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光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119910 阅读:14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2-22 10:0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发光装置,包括:一框体;在所述的框体内安置一导光单元;所述的导光单元具有复数导光微结构,该些导光微结构位于该导光单元之一底面;一光源;所述的光源设置在该导光单元之一入光面;以及一反射组件;所述的反射组件设置在该底面,并具有复数反射微结构;该些反射微结构与该些导光微结构是紧接设置,并由同一热压制程形成;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可使反射组件之反射微结构完全紧接于导光单元之导光微结构,因此可减少反射组件与导光单元之间的距离,避免光线由反射组件与导光单元之间的空隙漏出,更可提高发光装置的光线利用率。(*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发光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带有反射组件的发光装置结构。
技术介绍
近年来,由于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LED)在制造与材料方面的不断改良,使得发光二极管的发光效率大幅提升。不同于一般的日光灯或省电灯泡,发光二极管具有低耗电量、使用寿命长、安全性高、发光响应时间短及体积小等特性,因此也逐渐地应用于照明设备、灯箱或背光模块中。其中,照明设备例如是室内灯具、手电筒、汽机车的头、尾灯及其它的照明装置,而背光模块例如是平面显示装置之背光模块。请参照图I所示,其为一种现有技术的发光装置I之侧视示意图。发光装置I包括一光源11、一导光板12以及一个反射片13。其中,光源11包含至少一发光二极管,例如 可为一发光二极管光条(LED light bar),图I中只显示出一个发光二极管光条的侧面图。光源11是设置于导光板12之侧边,并分别发出光线由导光板12之一入光面121入射至导光板12。导光板12的作用在于引导光线的传输方向,并由光线在导光板12内部之全反射,再加上位于导光板12底面123上的复数微结构M破坏光线的全反射,可使光线由导光板12之一出光面122射出,并形成均匀的面光源。另外,反射片13是设置在导光板12之底面123,以将由底面123射出的光线反射回导光板12。然而,反射片13的设置虽然可将光源11发出的光线反射而由导光板12之出光面122射出,但是上述的导光板12由于在底面123具有微结构M,因此导光板12与反射片13并无法紧密的接合在一起,往往会造成部分光线由导光板12及反射片13之间射出,进而降低了发光装置I之光线利用率。因此,如何提供一种发光装置及其制造方法,可更加提高发光装置之光线利用率,已成为重要课题之一。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了一种发光装置,旨在解决上述的问题。本技术还提供了上述发光装置的制造方法。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本技术包括一框体;在所述的框体内安置一导光单元;所述的导光单元具有复数导光微结构,该些导光微结构位于该导光单兀之一底面;一光源;所述的光源设置在该导光单元之一入光面;以及一反射组件;所述的反射组件设置在该底面,并具有复数反射微结构;该些反射微结构与该些导光微结构是紧接设置,并由同一热压制程形成。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可使反射组件之反射微结构完全紧接于导光单元之导光微结构,因此可减少反射组件与导光单元之间的距离,避免光线由反射组件与导光单元之间的空隙漏出,更可提高发光装置的光线利用率。附图说明图I为一种现有技术发光装置之侧视示意图;图2A及图2B分别为本技术较佳实施例之一种发光装置的部分侧视图及部分仰视图;图3A及图3B分别为另一实施态样之发光装置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较佳实施例的发光装置之制造方法的流程图;图5A及图5B分别为本技术之发光装置的制造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之发光装置的制造方法之另一流程图;以及图7为本技术之发光装置的另一制造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本技术之一种发光装置包括一框体;在所述的框体内安置一导光单元、一光源以及一反射组件。