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分离缓冲型减振器支柱及汽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115053 阅读:12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2-22 03:4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分离缓冲型减振器支柱及汽车。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分离缓冲型减振器支柱,包括螺旋弹簧、缓冲限位块、减振器、前悬架缓冲合件、弹簧上座和平面轴承,其中,所述前悬架缓冲合件包括底端连接板和顶端连接板,所述容置空腔内设有内连接板,所述缓冲限位块套设在所述减振器上,所述底端连接板设有避让通孔,所述减振器穿过所述避让通孔与所述内连接板连接,所述平面轴承的顶端与所述底端连接板的底端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汽车。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较好地分离了弹性力传递路径、缓冲限位力传递路径和阻尼力传递路径,从而获得最佳的乘坐舒适性和操控性,增大了平面轴承的工作半径,提高了稳定性。(*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车辆悬架装置的配置,尤其涉及车辆悬架装置的配置中的一种分离缓冲型减振器支柱及汽车
技术介绍
目前,大多数小型乘用车的前悬架系统采用麦弗逊式减振器支柱(下文简称“支柱”),该支柱作为悬架导向杆系,还兼有支承车身、减振的功能。如图I和图2所示,采用的支柱产品结构主要由螺旋弹簧I、缓冲限位块2和减振器3等弹性、阻尼件以及弹簧上座5、平面轴承6、前悬架缓冲合件4、前悬支座401等组成,并通过前悬支座401刚性连接到车身上。而支柱上各种力的传递路径如图2所示 I)弹性力传递路径101 :螺旋弹簧I —弹簧上座5 —平面轴承6 —前悬架缓冲合件4—前悬支座401 —车身;2)缓冲限位力传递路径102 :缓冲限位块2 —弹簧上座5 —平面轴承6 —前悬架缓冲合件4 —前悬支座401 —车身;3)阻尼力传递路径103 :减振器3 —前悬架缓冲合件4 —前悬支座401 —车身;这种结构存在以下问题I)对比上述三种力的传递路径,前悬架缓冲合件4是它们共同的缓冲件。三种力对缓冲件的动特性和静特性的要求不同,但是前悬架缓冲合件4作为共同的缓冲件,无法同时满足各自的动静特性要求,从而降低了乘坐舒适性和操控性。2)平面轴承的工作半径受到结构的限制,只能采用规格尺寸较小的平面轴承,结构稳定性差。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分离缓冲型减振器支柱及具有该分离缓冲型减振器支柱的汽车。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分离缓冲型减振器支柱,包括螺旋弹簧、缓冲限位块、减振器、前悬架缓冲合件、弹簧上座和平面轴承,其中,所述前悬架缓冲合件包括上下抱合形成一容置空腔的底端连接板和顶端连接板,所述容置空腔内设有与所述顶端连接板或者底端连接板连接的内连接板,所述缓冲限位块套设在所述减振器上,所述底端连接板设有供所述减振器穿过而不供所述缓冲限位块穿过的避让通孔,所述减振器穿过所述避让通孔与所述内连接板连接,所述平面轴承的顶端与所述底端连接板的底端连接,所述平面轴承的底端与所述弹簧上座的顶端连接,所述螺旋弹簧与所述弹簧上座相抵接。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容置空腔内设有第一缓冲件,所述第一缓冲件分别与所述内连接板连接,所述第一缓冲件的顶端与所述顶端连接板相抵接,所述第一缓冲件的底端与所述底端连接板相抵接。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缓冲件为第一橡胶缓冲件,所述第一橡胶缓冲件与所述内连接板硫化粘连成一体。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螺旋弹簧与所述弹簧上座之间夹设有第二缓冲件。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顶端连接板包括一沿所述减振器的轴线向上凸起的上凸包和绕所述上凸包一周的上凸缘,所述底端连接板包括一沿所述减振器的轴线向下凹陷的下凹包和绕所述下凹包一周的下凸缘,所述容置空腔为所述上凸包与所述下凹包相抱合而成。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底端连接板的下凸缘与所述顶端连接板的上凸缘通过紧固件固定连接。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平面轴承与所述弹簧上座固定连接为一体式,所述平面轴承与所述弹簧上座分别套设在所述下凹包的侧面,所述平面轴承的顶端与所述下凸缘的底端固定连接。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顶端连接板的上凸缘的顶面设有沿所述减振器的轴线向上凸起的凸台,所述凸台至少有三个并沿所述上凸缘的周向布置。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内连接板通过螺母与所述减振器固定连接。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缓冲限位块为筒状,所述缓冲限位块的最大直径大于所述避让通孔的孔径,所述缓冲限位块连接有防尘罩。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汽车,包括所述的分离缓冲型减振器支柱。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通过上述方案,将前悬架缓冲合件改进为底端连接板、顶端连接板、第一缓冲件和和内连接板,较好地分离了弹性力传递路径、缓冲限位力传递路径和阻尼力传递路径,三者的传递路径为I、弹性力传递路径螺旋弹簧的弹力通过弹簧上座传递给平面轴承,而平面轴承则通过底端连接板传递给顶端连接板,再通过顶端连接板传递给车身;2、缓冲限位力传递路径缓冲限位块的缓冲限位力则直接传递给底端连接板,再通过顶端连接板传递给车身;3、阻尼力传递路径减振器的阻尼力则通过内连接板传递给第一缓冲件,再通过第一缓冲件传递给顶端连接板或者底端连接板,进而传递给车身;将弹簧力、缓冲限位力与阻尼力分开传递,可各自设定相关第一缓冲件、第二缓冲件和缓冲限位块的动静特性,从而获得最佳的乘坐舒适性和操控性,也使得第一缓冲件、第二缓冲件和缓冲限位块受力比较单一,提高了可靠性,平面轴承原工作半径不再受限制,增大了平面轴承的工作半径,较好的提高了分离缓冲型减振器支柱的稳定性。