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适用于无法使用树脂制端盖的高温、真空环境下的用途的直动引导装置,在该直动引导装置中,以金属粉末为原料通过注射成型来制造端盖,提高端盖的舀起部这样的薄壁且锐利部分的金属粉末彼此间的粘合度以抑制磨损及变形。该端盖(7)是以20μm以下的金属粉末为原料通过注射成型(MIM(Metal?Injection?Molding:金属粉末注射成型))而成的,此外,对舀起部(9)实施HIP处理(Hot-Isostatic-Pressing:热等静压压缩成形)以及热处理。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直动引导装置,尤其涉及能适用于包含真空环境从80°C以上到滑块在热处理中的回火温度以下的高温环境且2m/sec以上的高速运行环境的直动引导装置。
技术介绍
直动引导装置具备导轨,其在外侧面具有滚动体滚动槽;滑块,其在内侧面具有与该导轨的滚动体滚动槽相対的滚动体滚动槽,并且通过填装于负载轨道中的多个滚动体可滑动地跨设,该负载轨道由上述相対的滚动体滚动槽彼此构成;以及ー对端盖,其配设于该滑块的两端,以构成上述多个滚动体的无限循环路径。在滑块上沿着上述负载轨道形成有构成上述无限循环路径的滚动体返回通路。在端盖中形成S起在上述负载轨道上滚动的滚动体的S起部(挡块部)和连接上述负载轨道与滚动体返回通路的方向转换路径,以构成上述无限循环路径。 这里,作为直动引导装置的用途,在高温、真空环境下的用途中无法使用树脂制的端盖。因此,在用于这种用途的直动引导装置中,进行利用以金属粉末为原料的注塑成形(MIM(Metal Injection Molding :金属粉末注塑成形))来制造端盖(例如參照专利文献I)。但是目前,为了提高尺寸稳定性,而使用低碳材料的奥氏体不锈钢材料作为金属粉末原料。因为奥氏体不锈钢材料是低碳材料,所以无法提高硬度。因此具有在端盖的舀起部由于滚动体的冲撞而缓缓产生变形及磨损这样的问题。因此,在专利文献I记载的技术中,提出了通过喷丸硬化等利用加工固化来増加必要部分的硬度并抑制磨损及变形的方案。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I日本特开2007_309363号公报(段落OO25)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但是,针对使用这种直动引导装置的装置逐年来呑吐量进ー步提高(成本降低),以往进给速度为I. 7m/sec左右的装置已能够加速到2. 5m/sec左右来使用。当进给速度提高约I. 5倍时,能量与速度的平方成比例,所以滚动体与舀起部冲撞的能量约为2倍。因此,即使采用专利文献I所述的技术也渐渐变得无法避免端盖的S起部的变形及磨损。这里,虽然具有利用淬火来提高硬度这样的方法,但为了通过淬火提高硬度,而必须在材料中包含所需的碳量。但是已知在金属粉末成形中当金属粉末原料中的碳量增加时尺寸的稳定性产生问题,而并非单纯通过淬火提高硬度即可。另外,尤其S起部末端是进入滚动体滚动槽并在切线上S起滚动体的部分,因此需要末端形成得鋭利。所以,当仅仅提高硬度时,薄壁的S起部末端的韧性变低,从而具有牵涉到缺损的问题。因此,本专利技术是着眼于这样的问题点而作出的,其目的是提供一种能适用于无法使用树脂制端盖的高温、真空环境下的用途的直动引导装置,在以金属粉末为原料利用注射成型来制造端盖的直动引导装置中,可使端盖的S起部这样的薄壁且锐利部分的金属粉末彼此间的粘合度提高来抑制磨损及变形。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专利技术一方式的直动引导装置具备导轨,其在外侧面具有滚动体滚动槽;滑块,其在内侧面具有与该导轨的滚动体滚动槽相对的滚动体滚动槽,并且通过填装于负载轨道中的多个滚动体可滑动地跨设,该负载轨道由上述相対的滚动体滚动槽彼此构成;以及ー对端盖,其配设于该滑块的两端,以构成上述多个滚动体的无限循环路径,在上述滑块上沿着上述负载轨道形成有构成上述无限循环路径的滚动体返回通路,在上述端盖中形成有S起在上述负载轨道上滚动的滚动体的S起部和连接上述负载轨道与上述滚动体返回通路的方向转换路径,以构成上述无限循环路径,该直动引 导装置的特征是,上述端盖以粒径20μπι以下的金属粉末为原料注射成型(MIM(MetalInjection Molding :金属粉末注射成型))而成,此外,对上述S起部实施HIP处理(Hot-Isostatic-Pressing :热等静压压缩成形)以及热处理。根据本专利技术一方式的直动引导装置,端盖以粒径20 μ m以下的金属粉末为原料注射成型而成,所以能够在成形时尽量提高密度,确保强度,并使碳化物均匀地分散。