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后侧围环式加强板组件及汽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141101 阅读:16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2-28 03:1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后侧围环式加强板组件及汽车。后侧围环式加强板组件,包括左后侧围内板、右后侧围内板、左后侧围加强板、右后侧围加强板、顶盖后横梁内板和顶盖后横梁加强板,所述左后侧围内板、顶盖后横梁内板和右后侧围内板顺序焊接,所述左后侧围加强板、顶盖后横梁加强板和右后侧围加强板顺序焊接,所述左后侧围加强板与左后侧围内板焊接形成第一腔体,右后侧围加强板与右后侧围内板焊接形成第二腔体,顶盖后横梁内板和顶盖后横梁加强板焊接形成第三腔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包括前述后侧围环式加强板组件的汽车。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充分利用后顶盖横梁处的空间,将减振器处的加强板直接连接到顶盖后横梁,能够很好的传递振动,使乘员的舒适感提高,增加了车身的扭转刚度。(*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车辆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后侧围环式加强板组件及汽车
技术介绍
传统的SUV (Sport Utility Vehicle)和 CUV (Car-Based Utility Vehicle)白车身后部通常采用双环绕支撑结构,具体为从减振器支座经C柱到C柱处的顶盖横梁,再经过另一侧的C柱到另一侧的减振器支座,由此形成所述双环绕支撑结构。减振器是白车身的振动主要来源,振动通过C柱及C柱处的顶盖横梁传递到另外一侧。专利技术人研究发现,为了满足后三角窗大小和进出方便等条件,在现有车型的设计过程中,所述后顶盖横梁处的空间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其布置的C柱及C柱处的顶盖后横梁设置得很细小,因而不能很好的传递振动,使乘员的舒适感减少,同时车身的扭转刚度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C柱及C柱处的顶盖后横梁设置细小,不能很好传递振动,导致乘员舒适感减少,同时车身扭转刚度较差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后侧围环式加强板组件。本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后侧围环式加强板组件,包括左后侧围内板、右后侧围内板、左后侧围加强板、右后侧围加强板、顶盖后横梁内板和顶盖后横梁加强板,所述左后侧围内板、顶盖后横梁内板和右后侧围内板顺序焊接,所述左后侧围加强板、顶盖后横梁加强板和右后侧围加强板顺序焊接,所述左后侧围加强板与左后侧围内板焊接形成第一腔体,右后侧围加强板与右后侧围内板焊接形成第二腔体,顶盖后横梁内板和顶盖后横梁加强板焊接形成第三腔体。进一步,所述左后侧围加强板和右后侧围加强板的横截面呈〃几〃字形结构。进一步,所述左后侧围加强板和右后侧围加强板均设有用于与车体后轮罩外板焊接的第一焊接边,以及用于与车体后轮罩外板和后减振器支座焊接的第二焊接边。进一步,所述左后侧围加强板和右后侧围加强板设有与后三角窗区域焊接的第三焊接边。进一步,所述左后侧围加强板和右后侧围加强板还设有规避三角窗区域的凹陷部。进一步,所述顶盖后横梁内板和顶盖后横梁加强板焊接形成三角形的第三腔体。进一步,所述左后侧围加强板和右后侧围加强板与顶盖后横梁加强板的接头处通过弧线光滑过渡。本技术还提供一种汽车,包括前述的后侧围环式加强板组件,所述加强板组件的后侧围加强板与汽车车体的后轮罩外板和后减振器支座焊接,所述后侧围内板与汽车车体的后轮罩外板和后减振器支座焊接。进一步,所述汽车车体的顶盖与顶盖后横梁加强板之间通过减震胶连接形成第四腔体。本技术提供的后侧围环式加强板组件和汽车中,充分利用后顶盖横梁处的空间,将C柱及C柱处的顶盖后横梁设置得很粗大,将减振器处的加强板直接连接到顶盖后横梁,即顺序焊接了左后侧围加强板、顶盖后横梁加强板和右后侧围加强板,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梁架结构来支撑左右后轮罩。当车身后部发生扭转工况时,振动从一侧减振器安装板传递给左后侧围加强板,左后侧围加强板传递给顶盖后横梁加强板,继而传递到右侧围加强板,能够很好的传递振动,使乘员的舒适感提高,增加了车身的扭转刚度。