钻针新型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170718 阅读:209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1-08 18:2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钻针新型结构,由刃部及与刃部底部连接的柄部构成,以刃部的回转轴线为中心,于刃部外周面螺旋形成两条对称的切屑排出沟,两切屑排出沟的侧边各自拥有一螺旋边刀,边刀深度和/或宽度自前段至尾段由大变小。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由于在前段磨耗相对严重的区域使用大边刀深和/或宽度提升刚性与磨耗寿命,尾段使用小边刀深或宽来减少孔壁因额外摩擦而使质量变差,克服了传统刚性强与孔壁品质无法兼顾的缺陷,既保持了高强度刚性,又能提升孔壁品质,且设计新颖、结构简单、改造成本低、效果好。(*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ー种钻针新型结构,属于高端硬质合金刀具。
技术介绍
传统钻针的由刃部I及与刃部I底部连接的柄部2构成,以刃部I的回转轴线为中心,于刃部I外周面螺旋形成两条对称的切屑排出沟3,此时两切屑排出沟3的侧边各自拥有ー螺旋边刀4,传统的钻针其边刀深设计是自边刀起始到边刀收尾均等深,而边刀深的大小又决定刚性的強弱与孔璧品质的好坏(边刀深大、刚性较弱、孔壁品质佳,反之则刚性強、孔壁质量差),故在设计时,两者无法并重。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传统刚性强与孔壁品质无法并重的缺陷,提供ー种新型钻针结构。本技术的目的通过以下方案实现由刃部及与刃部底部连接的柄部构成,以刃部的回转轴线为中心,于刃部外周面螺旋形成两条对称的切屑排出沟,切屑排出沟的前侧边形成边刀,边刀深度自前段至尾段宽度由大变小。本技术所述边刀宽度自前段至尾段宽度由大变小。本技术由于采用边刀前深后浅的设计,即在前端加大边刀深来増加空间,后段使用小边刀深来使刚性不致太弱,克服了传统刚性强与孔壁品质无法并重的缺陷,既保持了高强度刚性,又能提升孔壁品质,且设计新颖、结构简单、改造成本低、效果好。附图说明图I为本技术钻针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刃部局部放大图;图3为本技术边刀深上视图;图4为本技术边刀深斜度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本技术由刃部I及与刃部I底部连接的柄部2构成,以刃部I的回转轴线为中心,于刃部I外周面螺旋形成两条对称的切屑排出沟3,此时两切屑排出沟3的侧边各自拥有ー螺旋边刀4,边刀4的深度及宽度自前段至尾段宽度由大变小。权利要求1.一种钻针新型结构,由刃部及与刃部底部连接的柄部构成,以刃部的回转轴线为中心,于刃部外周面螺旋形成两条对称的切屑排出沟,其特征在于切屑排出沟的前侧边形成边刀,边刀的深度自前段至尾段由大变小。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钻针新型结构,其特征在于边刀的宽度自前段至尾段宽度由大变小。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钻针新型结构,由刃部及与刃部底部连接的柄部构成,以刃部的回转轴线为中心,于刃部外周面螺旋形成两条对称的切屑排出沟,两切屑排出沟的侧边各自拥有一螺旋边刀,边刀深度和/或宽度自前段至尾段由大变小。本技术由于在前段磨耗相对严重的区域使用大边刀深和/或宽度提升刚性与磨耗寿命,尾段使用小边刀深或宽来减少孔壁因额外摩擦而使质量变差,克服了传统刚性强与孔壁品质无法兼顾的缺陷,既保持了高强度刚性,又能提升孔壁品质,且设计新颖、结构简单、改造成本低、效果好。文档编号B23B51/00GK202639427SQ20122020066公开日2013年1月2日 申请日期2012年5月8日 优先权日2012年5月8日专利技术者陶嘉莉 申请人:百利精密刀具(南昌)有限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钻针新型结构,由刃部及与刃部底部连接的柄部构成,以刃部的回转轴线为中心,于刃部外周面螺旋形成两条对称的切屑排出沟,其特征在于:切屑排出沟的前侧边形成边刀,边刀的深度自前段至尾段由大变小。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陶嘉莉
申请(专利权)人:百利精密刀具南昌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