尤其,在该端盖中对作为薄壁的舀起部实施HIP处理,所以可获得与通常的钢材大致向同(例如,拉伸强度为1550N/m2左右,O. 2%耐カ为1200N/mm2左右)的值。因此,能够提高舀起部这样的薄壁且锐利部分的金属粉末彼此间的粘合度以抑制磨损及变形。这里,在本专利技术一方式的直动引导装置中,优选将S起部的淬火硬度设定为,与利用该使用的金属粉末原料通常获得的淬火硬度相比洛氏硬度低I 3点。通过这样的结构,可提高韧性,缓和由于滚动体的冲撞而对S起部的影响,在S起部末端的缺损对策中更加有效。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在以金属粉末为原料通过注射成型制造端盖的直动引导装置中,可提高端盖的S起部这样的薄壁且锐利部分的金属粉末彼此间的粘合度以抑制磨损及变形。因此,能够提供可适用于无法使用树脂制端盖的高温、真空环境下的用途的直动引导装置。例如,作为该直动引导装置的用途,可适用于包括真空环境从80°C以上到滑块在热处理中的回火温度以下的高温环境且2m/sec以上的高速运行环境。附图说明图I是本专利技术的直动引导装置的ー实施方式即线性导向器的立体图,在该图中断裂地不出一部分。图2是图I的要部的剖视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适当參照附图来说明作为本专利技术的直动引导装置的ー实施方式的线性导向器。如图I以及图2所示,该线性导向器(直动引导装置)10具有导轨I和在该导轨I上滑动的滑块2。在导轨I本身左右的外侧面形成多个滚动体滚动槽4。滑块2在左右具有凸出部2a、2b从而构成コ字状。并且,滑块2以该コ字状的凹部侧与导轨I侧相对的姿态跨设在导轨I上 ,在左右凸出部2a、2b的内侧面形成与导轨I的滚动体滚动槽4相对的滚动体滚动槽6。另外,该滑块2具有滑块主体5和在其两端面部安装的一对端盖7。在各个端盖7各自的外侧安装有与端盖7构成大致相似形状的保护盖19。保护盖19由金属板(钢材、铝材等)制作。在保护盖19与滑块主体5之间夹着各个端盖7,并利用未图示的螺钉进行连结,由此固定于滑块主体5。在滑块主体5上沿着滑动方向贯通地形成滚动体返回通路11。在各个端盖7的内部分别形成有近似U字状的方向转换路径8 (參照图2)。并且,各方向转换路径8将滚动体返回通路11以及负载轨道12 (由导轨I与滑块主体5的两滚动体滚动槽4、6构成)的端部彼此连接而构成多个圆环状的无限循环路径。并且,在各无限循环路径内,在有间隙地嵌合于端盖7的方向转换路径8以及滑块主体5的滚动体返回通路11中并且夹装于负载轨道12的状态下填放多个滚动体3。另外如图2所示,在端盖7上形成有使在负载轨道12上滚动的滚动体3进入滚动体滚动槽4并在切线上舀起的舀起部9。由此,在该线性导向器10中,已填充的多个滚动体3伴随着与导轨I相対的滑块2的相对移动而在各个无限循环路径内进行滚动,负载轨道12上的滚动体3被S起部9末端舀起,在利用一个端盖7内的方向转换路径8进行方向转换之后,进行导入滚动体返回通路11从相反侧的方向转换路径8再次返回到负载轨道12这样的循环,并且滑块2通过这些多个滚动体3沿着导轨I的长边方向平滑地进行相对移动。这里,该线性导向器10以20 μ m以下的金属粉末为原料,通过注射成型而形成上述端盖7。此外,如果减小金属粉末原料的粒径(例如10 μ m以下),则能够进ー步提高成形时的密度。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1.04.22 JP 2011-0960771.一种直动引导装置,其具备 导轨,其在外侧面具有滚动体滚动槽; 滑块,其在内侧面具有与该导轨的滚动体滚动槽相对的滚动体滚动槽,并且通过填装在负载轨道中的多个滚动体可滑动地跨设,该负载轨道由所述相对的滚动体滚动槽彼此构成;以及 一对端盖,其配设于该滑块的两端,构成所述多个滚动体的无限循环路径, 在所述滑块上沿着所述负载轨道形成有构成所述无限循环路径的滚动体返回通路,在所述端盖中形成有S起在所述负载轨道上滚动的滚动体的S起部和连接所述负载轨道与所述滚动体返回通路的方向转换路径,以构成所述无限循环路径, 该直动引导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端盖以粒...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加藤总一郎,佐藤亮一,
申请(专利权)人: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类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