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光模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159630 阅读:129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1-07 18:33
一种背光模组,其包括一框架、多个灯管、一扩散板以及多个支撑结构。框架具有一底板,灯管配置于框架内。扩散板设置于灯管的上方。支撑结构配置于底板上,用以支撑灯管与扩散板。每一支撑结构包括一第一底材、至少一灯管支撑部、一第二底材、至少一灯管固定部以及至少一顶针。灯管支撑部配置于第一底材上,第二底材邻接第一底材。灯管固定部配置于第二底材上,其中每一灯管支撑部对应一个灯管固定部设置,用以支撑且固定其中一灯管。顶针设置于第一底材或是第二底材上,用以支撑扩散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背光模组,尤其涉及一种直下式背光模组(Direct TypeBacklight Module)。
技术介绍
随着科技的进步,显示器的技术也不断地发展,轻薄的平面显示器(Flat PanelDisplay,FPD)逐渐取代传统厚重的阴极映像管显示器(Cathode Ray Tube,CRT)。常见的平面显不器包含等离子显不器(Plasma Display Panel,PDP)与液晶显不器(Liquid CrystalDisplay,LCD),其皆可广泛的应用在个人数字助理、笔记型计算机、移动电话与电视等。以液晶显不器为例,液晶显不器包含一液晶面板及一背光模组。液晶面板是由两片透明基板及配置于此二透明基板间的一液晶层所构成,而背光模组则是用以提供此液晶面板所需的光源,以使液晶显示器达到显示的效果。一般来说,背光模组可分为直下式(Direct Type)与侧边入光式(Side Incident Type)两种,其中直下式背光模组通常用于较大尺寸的液晶显示器中,而侧边入光式背光模组通常用于较小尺寸的液晶显示器中。由于目前液晶显示器已朝向大尺寸发展,所以大都采用直下式背光模组。现有直下式背光模组中是利用支撑架将灯管固定在底板上,而支撑架本身则是直接经由双面胶黏附固定于底板上,所以当单一灯管需要更换时,要先拆卸在灯管上方的扩散板与光学膜才能进行灯管的更换作业。此外,除了灯管的拆卸或是组装上的不方便外,还很容易会因为灯管产生的高温而使胶质产生黏性降低的现象,或是因为在长时间使用之后造成支撑架及灯管之间松脱而影响背光模组的可靠度。此外,现有直下式背光模组的支撑架与顶针是分开落于底板不同位置,此设计会减少反射片反射灯管光线的面积,而降低背光均齐度。顺带一提的是,直下式背光模组的光源通常采用冷阴极突光灯管(Cold Cathode Fluorescence Lamp, CCFL),然而由于冷阴极荧光灯管体积较大,且灯管是属于易碎的材质,加上在液晶显示装置日趋大型化的发展下,灯管长度动辄达500 800_长,因此对灯管提供良好的固定效果及更方便的组装/拆卸支架结构是背光模组制作上极重要的课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其可增加反射片反射灯管光线的面积,而增加背光均匀度,并能易于组装及快速拆卸。本专利技术提供另一种背光模组,其可对灯管提供良好的固定效果。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其包括一框架、多个灯管、一扩散板以及多个支撑结构。框架具有一底板。灯管配置于框架内,扩散板设置于灯管的上方。支撑结构配置于底板上。每一支撑结构包括一第一底材、至少一灯管支撑部、一第二底材、至少一灯管固定部以及至少一顶针。灯管支撑部配置于第一底材上,第二底材邻接第一底材。灯管固定部配置于第二底材上,其中每一灯管支撑部对应一个灯管固定部设置,用以支撑且固定这些灯管的其中之一。顶针设置于第一底材或是第二底材上,用以支撑扩散板。在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上述每一支撑结构的第一底材与第二底材之间还包括有一滑轨结构。在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上述每一支撑结构更包括至少一固定构件,其设置于第一底材与第二底材之间。在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上述固定构件包括一凸出部以及一凹陷部,其分别设置于第一底材与第二底材的侧表面。在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上述框架的底板更包括至少一开口,以及每一支撑结构还包括至少一扣合件,其设置于第一底材或是第二底材的底部,并且从底板的开口处凸出底板。在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上述背光模组还包括一黏合层,其配置于底板与支撑结构之间。在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上述框架的底板还包括至少一开口,以及每一支撑结构还包括至少一移动片,其设置于第一底材或是第二底材的底部,并且从底板的开口处凸出底板。在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上述框架的底板还包括至少一第一开口以及至少一第二开口,以及每一支撑结构还包括至少一扣合件及至少一移动片。