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表面保护膜,其对要求高品质的光学用膜的粘合力不会增大,并且不会污染被粘物、不会在被粘物上产生洼坑或变形等打痕缺陷。本发明专利技术的保护膜的特征在于,由粘合层、背面层和中间层的3层层合形态形成,所述粘合层由乙烯·α-烯烃共聚物、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或它们的混合物的一种形成,所述中间层主要由密度为0.870~0.935g/cm3的聚乙烯类树脂、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或它们的混合物的一种形成,所述背面层由聚丙烯类树脂和低密度聚乙烯构成,所述背面层的表面粗糙度以算术平均粗糙度(Ra)计为0.6μm以上、以十点平均粗糙度(Rz)计为4μm以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主要用于光学领域的临时安装在偏振片或相位差板等各种光学膜等的表面来使用的表面保护膜,特别是涉及具有下述特征的表面保护膜不会因该表面保护膜的鱼眼(fish-eye)或卷皱而在被粘物上产生洼坑或变形等打痕缺陷,另外不会污染被粘物表面。
技术介绍
要求表面保护膜为轻度的密合力,一边保持耐受苛刻使用条件的粘合功能,一边在完成表面保护功能时可以容易地剥离,而且要求不污染被粘物,在被粘物上不残留表面保护膜的痕迹。在供于光学用途的情况下,特别严格要求不污染被粘物,而且不因表面保护膜中的鱼眼等凸部缺陷或卷皱等而在被粘物上产生洼坑或变形等打痕缺陷。该要求近年来变得越来越严格,在被粘物上贴上表面保护膜后,卷绕成卷状,以卷绕体的形式长期保存的情况下,或许由于受到卷紧等的影响,承受挤压,所以有时产生由极微小的鱼眼所致的凸部 缺陷或极少的卷皱等导致的洼坑或变形等打痕缺陷,这种情况下也要求不至于产生所述缺陷。需要说明的是,表面保护膜通常以卷状供给,粘合层与背面层间的滑动性、防粘连性优异(开卷容易性)、贴在被粘物上时的作业性稳定、加工性也优异是基本的要求事项。如上所述,表面保护膜在材料特性方面需要同时满足活性和惰性的相反功能,为了满足所要求的这些特性,提出了各种各样为数众多的方案。作为用于防止表面保护膜在高温加工等中粘合力增大的办法,提出了为数众多的在粘合层使用乙烯· α-烯烃共聚物的方案(专利文献1、2、3)。另外,作为改善表面保护膜的开卷容易性的方法,提出了在构成基材层的热塑性树脂中添加无机颗粒的方法等(专利文献4)。进而,在使保护膜贴在被粘物上的状态下,实施冲切或拉伸加工、切断或研磨加工,并且作为所述二次加工性的改良,提出了各种方案,然而都各有短长,未发现同时满足多个交错特性的方案,本专利技术人等提出了同时满足所述多个交错特性的方案(专利文献5)。另外,近来,为了消除要求越来越高的由鱼眼等凸部缺陷对被粘物造成的洼坑等(打痕),提出了在基材层使用聚乙烯类树脂的方案(专利文献6)或使用聚丙烯类树脂的方案(专利文献7),然而还尚未达到充分满足由微小鱼眼等导致的对被粘物的打痕的消除的水平。S卩,在专利文献6中,虽然提出了在基材层使用低密度聚乙烯等的方案,但是无法完全消除鱼眼自身,对于具有非常平滑的表面的相位差板等,即使在基材层使用较柔软的聚乙烯类树脂,当贴合该表面保护膜和被粘物,作为卷状的卷物长期保存时,在由该表面保护膜具有的鱼眼所导致的鼓起(凸)部分产生应力集中,因而所述鼓起导致在被粘物上产生洼坑缺陷,完全消除被粘物的由鱼眼等导致的打痕尚有困难。另外,专利文献7中提出了在基材层使用聚丙烯类树脂并减少鱼眼本身的方案,然而在基材层使用聚丙烯类树脂时,即使可以减少鱼眼本身的个数,也因基材层硬,缓冲特性差,相反存在鱼眼缺陷而对被粘物的打痕与使用聚乙烯类树脂时相比具有变得更严重的倾向。需要说明的是,根据本专利技术人等的提案(专利文献5),不因微小的鱼眼等缺陷或卷皱而在被粘物上产生洼坑或变形等的要求的高品质,对于全部的光学用膜来说也未达到充分满足。特别是在贴在被粘物上后,卷绕成卷状,作为所述卷绕体长期保存时等,有时因微小的鱼眼的凸部而在被粘物上产生洼坑。专利文献I :日本特开平3-47886号公报专利文献2 :日本特开平4-55488号公报专利文献3 :日本特开平5-239418号公报专利文献4 :日本特开昭55-165974号公报 专利文献5 :日本特开2008-30349号公报专利文献6 :日本特开平9-111208号公报专利文献7 :日本特开2009-143215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提供一种具有由粘合层、中间层和背面层组成的层合结构的表面保护膜,特别对于要求不会因微小鱼眼等缺陷或卷皱而在被粘物上产生洼坑或变形等的品质等高品质的偏振片或相位差板等光学用膜,该表面保护膜的粘合力不增大,且不会污染被粘物、不会在被粘物上产生洼坑或变形等打痕缺陷。