导光单兀具有复数导光微结构,该些导光微结构位于导光单兀之一底面。光源设置于导光单元之一入光面。反射组件设置于底面,并具有复数反射微结构,该些反射微结构与该些导光微结构系紧接设置,并由同一热压制程形成。在一实施例中,该些导光微结构及该些反射微结构的剖面形状分别为三角形、弧形、曲面、锥形、多边形或不规则形。在一实施例中,该些导光微结构及该些反射微结构的俯视形状分别为圆形、多边形或不规则形。在一实施例中,该些导光微结构及该些反射微结构的形状是互补且凹凸配合。在一实施例中,该些导光微结构及该些反射微结构邻近导光单元之入光面的尺寸或分布密度,是小于远离入光面的尺寸或分布密度。在一实施例中,尺寸是为高度、或深度、或宽度、或大小、或直径。为达上述目的,依据本技术之一种发光装置的制造方法包括将一反射膜片迭置于一透光板材上;以及将一微结构图案热压于反射膜片及透光板材,以形成具有复数导光微结构之一导光单元及具有复数反射微结构之一反射组件。在一实施例中,热压制程包括利用一具有微结构图案的模具,并加热及加压于反射膜片及透光板材。在一实施例中,热压制程包括利用一滚轮滚压反射膜片及透光板材。在一实施例中,制造方法更包括设置一光源于导光单元之一入光面。承上所述,因本技术发光装置之导光单元具有复数导光微结构,该等些导光微结构是位于导光单元之一底面,而反射组件是设置于底面,并具有复数反射微结构,且该些反射微结构与该等导光微结构系紧接设置,并由同一热压制程形成。因此,可使反射组件之反射微结构完全紧接于导光单元之导光微结构,因此可减少反射组件与导光单元之间的距离,避免光线由反射组件与导光单元之间的空隙漏出,故与习知技术相较,更可提高发光装置的光线利用率。请参照图2A及图2B所示,其分别为本技术较佳实施例之一种发光装置2的部分侧视图及部分仰视图。发光装置2包括一框体(图中未不);在所述的框体内安置一导光单兀21、一光源22以及一反射组件23。先说明的是,本技术之发光装置2例如可为一照明装置、广告灯箱、发光键盘、平面显示装置之背光模块、或其它电子装置的光源模块。其中,照明装置例如可作为室内照明、室外照明、手持式照明、汽机车的头、尾灯或是庭院造景灯等等。在此,是以发光装置2作为照明装置为例。导光单元21具有复数导光微结构211,该些导光微结构211是位于导光单元21之一底面B。其中,导光单元21是以透光材料制成,而透光材料例如可为丙烯酸树脂、聚碳酸酯、聚乙烯树脂或玻璃,在此并不加以限制。导光单元21的剖面形状可例如为平板状或楔形。在此,是以平板状的导光单元21为例。光源22设置在导光单兀21之一入光面I。在此,光源22是邻设于导光单兀21之入光面I,光源22所发出的光线是由入光面I进入导光单元21,且由导光单元21之一出光面O射出。其中,光源22可例如包含至少一发光二极管、至少一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light-emitting diode, OLED)、至少一冷阴极突光灯管(cold cathode fluorescent lamp, CCFL)、或至少一热阴极突光灯管(hot cathode fluorescent lamp, HCFL)。在此,是以具有复数发光二极管的一发光二极管光条为例。另外,在其它的实施态样中,也可于导光单元21之入光面I的相对一侧设置另一光源(图未显示),以使两个光源22可分别由相对两侧之入光面I射入光线至导光单元21内。反射组件23设置在导光单元21之底面B,并可将由底面B所射出的光线再反射至导光单元21之内部。其中,反射组件23可为一反射层(例如为金属镀层)或一反射片,在此,是以一反射片为例,且其厚度是小于导光单元21的厚度。另外,反射组件23可具有反射材料,而反射材料例如可包含金属、金属氧化物、高反射漆(白漆)、或其组合。反射组件23具有复数反射微结构231,而该些反射微结构231与导光单元21之该些导光微结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发光装置,包括:一框体;在所述的框体内安置一导光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导光单元具有复数导光微结构,该些导光微结构位于该导光单元之一底面;一光源;所述的光源设置在该导光单元之一入光面;以及一反射组件;所述的反射组件设置在该底面,并具有复数反射微结构;该些反射微结构与该些导光微结构是紧接设置,并由同一热压制程形成。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邱冠凯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向隆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