形成气体的流路。根据本技术的通气部件,可获得ー种组装简单、性能强的新型通气部件。附图说明图I是表示盖部件110和筒状部件120分离的状态的立体图。图2(a)及(b)分别是从一方及另一方观察盖部件110和筒状部件120成为一体的状态时的立体图。图3(a)及(b)分别是从一方及另一方观察盖部件110时的立体图。图4(a)及(b)分别是从一方及另一方观察筒状部件120时的立体图。图5(a)及(b)分别是表示盖部件110和筒状部件120成为一体的状态的截面图。图6(a)及(b)分别是从一方及另一方观察盖部件210时的立体图。图7是从通气膜40侧观察筒状部件220时的立体图。图8是从筒状部件220侧观察盖部件210和筒状部件220成为一体的状态的立体图。附图标记说明100、200 通气部件110、210 盖部件120、220 筒状部件130、230 筒状体140通气膜lllt、211t内周面(内侧的面)130t、230t外周面(外侧的面)112c、130c、211c、212c 凸部150 流路具体实施方式以下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在以下说明中,举例对本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但本技术不限于以下说明的例子。本技术的通气部件包括一个端部封闭的筒状的盖部件以及拆装自如地固定于盖部件的内侧的筒状部件。筒状部件包括筒状体和以封闭筒状体的一个端部的方式固定的通气膜。在从由盖部件的内侧的面及筒状体的外侧的面构成的组中选择的至少ー个面上形成有多个凸部。筒状部件被固定到盖部件的内侧时,在凸部的至少一部分中筒状部件和盖部件接触,并且在筒状部件和盖部件未接触的部分形成气体的流路。通常在使用时以在盖部件和筒状体之间配置通气膜的方式将筒状部件推入到盖部件中并固定。凸部形成在盖部件的内侧的面及/或筒状体的外侧的面上。在一例的通气部件中,凸部至少形成在盖部件的内侧的面(例如盖部件的圆筒部分的内周面)上。并且,在一例的通气部件中,凸部至少形成在筒状体的外侧的面(外周面)上。一般情况下,凸部至少形成在盖部件的内周面及/或筒状体的外周面上。凸部的个数通常是3个以上,例如处于3 20个的范围。只要可确保气体流路,凸部的个数、形状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凸部可是脊状(垄状)。从盖部件及筒状体选择的至少一方优选使用弾性体形成。在一例中,盖部件及筒状体的一方由树脂构成,另一方由弾性体(例如橡胶)构成。在优选例中,盖部件由树脂构成,筒状体由弾性体构成。通过使一方为弾性体,可使筒状部件的固定及拆装变得容易。通气膜是气体透过度(通气度)强、而液体透过度低的膜。理想情况下,通气膜是透过气体而不透过液体的膜。通气膜也可具有防尘性、通音性等功能。通气膜只要是以可在一定条件下抑制液体通过筒状体的一个端部的方式固定到筒状体上即可。即,通气膜也可不完全防止液体通过。在上述本技术的通气部件中,通气膜可使用从由多孔质膜、织布及无纺布构成的组中选择的至少ー个来形成。只要可获得本技术的效果,则通气膜的材料没有特别限定。通气膜例如也可使用聚烯烃树脂、氟树脂、聚酰胺树脂(例如尼龙)、聚酯树脂(例如聚对苯ニ甲酸こニ醇酯(PET))形成。聚烯烃树脂例如包括聚こ烯、聚丙烯等。氟树脂例如包括聚四氟こ烯等。此外,也可对通气膜进行提高防水性的处理。在上述本技术的通气部件中,通气膜也可是进行了浮雕加工的膜。在ー个观点中,进行了浮雕加工的膜是形成了凹凸的膜。浮雕加工可通过公知的方法进行。通过对膜进行浮雕加工,可提高膜的通气性及防水性。在本技术的通气部件的一例中,通气膜使用从由多孔质膜、织布及无纺布构成的组中选择的至少ー个来形成,且是进行了浮雕加エ的膜。将通气膜固定到筒状体的方法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为使用了粘接剂、粘贴片的粘接,也可是加热下的热粘接。在一例中,通气膜以覆盖筒状体的一个端部的方式固定到筒状体上。通气膜和筒状体附着的部分可形成为在筒状体的一个端部描绘连续的圆,也可形成为描绘不连续的圆。在上述本技术的通气部件中,通气膜可向筒状体的外侧或内侧膨胀。此外,也可使通气膜的一部分松弛地将通气膜固定到筒状部件。在上述本技术的通气部件中,可在从由盖部件的内周面及筒状体的外周面构成的组中选择的至少ー个面上,形成卡定部(卡定单元),用于使固定到盖部件的筒状部件难以从盖部件脱落。以下举例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实施方式I) 图I 图5表不实施方式I的通气部件。图I是表不盖部件110和筒状部件120分离的状态的立体图。图2(a)是从盖部件110侧观察盖部件110和筒状部件120成为ー体的状态时的立体图。图2(b)是从筒状部件120侧观察盖部件110和筒状部件120成为ー体的状态时的立体图。图3(a)是从底部112的外侧观察盖部件110时的立体图。图3(b)是从底部112的内侧观察盖部件110时的立体图。图4(a)是从通气膜140侧观察筒状部件120时的立体图。图4(b)是从筒状体130侧观察筒状部件120时的立体图。图5(a)是表示盖部件110和筒状部件120成为一体的状态的截面图,具体而言是图5(b)的线Va-Va下的截面图。图5(b)是图5(a)的线Vb-Vb下的截面图。通气部件100包括盖部件110及筒状部件120。筒状部件120包括筒状体130及通气膜140。筒状体130由具有弹性的弾性体构成,盖部件110由比筒状体130硬质的树脂构成。但也可以通过弾性体形成盖部件,通过比盖部件硬质的树脂形成筒状体(在实施方式2中也同样)。盖部件110具有一个端部封闭的筒状(圆筒状)的形状。具体而言,如图3(a)所示,盖部件110包括圆筒部分111 ;和封闭圆筒部分111的一个端部的底部112。如图3(b)所示,在盖部件110的底部112的内面112a上形成3个凸部112c。3个凸部112c分别具有从底部112的周缘部向中心延伸的脊状形状。凸部112c用于在将筒状部件120推入到盖部件110中并固定时,在底部112的内面112a和筒状部件120(具体而言是通气膜140)之间确保空气的流路。如图3(b)所示,在盖部件110的圆筒部分111的开放端附近的内周面上形成3个凸部111c。3个凸部Illc分别具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通气部件,包括一个端部封闭的筒状的盖部件以及拆装自如地固定于上述盖部件的内侧的筒状部件,其特征在于,上述筒状部件包括筒状体和以封闭上述筒状体的一个端部的方式固定的通气膜,在从由上述盖部件的内侧的面及上述筒状体的外侧的面构成的组中选择的至少一个面上形成有多个凸部,上述筒状部件被固定到上述盖部件的内侧时,在上述凸部的至少一部分中上述筒状部件和上述盖部件接触,并且在上述筒状部件和上述盖部件未接触的部分形成气体的流路。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手塚铁兵,矢野阳三,
申请(专利权)人: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