扣合件设置于第一底材与第二底材其中之一的底部,并且从底板的所述第一开口处凸出底板而扣在底板上。移动片设置于第一底材与第二底材另一的底部,并且从底板的所述第二开口处凸出底板。在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上述背光模组还包括多个光学膜配置于扩散板的上方。本专利技术提供另一种背光模组,其包括一框架、多个灯管、一扩散板以及多个支撑结构。框架具有一底板。灯管配置于框架内,扩散板设置于灯管的上方。支撑结构配置于底板上,其中每一支撑结构包括一第一底材、至少一灯管支撑部、一第二底材、至少一灯管固定部、一第三底材以及至少一顶针。灯管支撑部配置于第一底材上,灯管固定部配置于第二底材上,其中每一灯管支撑部对应一个灯管固定部设置,用以支撑且固定这些灯管之其中之一。第三底材位于第一底材以及第二底材之间,且第三底材与第一与第二底材邻接。顶针设置于第三底材上,用以支撑扩散板。在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上述每一支撑结构的第一底材与第三底材之间还包括有一第一滑轨结构,第二底材与三底材之间还包括有一第二滑轨结构。在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上述每一支撑结构更包括至少一固定构件,其设置于第一底材与第三底材之间以及第二底材与第三底材之间。在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上述固定构件包括一凸出部以及一凹陷部,其分别设置于第一底材与第三底材的侧表面,以及第二底材与第三底材的侧表面。在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上述框架之底板还包括至少一开口,以及每一支撑结构还包括至少一扣合件,其设置于第一底材或是第二底材的底部,并且从底板的开口处凸出底板。在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上述背光模组还包括一黏合层,其配置于底板与支撑结构之间。在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上述框架的底板还包括至少一开口,以及每一支撑结构还包括至少一移动片,其设置于第一底材或是第二底材的底部,并且从底板的开口处凸出底板。在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上述框架的底板还包括至少一第一开口以及至少一第二开口,以及每一支撑结构更包括至少一扣合件及至少一移动片。扣合件设置于第一底材与第二底材其中之一的底部,并且从底板的所述第一开口处凸出底板而扣在底板上。移动片设置于第一底材与第二底材另一的底部,并且从底板的所述第二开口处凸出底板。在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上述背光模组还包括多个光学膜,其配置于扩散板的上方。本专利技术因采用将顶针、灯管支撑部或灯管固定部与底材(第一底材或是第二底材)做成一体成型的支撑结构,与现有支撑架与顶针是分开落于底板不同位置相比较,除了能将现有支撑架与顶针两底材所占面积有效的降低,以增加反射片再利用光线的面积来增加背光均匀度外,还因为支撑结构是利用模具开模做成一体成型的结构,而降低支撑结构的制造成本。此外,在本专利技术中因利用扣合件与移动片的结构来组装支撑结构,除了能让支撑结构更稳固地与底板结合外,此灯管的固定方式为外部控制,所以当单一灯管需更换时,不需拆卸扩散板与光学膜即可进行灯管更换作业,因此支撑结构能更容易地组装与快速地拆卸以进行灯管的维修。为让本专利技术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附图说明图IA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一种背光模组的不意图;图IB为图IA背光模组去除扩散板与光学膜后的示意图;图2A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支撑结构的示意图;图2B为图2A支撑结构开启的示意图;图3A为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的支撑结构固定于底板的示意图;图3B为图3A支撑结构与底板的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框架,其具有一底板;多个灯管,配置于所述框架内;一扩散板,设置于该些灯管的上方;以及多个支撑结构,配置于所述底板上,其中每一支撑结构包括:一第一底材;至少一灯管支撑部,配置于所述第一底材上;一第二底材;至少一灯管固定部,配置于所述第二底材上,其中每一灯管支撑部对应一个灯管固定部设置,用以支撑且固定所述些灯管之其中的一个;一第三底材,位于所述第一底材以及所述第二底材之间,且所述第三底材与所述第一与第二底材邻接;以及至少一顶针,设置于所述第三底材上,用以支撑所述扩散板。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傅肇垣江政升谢忠志
申请(专利权)人:华映视讯吴江有限公司中华映管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