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具回流系统的线性滑轨及其组装方法,线性滑轨主要由一滑轨、一滑块、四循环模块、二端盖、以及一盖板所组成;线性滑轨的组装方法包含各循环模块组装步骤、第一端盖组装步骤、第一、二列滚动体组装步骤、盖板组装步骤、第三、四列滚动体组装步骤、第二端盖组装步骤。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具回流系统的线性滑轨,其由单侧即可完成四列滚柱的装配,藉以有效减少组装的工序与时间;并且组成构件数量种类少,除了可减少构件组装时间之外,更可降低组成构件开模所需的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与线性滑轨有关,特别是指ー种。
技术介绍
一般提供滑块移动的线性滑轨,其为了降低滑块移动的磨擦系数并减少滑块移动时的噪音产生,因此都会在滑块与滑轨间设置回流系统提供滚珠(柱)循环滚动。线性滑轨的回流系统一般包含滚动体、回流通道及回流模块等,而线性滑轨的回流系统又大致分为独立零件组合方式及一体射出成形方式。回流系统为独立零件组合方式如美国专利US 6,729,760号,该线性滑轨藉由端 盖(5-1) (5-2)、三组保持器(11) (12) (13)、两组转向块(15a) (15b)与通管(20)组设于滑块(2)上形成完整的回流系统。但此设计会有以下缺点组成配件数量多,且滑块(2)两端需另外加工定位孔(24)以便将转向块(15a)定位;如此将大幅増加制造成本与组装时间。其次,回流系统为另ー种独立零件组合方式如美国专利US 7,341,378号,该线性滑轨藉由通管(7)、保持器(13)、两组转向块(45) (46)以及端盖(74)组设于滑块(16)上以形成完整的回流系统。但此设计会有以下缺点I.必须从滑块两端置入滚动组件,进而增加组装エ序;2.组成配件数量多,增加制造成本与组装时间。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ー种,其由单侧装配四列滚柱,有效减少组装的エ序与时间,且组成构件数少,节省开模成本。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的ー种具回流系统的线性滑轨,包含ー滑轨;一滑块,可滑动地套设于所述滑轨,并沿滑动方向设有第一插道、第二插道、第三插道、第四插道、第一滚动面、第二滚动面、第三滚动面、及第四滚动面;一第一循环模块,具有一插设于第一插道的第一回流管、ー对应第一滚动面的第一回流部、ー连通第一回流管与第一回流部的第一通道、及一位于第一通道外且具有第一端与第二端的第一内转向部;一第二循环模块,具有一插设于第二插道且接设连通第一内转向部第一端的第二回流管、ー对应第二滚动面且接设连通第一内转向部第二端的第二回流部、ー连通第二回流管与第二回流部的第二通道、一位于第二通道外且具有第三端与第四端的第二内转向部,第三端接设连通第一回流管、第四端连通接设第一回流部,及ー设于第二内转向部旁侧且贯通第二回流管内部并供滚动体装填的第一装柱孔;一第三循环模块,具有一插设于第三插道的第三回流管、ー对应第三滚动面的第三回流部、ー连通第三回流管与第三回流部的第三通道、及一位于第三通道外且具有第五端与第六端的第三内转向部;一第四循环模块,具有一插设于第四插道且接设连通第三内转向部第五端的第四回流管、一对应第四滚动面且接设连通第三内转向部第六端的第四回流部、一连通第四回流管与第四回流部的第四通道、一位于第四通道外且具有第七端与第八端的第四内转向部,第七端接设连通第三回流管、第八端连通接设第三回流部,及一设于第四内转向部旁侧且贯通第四回流管内部并供滚动体装填的第二装柱孔;一第一端盖,设于所述滑块的一端面,并具有一对接于第一循环模块第一内转向部的第一外转向部、一对接于第三循环模块第三内转向部的第二外转向部;ー盖板,具有一封闭第二循环模块第一装柱孔的第一塞部、一对接于第二循环模块第二内转向部的第三外转向部、ー设于第三外转向部并供滚动体装填的第三装柱孔、一封闭第四循环模块第二装柱孔的第二塞部、一对接于第四循环模块第四内转向部的第四外转向部、及一设于第四外转向部并供滚动体装填的第四装柱孔;一第二端盖,设于所述滑块的另一端面,并具有一封闭盖板第三装柱孔的第三塞部、及一封闭盖板第四装柱孔的第四塞部。