附图说明图I是本技术提供的后侧围环式加强板组件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提供的后侧围环式加强板组件中左后侧围内板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技术提供的后侧围环式加强板组件中左后侧围加强板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提供的后侧围环式加强板组件中顶盖后横梁内板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提供的后侧围环式加强板组件中顶盖后横梁加强板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提供的后侧围环式加强板组件中右后侧围内板和加强板焊接后的剖视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提供的后侧围环式加强板组件中顶盖后横梁内板和加强板焊接后的剖视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纵向”、“径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 “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请参考图1-5所示,一种后侧围环式加强板组件,包括左后侧围内板I、右后侧围内板3、左后侧围加强板2、右后侧围加强板4、顶盖后横梁内板5和顶盖后横梁加强板6,所述左后侧围内板I、顶盖后横梁内板5和右后侧围内板3顺序焊接,所述左后侧围加强板2、顶盖后横梁加强板6和右后侧围加强板4顺序焊接,所述左后侧围加强板2与左后侧围内板I焊接形成第一腔体,右后侧围加强板4与右后侧围内板3焊接形成第二腔体,顶盖后横梁内板5和顶盖后横梁加强板6焊接形成第三腔体。本技术提供的后侧围环式加强板组件中,充分利用后顶盖横梁处的空间,将C柱及C柱处的顶盖后横梁设置得很粗大,将减振器处的加强板直接连接到顶盖后横梁,即顺序焊接了左后侧围加强板、顶盖后横梁加强板和右后侧围加强板,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梁架结构来支撑左右后轮罩。当车身后部发生扭转工况时,振动从一侧减振器安装板传递给左后侧围加强板,左后侧围加强板传递给顶盖后横梁加强板,继而传递到右侧围加强板,能够很好的传递振动,使乘员的舒适感提高,增加了车身的扭转刚度。作为具体的实施方式,所述左后侧围加强板2和右后侧围加强板4的横截面呈〃几〃字形结构。具体地,请参考图6所示,为图I中沿I - I线剖开后的截面示意图,所述右后侧围加强板4的横截面呈"几"字形结构,右后侧围加强板4与右后侧围内板3焊接形成第二腔体43 ;所述右后侧围加强板4的上部与顶盖后横梁加强板6焊接,右后侧围内板3的上部与顶盖后横梁5焊接。同理,左侧采用相同的结构。·作为具体的实施方式,所述左后侧围加强板和右后侧围加强板均设有用于与车体后轮罩外板焊接的第一焊接边,以及用于与车体后轮罩外板和后减振器支座焊接的第二焊接边。具体请参考图3所示,为左后侧围加强板的结构示意图,所述左后侧围加强板2的下部具有第一焊接边21和第二焊接边22,所述第一焊接边21用于与车体后轮罩外板焊接,由此可以增加车体后轮罩外板的强度,所述第二焊接边22用于与车体后轮罩外板和后减振器支座焊接,由此对后减振器支座有加强作用,同时可以把振动和力从左侧传递到右侧;同理,右侧的后侧围加强板4采用相同的结构。作为具体的实施方式,所述左后侧围加强板2和右后侧围加强板4设有与后三角窗区域焊接的第三焊接边23。作为具体的实施例,请再次参考图3所示,所述左后侧围加强板2具有第三焊接边23,所述第三焊接边23与后三角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后侧围环式加强板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左后侧围内板、右后侧围内板、左后侧围加强板、右后侧围加强板、顶盖后横梁内板和顶盖后横梁加强板,所述左后侧围内板、顶盖后横梁内板和右后侧围内板顺序焊接,所述左后侧围加强板、顶盖后横梁加强板和右后侧围加强板顺序焊接,所述左后侧围加强板与左后侧围内板焊接形成第一腔体,右后侧围加强板与右后侧围内板焊接形成第二腔体,顶盖后横梁内板和顶盖后横梁加强板焊接形成第三腔体。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加勋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