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可收缩圆形内模装置,属于空腔构件用模具领域。本装置可以减小产品的脱模力,提高产品的表面质量,减小生产过程中的废品率。内模装置包括由三块圆弧板通过铰链连接组成的圆柱形内模,圆柱形内模的内部设有限位挡销、限位连杆和收缩连杆,装置在产品浇注过程中,内模处于合模状态,即为一个完整的圆柱,由于水泥凝固收缩产生的压应力不足以使内模变形,因此装置不会造成产品的结构破坏;当产品达到脱模强度后,操作内模使得内模向内缩小,这样可以大大减小产品的脱模力。本装置部件均为常用件或标准件,维护方便,操作简单,制造成本低。(*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空腔构件用模具领域,具体讲涉及一种可收缩圆形内模装置。
技术介绍
在具有长内孔结构的水泥构件的生产中,现有的模具内模是一个完整的圆柱体。由于水泥凝固后会收缩,从而导致产品从内模上脱出困难,脱模力很大。过大的脱模力会对产品的结构造成破坏,增加生产过程中废品率。较大的脱模力对脱模设备的要求提高,需要企业增加脱模设备的投资,同时也会增加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收缩圆形内模装置,可以减小产品的脱模力,装置在产品浇注过程中,内模处于合模状态,即为一个完整的圆柱,由于水泥凝固收缩产生的压应力不足以使内模变形,因此装置不会造成产品的结构破坏;当产品达到脱模强度后,操作内模使得内模缩小,这样可以大大减小产品的脱模力,提高产品的表面质量。为实现上述专利技术目的,本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为—种可收缩圆形内模装置,所述装置包括第一圆弧板、第二圆弧板和第三圆弧板,其改进之处在于所述第一圆弧板、第二圆弧板和第三圆弧板通过铰链连接组成圆柱形内模,圆柱形内模的内部设有限位块、第一限位连杆、第二限位连杆和第一收缩连杆、第二收缩连杆、第三收缩连杆。其中所述第一收缩连杆、第二收缩连杆和第三收缩连杆的一端连接于圆柱形内模,另一端通过铰链相互连接。其中所述第一圆弧板内侧焊接有加强筋,所述限位块、第二限位连杆和第三收缩连杆设置于加强筋上。其中第二限位连杆与第一圆弧板的铰接处装有扭转弹簧,该扭转弹簧可使第二限位连杆绕其与第一圆弧板的铰接点沿圆周方向向下运动。其中所述第一限位连杆一端与第二限位连杆连接,另一端与第三收缩连杆连接。其中所述第一收缩连杆通过铰链固定于第二圆弧板上,所述第二收缩连杆通过铰链固定于第三圆弧板上,所述第三收缩连杆通过铰链固定于第一圆弧板上。其中所述第一限位连杆和第二限位连杆位于同一条直线时,所述装置处于合模状态,即装置为一个完整的圆柱。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包括I)内模装置性能可靠,可以提高产品的表面质量第一限位连杆和第二限位连杆和第三收缩连杆和第一圆弧板组成曲柄摇杆机构,当第一限位连杆和第二限位连杆位于同一直线时,内模处于合模状态,即为一个完整的圆柱;第一限位连杆与第二限位连杆连成一条直线,装置位于死点位置,使得整个内模不会因工件凝固过程中产生的收缩挤压力而往里缩小,从而造成工件坍塌;2)内模装置可实现收缩功能,减小脱模力第二限位连杆的一端通过铰链与第一圆弧板相连形成转动副且在铰接处装有扭转弹簧,扳动第二限位连杆,使第二限位连杆转动至限位块处,此时第二限位连杆带动第一限位连杆,第一限位连杆牵引第三收缩连杆,在第三收缩连杆拉力的作用下,第一收缩连杆和第二收缩连杆向圆内部运动,从而实现内模的收缩,内模收缩消除了产品与内模间的压应力,从而达到顺利脱模的目的;松开扳动第二限位连杆外力,则第二限位连杆在扭转弹簧的作用恢复至初始位置,从而带动带动第一限位连杆、第一收缩连杆、第二收缩连杆和第三收缩连杆运动实现内模的合模使其成为一完整的圆柱。3)装置操作简单、性能可靠、维修方便此装置全部采用常规的部件,使得维修方便,制造成本低。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 图I是内模结构示意图;图2是内模机构图;图3是内模机构收缩后示意图;附图标记I-第一限位连杆、2-第二限位连杆,3-第一圆弧板、4-第二圆弧板、5-第三圆弧板,6-第一收缩连杆、7-第二收缩连杆、8-第三收缩连杆,9-限位块,第二限位连杆与第一圆弧板的铰接处装有扭转弹簧;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实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的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内模由8个构件组成,包括限位块9,三块圆弧形板件,第一圆弧板3、第二圆弧板4和第三圆弧板5,通过铰链连接在一起。其中第二限位连杆2与第一圆弧板3的铰接处装有扭转弹簧。第一圆弧板3的内侧焊接有一定数量的加强筋,限位块9焊接在第一圆弧板3的加强筋上,第一限位连杆I和第三收缩连杆8通过铰链连接在构件3上,第一限位连杆I通过铰链连接第二限位连杆2和第三收缩连杆8。