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车动力总成,包括变速箱体,在变速箱体内轴承连接有差速装置,差速装置接两个半轴,在变速箱箱体上接有电机,电机的转子轴呈管状并套在半轴外侧,转子轴的端头加工有转子轴内齿,第一外齿套套装在半轴外侧,且一端与转子轴内齿啮合,第一外齿套中部外侧通过过盈配合方式套装有内齿连接套,内齿连接套与变速箱箱体侧盖之间有第三轴承,第一外齿套的另一端与驱动齿轮相啮合,驱动齿轮的内孔有内齿并通过过盈方式套装在第二外齿套的一端,第二外齿套套装在支撑轴上,支撑轴的一端与变速箱的侧盖之间固定连接,第二外齿套的另一端与内齿圈一侧的右内齿相啮合,内齿圈的另一侧与差速器壳体相连接。精度高,易装配,运行平稳,噪声小,使用寿命长。(*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ー种动カ总成,特别是ー种电动车用动カ总成。
技术介绍
申请号为201110327154.8的专利技术专利申请公开了ー种电动车用动カ总成,其结构如下包括变速箱箱体,在变速箱箱体内通过轴承连接有差速器壳体,即差速器壳体在变速箱的箱体内可相对于变速箱转动,在差速器壳体内安装有差速部件,差速部件连接有向左侧伸出的左半轴和向右伸出的右半轴。在变速箱箱体的侧盖上固定连接有驱动电机,驱动电机的转子轴呈管状并套在该侧的半轴外側。在转子轴与差速器壳体之间设有传动机构,该传动机构的结构为转子轴的端头外侧加工有花键,外齿套的内孔加工有花键,通过该花键将外齿套套装在转子轴上,外齿套外圆周上的齿与大齿轮相啮合,大齿轮套装在支 撑轴上,支撑轴一端固定在变速箱的侧盖上,小齿轮与大齿轮为一体结构形成塔轮状,小齿轮与内齿圈相啮合,内齿圈与差速器壳体之间通过花键连接。其中支撑轴和塔轮为三组,沿圆周方向均匀分布。安装时将变速器箱体固定连接在车底盘的后桥和(或)前桥上的安装槽内,两个半轴端头与车轮相连接。驱动电机通过传动机构带动差速器壳体转动,同时带动了两个半轴转动,达到车辆运行的目的,转向或路面不平时,两侧的车轮可通过差速器进行自行调整。这种结构的电动车动カ总成有如下缺点传动机构中的塔轮为一体结构,各传动件即各组齿轮和各组花键必须采用插齿方式进行加工,这主要是其结构所致,加工精度相对较低,并且因结构设计约束渗碳淬火后再无法进行磨齿加工,齿轮变形问题无法解決,导致精度低,最好只能控制在8-9级精度,最大的缺点是三对塔轮的大小齿轮角度无法保证统一性,导致装配困难,甚至无法装配,装配后各组塔轮与内齿圈的啮合相互不协调,产生应力,运转时不但噪声大,而且振动厉害,因角度不一致,三个塔轮小齿和内齿圈无法保证全部啮合,投入使用运转时很容易断齿。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各传动部件可采用热后即渗碳淬火后磨齿方式进行加工、提高加工精度、装配容易、装配后各传动部件相互之间不产生应力、运行平稳、噪声小、使用寿命长的电动车动カ总成,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的电动车动カ总成,包括变速箱箱体,在变速箱箱体内通过第五轴承连接有差速器壳体,在差速器壳体内安装有差速部件,差速部件连接有向左侧伸出的左半轴和向右伸出的右半轴,在变速箱箱体的侧盖上固定连接有驱动电机,驱动电机的转子轴呈管状并套在该侧的半轴外侧,在转子轴与差速器壳体之间设有传动机构;所述的传动机构的结构为转子轴的端头加工有转子轴内齿,第一外齿套套装在半轴外侧,第一外齿套的一端与所述的转子轴内齿相啮合,第一外齿套的中部外侧通过过盈配合方式套装有内齿连接套,内齿连接套与变速箱箱体侧盖之间设有第三轴承,第一外齿套的另一端与驱动齿轮外圆周上的齿相啮合,驱动齿轮的内孔有内齿并配合套装在第二外齿套的一端,第二外齿套套装在支撑轴上,支撑轴的一端与变速箱的侧盖之间固定连接,第二外齿套的另一端与内齿圈ー侧的右内齿相哨合,内齿圈的另ー侧与所述的差速器壳体相连接。本技术的电动车动カ总成,其中所述的内齿圈与差速器壳体之间的连接方式为在差速器壳体上加工有外齿轮,内齿圈上加工有与该外齿轮相配的左内齿,内齿圈通过左内齿套装在差速器壳体上的外齿轮上,左内齿和该外齿轮的齿数相等。本技术的电动车动カ总成,其中所述的支撑轴的另一端与支撑板固定连接,支撑板与差速器外壳之间设有第四轴承。本技术的电动车动カ总成,其中所述的第二外齿套与支撑轴之间设有滚针轴承。 本技术的电动车动カ总成,由于采用了ニ个外齿套的动カ传递方式,取消了塔轮传动件和花键结构,使全部传动部件均可采用磨齿方式进行加工,即每个外齿都可以渗碳淬火后精准定位磨削成型,不存在圆周上角度不一致的情況,大大提高了加工精度和装配精度,更容易装配,装配后各部件之间无应カ产生,齿轮的啮合相互协调一致,运行平稳,无振动,噪声小,使用寿命长。附图说明图I是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I中所示的第一外齿套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2所示右视示意图;图4是图I中所示的内齿圈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I中所示的第二外齿套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图5所示右视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2、3、4所示变速箱箱体包括变速箱外壳2,变速箱外壳2的左端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有变速箱左盖28,右端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有变速箱右盖11。