附图说明图I是现有技术中传统的减振器支柱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现有技术中传统的减振器支柱的剖视图;图3是本技术一种分离缓冲型减振器支柱的主视图;图4是本技术一种分离缓冲型减振器支柱的剖视图图5是本技术一种分离缓冲型减振器支柱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说明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图3至图5中的附图标号为螺旋弹簧I ;缓冲限位块2 ;减振器3 ;前悬架缓冲合件4 ;底端连接板401 ;顶端连接板402 ;第一缓冲件403 ;内连接板404 ;紧固件405 ;凸台406 ;弹簧上座5 ;平面轴承6 ;第二缓冲件7 ;防尘罩8 ;螺母9 ;弹性力传递路径101 ;缓冲限位力传递路径102 ;阻尼力传递路径103。如图3至图5所示,一种分离缓冲型减振器支柱,包括沿同一轴线安装的螺旋弹簧I、缓冲限位块2、减振器3、前悬架缓冲合件4、弹簧上座5和平面轴承6,其中,所述前悬架缓冲合件4包括上下抱合形成一容置空腔的底端连接板401和顶端连接板402,所述容置空腔内设有与所述顶端连接板402或者底端连接板401连接的内连接板404,所述容置空腔内设有第一缓冲件403,所述第一缓冲件403分别与所述内连接板404连接,所述第一缓 冲件403的顶端与所述顶端连接板402相抵接,所述第一缓冲件403的底端与所述底端连接板401相抵接,所述缓冲限位块2套设固定在所述减振器3上,所述底端连接板401设有供所述减振器3穿过而不供所述缓冲限位块2穿过的避让通孔,所述减振器3穿过所述避让通孔与所述内连接板404连接,所述平面轴承6的顶端与所述底端连接板401的底端连接,所述平面轴承6的底端与所述弹簧上座5的顶端连接,所述螺旋弹簧I与所述弹簧上座5相抵接。如图3至图5所示,所述第一缓冲件403为第一橡胶缓冲件,所述第一橡胶缓冲件与所述内连接板404硫化粘连成一体,具体为,所述第一橡胶缓冲件为圆环状,所述内连接板404嵌入所述第一橡胶缓冲件的内圆周侧面的中部。如图3至图5所示,所述螺旋弹簧I与所述弹簧上座5之间夹设有第二缓冲件7,所述第二缓冲件7为第二橡胶缓冲件,所述第二橡胶缓冲件为圆环状,所述第二橡胶缓冲件的截面为弧状。如图3至图5所示,所述顶端连接板402包括一沿所述减振器3的轴线向上凸起的上凸包和绕所述上凸包一周的上凸缘,所述底端连接板401包括一沿所述减振器3的轴线向下凹陷的下凹包和绕所述下凹包一周的下凸缘,所述容置空腔为所述上凸包与所述下凹包相抱合而成。如图3至图5所示,所述底端连接板401的下凸缘与所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分离缓冲型减振器支柱,其特征在于:包括螺旋弹簧(1)、缓冲限位块(2)、减振器(3)、前悬架缓冲合件(4)、弹簧上座(5)和平面轴承(6),其中,所述前悬架缓冲合件(4)包括上下抱合形成一容置空腔的底端连接板(401)和顶端连接板(402),所述容置空腔内设有内连接板(404),所述容置空腔内设有第一缓冲件(403),所述第一缓冲件(403)分别与所述内连接板(404)连接,所述第一缓冲件(403)的顶端与所述顶端连接板(402)相抵接,所述第一缓冲件(403)的底端与所述底端连接板(401)相抵接,所述缓冲限位块(2)套设在所述减振器(3)上,所述底端连接板(401)设有供所述减振器(3)穿过而不供所述缓冲限位块(2)穿过的避让通孔,所述减振器(3)穿过所述避让通孔与所述内连接板(404)连接,所述平面轴承(6)的顶端与所述底端连接板(401)的底端连接,所述平面轴承(6)的底端与所述弹簧上座(5)的顶端连接,所述螺旋弹簧(1)与所述弹簧上座(5)相抵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分离缓冲型减振器支柱,其特征在于包括螺旋弹簧(I)、缓冲限位块(2)、减振器(3)、前悬架缓冲合件(4)、弹簧上座(5)和平面轴承(6),其中,所述前悬架缓冲合件(4)包括上下抱合形成一容置空腔的底端连接板(401)和顶端连接板(402),所述容置空腔内设有内连接板(404),所述容置空腔内设有第一缓冲件(403),所述第一缓冲件(403)分别与所述内连接板(404)连接,所述第一缓冲件(403)的顶端与所述顶端连接板(402)相抵接,所述第一缓冲件(403)的底端与所述底端连接板(401)相抵接,所述缓冲限位块(2)套设在所述减振器(3 )上,所述底端连接板(401)设有供所述减振器(3 )穿过而不供所述缓冲限位块(2)穿过的避让通孔,所述减振器(3)穿过所述避让通孔与所述内连接板(404)连接,所述平面轴承(6)的顶端与所述底端连接板(401)的底端连接,所述平面轴承(6)的底端与所述弹簧上座(5)的顶端连接,所述螺旋弹簧(I)与所述弹簧上座(5)相抵接。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分离缓冲型减振器支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缓冲件(403)为第一橡胶缓冲件,所述第一橡胶缓冲件与所述内连接板(404)硫化粘连成一体。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分离缓冲型减振器支柱,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旋弹簧(I)与所述弹簧上座(5)之间夹设有第二缓冲件(J)。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分离缓冲型减振器支柱,其特征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韦进光徐铁姚佳
申请(专利权)人: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