第三收缩连杆8通过铰链与第一收缩连杆6、第二收缩连杆7连接,第一收缩连杆6通过铰链与第二圆弧板4连接,第二收缩连杆7通过铰链与第三圆弧板5连接。内模收缩的实现第二限位连杆2的一端通过铰链与第一圆弧板3相连形成转动副且在铰接处装有扭转弹簧,扳动第二限位连杆2,使第二限位连杆2转动至限位块9处,此时第二限位连杆2带动第一限位连杆1,第一限位连杆I牵引第三收缩连杆8,在第三收缩连杆8拉力的作用下,第一收缩连杆6和第二收缩连杆7向圆内部运动,从而实现内模的收缩,内模收缩消除了产品与内模间的压应力,从而达到顺利脱模的目的;松开扳动第二限位连杆2外力,则第二限位连杆2在扭转弹簧的作用恢复至初始位置,从而带动带动第一限位连杆I、第一收缩连杆6、第二收缩连杆7、第三收缩连杆8、运动实现内模的合模使其成为一完整的圆柱。可缩小内模机构的3D图如图2、3所示。第一限位连杆I、第二限位连杆2,第三收缩连杆8和第一圆弧板3组成曲柄摇杆机构,当第二限位连杆2位于图I所示的初始位置时,内模处于合模状态,即为一个完整的圆柱。此时第一限位连杆I与第二限位连杆2连成一条直线,位于死点位置。使得整个内模不会因工件凝固过程中产生的收缩挤压力而往里缩小,从而造成工件坍塌。第一圆弧板3、第二圆弧板4、第三圆弧板5和第一收缩连杆6、第二收缩连杆7、第三收缩连杆8组成六杆机构,通过第三收缩连杆8的摆动带动第二圆弧板4、第三圆弧板5运动实现缩小要求。合模时第一收缩连杆6和第三收缩连杆8连成一条直线,支撑住第二圆弧板4,使得内模能 承受较大的压力。此处已经根据特定的示例性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描述。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的范围下进行适当的替换或修改将是显而易见的。示例性的实施例仅仅是例证性的,而不是对本技术的范围的限制,本技术的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定义。权利要求1.一种可收缩圆形内模装置,所述装置包括第一圆弧板(3)、第二圆弧板(4)和第三圆弧板(5),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圆弧板(3)、第二圆弧板(4)和第三圆弧板(5)通过铰链连接组成圆柱形内模,圆柱形内模的内部设有限位块、第一限位连杆(I)、第二限位连杆(2)和第一收缩连杆出)、第二收缩连杆(7)、第三收缩连杆(8)。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可收缩圆形内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收缩连杆(6)、第二收缩连杆(7)和第三收缩连杆(8)的一端连接于圆柱形内模,另一端通过铰链相互连接。3.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可收缩圆形内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圆弧板(3)内侧焊接有加强筋,所述限位块、第二限位连杆⑵和第三收缩连杆⑶设置于加强筋上,其中第二限位连杆(2)与第一圆弧板(3)的铰接处装有扭转弹簧,该扭转弹簧可使第二限位连杆(2)绕其与第一圆弧板(3)的铰接点沿圆周方向向下运动。4.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可收缩圆形内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连杆(I) 一端与第二限位连杆(2)连接,另一端与第三收缩连杆(8)连接。5.如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一种可收缩圆形内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收缩连杆(7)通过铰链固定于第三圆弧板(5)上,所述第三收缩连杆(8)通过铰链固定于第一圆弧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可收缩圆形内模装置,所述装置包括第一圆弧板(3)、第二圆弧板(4)和第三圆弧板(5),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圆弧板(3)、第二圆弧板(4)和第三圆弧板(5)通过铰链连接组成圆柱形内模,圆柱形内模的内部设有限位块、第一限位连杆(1)、第二限位连杆(2)和第一收缩连杆(6)、第二收缩连杆(7)、第三收缩连杆(8)。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友宝,徐仁春,孙玉华,孙涛,袁刚,
申请(专利权)人:徐仁春,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