本专利技术还提供ー种具回流系统的线性滑轨的组装方法,包含各循环模块组装步骤;第一端盖组装步骤;第一、二列滚动体组装步骤;盖板组装步骤;第三、四列滚动体组装步骤;第二端盖组装步骤。本专利技术主要在第二、四循环模块设有第一、ニ装柱孔,完成第一、二列滚动体的充填,盖板组设在第二、四循环模块上,构成两列完整的回流路径,同时盖板设有第三、四装柱孔,完成第三、四列滚动体的充填,第二端盖组设于盖板上,构成另外两列完整的回流路径, 同时完成四列滚动体的充填。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具回流系统的线性滑轨,其由单侧即可完成四列滚柱的装配,藉以有效减少组装的エ序与时间。除此之外,本专利技术的具回流系统的线性滑轨,因其组成构件数量种类少,除了可減少构件组装时间之外,更可降低组成构件开模所需的成本。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作进ー步详细的说明图I是本专利技术的立体分解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立体组合图;图3是图2中线段3-3的剖面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立体分解图,显示第一、三循环模块与第二、四循环模块分离的状态;图5是本专利技术的立体组合图,显示第一、三循环模块与第二、四循环模块组合的状态;图6是本专利技术的立体图,显示第一端盖的立体状态;图7A是本专利技术的立体图,显示盖板的立体状态;图7B是本专利技术的立体图,显示盖板的另ー视角的立体状态;图8是本专利技术的立体图,显示第二端盖的立体状态;图9是本专利技术的组合剖面图,显示第一端盖与第一、三循环模块结合的状态;图10是本专利技术的组装动作图,显示由第二、四循环模块的第一、ニ装柱孔填装滚动件的状态;图11是图10中线段11-11的局部剖面;图12是本专利技术的组装动作图,显示组装盖板的状态;图13是图12中线段13-13的局部剖面;图14是本专利技术的组装动作图,显示由盖板的第三、四装柱孔填装滚动件的状态;图15是图14中线段15-15的局部剖面;图16是本专利技术的组装动作图,显示第二端盖的组装状态;图17是图16中线段17-17的局部剖面;图18是本专利技术的组装流程图;图19是本专利技术另ー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滑轨11滑块12滑动方向X第一插道121第二插道122第三插道123第四插道124·第一滚动面125第二滚动面126第三滚动面127第四滚动面128第一循环模块20、20a第一回流管21、21a第一回流部22第一通道23第一内转向部24、24a第一端241第二端242第二装柱孔25a第二循环模块30第二回流管31第二回流部32第二通道33第二内转向部34第三端341第四端342第一装柱孔35第三循环模块40、40a第三回流管41、41a第三回流部42第三通道43第三内转向部44、44a第五端441第六端442第三装柱孔45a第四循环模块50第四回流管51第四回流部52第四通道53第四内转向部54第七端541第八端542第二装柱孔55第一端盖60、60a第一外转向部61第二外转向部62第一盖板61a盖体62a盖板70第一塞部71第三外转向部72第三装柱孔73第二塞部74第四外转向部75第四装柱孔76第二端盖80第三塞部81第四塞部82滚动体91、92、93、9具体实施方式參阅图I至图17所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ー种具回流系统的线性滑轨,其主要由ー滑轨11、ー滑块12、一第一循环模块20、一第二循环模块30、一第三循环模块40、一第四循环模块50、一第一端盖60、ー盖板70、及一第二端盖80所组成。滑轨11为ー长型构件。滑块12可滑动地套设于滑轨11,并沿滑动方向X设有ー第一插道121、一第二插道122、一第三插道123、一第四插道124、第一滚动面125、第二滚动面126、第三滚动面127、及一第四滚动面128。