表面保护膜在实用中存在多种多样的使用条件和要求品质特性,其是在所述使用条件下工业上可以顺利且容易地处理、而且满足所述要求品质特性、首次可达成目的的表面保护膜。为此,粘合所涉及的功能、以及表面保护膜的各种加工性和有关处理的基本性能不必说,近年来,尤其偏振片或相位差板等光学膜所要求的不会由鱼眼或膜的各种皱纹等引起在被粘物上产生洼坑等打痕或污染等是重要的,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背景,本专利技术要提供一种表面保护膜,其在满足以滑动性、粘连性、有硬挺度而容易处理等处理性为首的基本的粘合特性的同时粘合力的增大也少,并且也难以产生近年来要求严格的、即使作为卷绕体长期保存时由鱼眼等或膜的卷皱等对被粘物造成的洼坑或变形。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方法。即,本专利技术的表面保护膜,其特征在于,由粘合层、中间层和背面层的3层层合形态形成,所述粘合层由乙烯· α-烯烃共聚物、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或它们的混合物的一种形成,所述中间层主要由密度为O. 870 O. 935g/cm3的聚乙烯类树脂、乙烯 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或它们的混合物的一种形成,所述背面层由聚丙烯类树脂和低密度聚乙烯构成,所述背面层的表面粗糙度以算术平均粗糙度(Ra)计为O. 6 μ m以上、以十点平均粗糙度(Rz)计为4 μ m以上。另外,其特征在于,优选构成本专利技术的表面保护膜的背面层的聚丙烯类树脂在230°C、负荷2. 16kg/cm2下的熔体流动速率为5 50克/10分钟的范围,并且低密度聚乙烯在190°C、负荷2. 16kg/cm2下的熔体流动速率为O. 5 5克/10分钟。另外,其特征在于,优选本专利技术的表面保护膜由粘合层、中间层和背面层的3层层合形态形成,中间层具有下述混合树脂组成,所述混合树脂组成是密度为O. 870 O. 935g/cm3的聚乙烯类树脂、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或它们的混合物的一种、与粘合层构成树脂和背面层构成树脂的混合树脂组成。根据本专利技术,解决了上述课题,可以再现性良好地提供表面保护膜,该表面保护膜在与被粘物贴合时的膜开卷时可以容易地卷回,有硬挺度,在与被粘物的贴合加工中容易处理而使加工性优异,特别是不会因鱼眼或膜的各种皱纹等引起在被粘物上产生洼坑或变形等打痕或污染等,这是偏振片或相位差板等光学膜所要求的。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本专利技术对于上述课题、即以粘合力或多种多样的加工特性、粘连性所代表的处理性(表面特性)为首、特别是不会因鱼眼等凸部缺陷或膜的各种皱纹等引起在被粘物上产生洼坑或变形等打痕缺陷或污染等的表面保护膜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明白了通过设定成 由缓和鱼眼等鼓起的凸部的应力集中的特定的粘合层、中间层、背面层形成的层合形态,一举解决了所述课题。首先,本专利技术的粘合层的要件如下。本专利技术的粘合层由乙烯· α -烯烃共聚物、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或它们的混合物的一种形成。乙烯· α-烯烃共聚物是指所谓的直连状低密度聚乙烯或超低密度聚乙烯,对作为共聚单体的α-烯烃的种类没有特别限定,可以举出I-丁烯、I-己烯、4-甲基·1-戊烯、I-辛烯等。作为该乙烯· α-烯烃共聚物的密度,可以使用O. 870 O. 935g/cm3范围的乙烯· α -烯烃共聚物,然而特别是在要求即使实施120°C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0.04.13 JP 2010-0919471.一种表面保护膜,其特征在于,由粘合层、中间层和背面层的3层层合形态形成,所述粘合层由选自由乙烯·α-烯烃共聚物和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形成,所述中间层含有选自由密度为O. 870 O. 935g/cm3的聚乙烯类树脂和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所述背面层由聚丙烯类树脂和低密度聚乙烯构成,所述背面层的表面粗糙度以算术平均粗糙度(Ra)计为0.6μπι以上、以十点平均粗糙度(Rz)计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浅田善康,寺内浩,今井史朗,
申请(专利权)人:东丽薄膜先端加工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