27为差速器左壳体,4为差速器右壳体,差速器左壳体27和差速器右壳体4之间通过连接螺栓24固定连接。在变速箱外壳2内侧通过螺钉固定有支撑套1,在支撑套I与差速器壳体之间设有第五轴承23,并在支撑套I的侧面通过螺钉固定有挡环3,用于对第五轴承23外圈的轴向限位。在差速器左壳体27与变速箱左盖28之间设有第六轴承25。在差速器壳体内设有差速部件,差速部件连接有向左侧伸出的左半轴26和向右伸出的右半轴17。电机外壳14的右端与电机后盖16通过螺栓固定连接,电机外壳14的左端与电机前盖20通过螺栓固定连接,形成驱动电机的壳体,驱动电机的转子轴15通过第一轴承18和第二轴承19安装在电机前盖20和电机后盖16中心孔处。电机前盖20与变速箱右盖11之间通过螺栓固定连接。转子轴15呈管状套装在右半轴17外側。在转子轴15与差速器壳体之间有传动机构,该传动机构的具体结构如下转子轴15的左端加工有内孔,在内孔的侧壁上加工有转子轴内齿13。12为第一外齿套,其外表面轴向加工有通长的外齿,左部外径大于中部和右部的外径,形成台阶状(參看图2、3),第一外齿套12套装在右半轴17外侧,第一外齿套12的右部与转子轴内齿13相啮合,即第一外齿套12的右部插入转子轴内齿13内,齿数相等。第一外齿套12的中部外侧通过过盈配合方式套装有内齿连接套10,即内齿连接套10的内孔加工有与第一外齿套12相配的内齿且齿数相等,内齿与外齿为齿侧隙过盈配合,套装后形成固定连接。内齿连接套10与变速箱右盖11之间设有第三轴承21。第一外齿套12左部的外齿与驱动齿轮9外圆周上的齿相啮合,驱动齿轮9的内孔加工有内齿并通过过渡配合方式或过盈配合方式套装在第二外齿套7的右部,第二外齿套7的外表面轴向加工有通长的外齿,左部外径大于右部的外径,形成台阶状(參看图5、6),驱动轮9内孔的内齿与第二外齿套7外侧的外齿为齿侧隙过渡配合或过盈配合,套装后形成无间隙连接。驱动轮9内孔的内齿与第二外齿套7外侧的外齿齿数相同。第二外齿套7套装在支撑轴8上,第二外齿套7与支撑轴8之间设有滚针轴承。支撑轴8的右端与变速箱右盖11之间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支撑轴8的左端与支撑板5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支撑板5与差速器右壳4之间设有第四轴承22。第二外齿套7的左部与内齿圈6右侧的右内齿30 相啮合,内齿圈6的左侧加工有左内齿29,在差速器右壳4上加工有外齿轮,左内齿29与差速器右壳4上的外齿轮相互插入连接,左内齿29和该外齿轮的齿数相等。支撑轴8、第二外齿套7、驱动齿轮9为三组,在圆周上均匀分布。在变速箱右盖11与支撑板5之间还连接有三个用于支撑的连接轴,均匀分布在支撑轴8之间,连接方式与支撑轴8相同。驱动电机工作吋,转子轴15带动第一外齿套12转动,第一外齿套12依次带动驱动齿轮9、第二外齿套7、内齿圈6、差速器右壳体4转动,使差速器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动车动力总成,包括变速箱箱体,在变速箱箱体内通过第五轴承(23)连接有差速器壳体,在差速器壳体内安装有差速部件,差速部件连接有向左侧伸出的左半轴(26)和向右伸出的右半轴(17),在变速箱箱体的侧盖上固定连接有驱动电机,驱动电机的转子轴(15)呈管状并套在该侧的半轴外侧,在转子轴(15)与差速器壳体之间设有传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传动机构的结构为:转子轴(15)的端头加工有转子轴内齿(13),第一外齿套(12)套装在半轴外侧,第一外齿套(12)的一端与所述的转子轴内齿(13)相啮合,第一外齿套(12)的中部外侧通过过盈配合方式套装有内齿连接套(10),内齿连接套(10)与变速箱箱体侧盖之间设有第三轴承(21),第一外齿套(12)的另一端与驱动齿轮(9)外圆周上的齿相啮合,驱动齿轮(9)的内孔有内齿并配合套装在第二外齿套(7)的一端,第二外齿套(7)套装在支撑轴(8)上,支撑轴(8)的一端与变速箱的侧盖之间固定连接,第二外齿套(7)的另一端与内齿圈(6)一侧的右内齿(30)相啮合,内齿圈(6)的另一侧与所述的差速器壳体相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动车动力总成,包括变速箱箱体,在变速箱箱体内通过第五轴承(23)连接有差速器壳体,在差速器壳体内安装有差速部件,差速部件连接有向左侧伸出的左半轴(26)和向右伸出的右半轴(17),在变速箱箱体的侧盖上固定连接有驱动电机,驱动电机的转子轴(15)呈管状并套在该侧的半轴外侧,在转子轴(15)与差速器壳体之间设有传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传动机构的结构为转子轴(15)的端头加工有转子轴内齿(13),第一外齿套(12)套装在半轴外侧,第一外齿套(12)的一端与所述的转子轴内齿(13)相啮合,第一外齿套(12)的中部外侧通过过盈配合方式套装有内齿连接套(10),内齿连接套(10)与变速箱箱体侧盖之间设有第三轴承(21),第一外齿套(12)的另一端与驱动齿轮(9)外圆周上的齿相啮合,驱动齿轮(9)的内孔有内齿并配合套装在第二外齿套(7...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晓金,
申请(专利权)人:陈晓金,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