如图4所示,第一循环模块20具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具回流系统的线性滑轨,其特征在于,包含:一滑轨;一滑块,可滑动地套设于所述滑轨,并沿滑动方向设有第一插道、第二插道、第三插道、第四插道、第一滚动面、第二滚动面、第三滚动面、及第四滚动面;一第一循环模块,具有一插设于第一插道的第一回流管、一对应第一滚动面的第一回流部、一连通第一回流管与第一回流部的第一通道、及一位于第一通道外且具有第一端与第二端的第一内转向部;一第二循环模块,具有一插设于第二插道且接设连通第一内转向部第一端的第二回流管、一对应第二滚动面且接设连通第一内转向部第二端的第二回流部、一连通第二回流管与第二回流部的第二通道、一位于第二通道外且具有第三端与第四端的第二内转向部,及一设于第二内转向部旁侧且贯通第二回流管内部并供滚动体装填的第一装柱孔,所述第二内转向部的第三端接设连通第一回流管,第四端连通接设第一回流部;一第三循环模块,具有一插设于第三插道的第三回流管、一对应第三滚动面的第三回流部、一连通第三回流管与第三回流部的第三通道、及一位于第三通道外且具有第五端与第六端的第三内转向部;一第四循环模块,具有一插设于第四插道且接设连通第三内转向部第五端的第四回流管、一对应第四滚动面且接设连通第三内转向部第六端的第四回流部、一连通第四回流管与第四回流部的第四通道、一位于第四通道外且具有第七端与第八端的第四内转向部,及一设于第四内转向部旁侧 且贯通第四回流管内部并供滚动体装填的第二装柱孔,所述第四内转向部的第七端接设连通第三回流管,第八端连通接设第三回流部;一第一端盖,设于所述滑块的一端面,并具有一对接于第一循环模块第一内转向部的第一外转向部、一对接于第三循环模块第三内转向部的第二外转向部;一盖板,具有一封闭第二循环模块第一装柱孔的第一塞部、一对接于第二循环模块第二内转向部的第三外转向部、一设于第三外转向部并供滚动体装填的第三装柱孔、一封闭第四循环模块第二装柱孔的第二塞部、一对接于第四循环模块第四内转向部的第四外转向部、及一设于第四外转向部并供滚动体装填的第四装柱孔;一第二端盖,设于所述滑块的另一端面,并具有一封闭盖板第三装柱孔的第三塞部、及一封闭盖板第四装柱孔的第四塞部。...
【技术特征摘要】
1.ー种具回流系统的线性滑轨,其特征在于,包含 ー滑轨; ー滑块,可滑动地套设于所述滑轨,并沿滑动方向设有第一插道、第二插道、第三插道、第四插道、第一滚动面、第二滚动面、第三滚动面、及第四滚动面; 一第一循环模块,具有一插设于第一插道的第一回流管、ー对应第一滚动面的第一回流部、ー连通第一回流管与第一回流部的第一通道、及一位于第一通道外且具有第一端与第二端的第一内转向部; 一第二循环模块,具有一插设于第二插道且接设连通第一内转向部第一端的第二回流管、ー对应第二滚动面且接设连通第一内转向部第二端的第二回流部、ー连通第二回流管与第二回流部的第二通道、一位于第二通道外且具有第三端与第四端的第二内转向部,及ー设于第二内转向部旁侧且贯通第二回流管内部并供滚动体装填的第一装柱孔,所述第二内转向部的第三端接设连通第一回流管,第四端连通接设第一回流部; 一第三循环模块,具有一插设于第三插道的第三回流管、ー对应第三滚动面的第三回流部、ー连通第三回流管与第三回流部的第三通道、及一位于第三通道外且具有第五端与第六端的第三内转向部; 一第四循环模块,具有一插设于第四插道且接设连通第三内转向部第五端的第四回流管、一对应第四滚动面且接设连通第三内转向部第六端的第四回流部、一连通第四回流管与第四回流部的第四通道、一位于第四通道外且具有第七端与第八端的第四内转向部,及一设于第四内转向部旁侧且贯通第四回流管内部并供滚动体装填的第二装柱孔,所述第四内转向部的第七端接设连通第三回流管,第八端连通接设第三回流部; 一第一端盖,设于所述滑块的一端面,并具有一对接于第一循环模块第一内转向部的第一外转向部、一对接于第三循环模块第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家杨,邱嘉辉,
申请(专利权)人:上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