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的自锁定位滑动轴承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103697 阅读:16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2-20 20:1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的自锁定位滑动轴承结构,包括轴承座、转轴、第一滑动轴承、第二滑动轴承、第三滑动轴承,其中:第一滑动轴承套设于转轴上,第二滑动轴承连接于第一滑动轴承上;第三滑动轴承连接于第二滑动轴承上,轴承座套设于第三滑动轴承上;转轴、第一滑动轴承、第二滑动轴承、第三滑动轴承的下端面均与轴承座的内端面相接触。本发明专利技术具有结构简单,调整方便,降低成本,提高工作效率的特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机、泵机械设备等领域,尤其涉及到一种新型的自锁定位滑动轴承结构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的滑动轴承一般是含油轴承,单个滑动轴承运行是要么不耐高温,要么耐重载不高速,要么磨损损耗大等等。例如石墨滑动轴承、碳化硅、青铜、PEEK等等,只有其各自的特点。对于使用在耐高温、超高速、静音实用于电机、泵(高温高速泵)、传动装置或医疗器械等等,就无法实现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调整方便,降低成本,提高工作效率的新型的自锁定位滑动轴承结构。本专利技术是通过如下方式实现的一种新型的自锁定位滑动轴承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轴承座I、转轴2、第一滑动轴承3、第二滑动轴承4、第三滑动轴承5,其中转轴2的一端设有定位凹槽21 ;第一滑动轴承3的下轴承面的外壁向外延伸形成第一外凸缘31,内壁开设有第一内凹槽32 ;第一滑动轴承3上轴承面的内壁向径向方向延伸形成第一内凸缘33 ;第一滑动轴承3套设于转轴2上,第一内凸缘33与定位凹槽21相连接;第二滑动轴承4的上轴承面的外壁向外延伸形成第二外凸缘41,内壁开设有第二内凹槽42 ;第二滑动轴承4的下轴承面内壁向径向方向延伸形成第二内凸缘43 ;第二滑动轴承4连接于第一滑动轴承3上;第二内凸缘43连接于第一内凹槽32上,第二内凹槽42与第一外凸缘31相连接;第三滑动轴承5的上轴承面的内壁开设有第三内凹槽51 ;第三滑动轴承5连接于第二滑动轴承4上,第三内凹槽51与第二外凸缘41相连接;轴承座I套设于第三滑动轴承5上;转轴2、第一滑动轴承3、第二滑动轴承4、第三滑动轴承5的下端面均与轴承座I的内端面相接触。第一滑动轴承3、第二滑动轴承4、第三滑动轴承5轴承之间紧密间隙配合并在间隙中有液体润滑或其它润滑;提高工作效率,且耐高温、超高速、耐磨、低噪音、稳定、自定位;低速滑动轴承能实现高速运行。综上所述,本专利技术是一种结构简单,调整方便,降低成本,对于使用在耐高温、超高速、静音的电机、泵、传动装置或医疗器械等领域,实用的新型的自锁定位滑动轴承结构。附图说明图I本专利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本专利技术第二滑动轴承截面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例方式现结合附图,详述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例方式如图I所示,一种新型的自锁定位滑动轴承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轴承座I、转轴2、第一滑动轴承3、第二滑动轴承4、第三滑动轴承5,其中转轴2的一端设有定位凹槽21 ;第一滑动轴承3的下轴承面的外壁向外延伸形成第一外凸缘31,内壁开设有第一内凹槽32 ;第一滑动轴承3上轴承面的内壁向径向方向延伸形成第一内凸缘33 ;第一滑动轴承3套设于转轴2上,第一内凸缘33与定位凹槽21相连接;如图2所示,第二滑动轴承4的上轴承面的外壁向外延伸形成第二外凸缘41,内壁开设有第二内凹槽42 ;第二滑动轴承4的下轴承面内壁向径向方向延伸形成第二内凸缘43 ;第二滑动轴承4连接于第一滑动轴承3上;第二内凸缘43连接于第一内凹槽32上,第 二内凹槽42与第一外凸缘31相连接;第三滑动轴承5的上轴承面的内壁开设有第三内凹槽51 ;第三滑动轴承5连接于第二滑动轴承4上,第三内凹槽51与第二外凸缘41相连接;轴承座I套设于第三滑动轴承5上;转轴2、第一滑动轴承3、第二滑动轴承4、第三滑动轴承5的下端面均与轴承座I的内端面相接触。第一滑动轴承3、第二滑动轴承4、第三滑动轴承5轴承之间紧密间隙配合并在间隙中有液体润滑或其它润滑;提高工作效率,且耐高温、超高速、耐磨、低噪音、稳定、自定位;低速滑动轴承能实现高速运行。第一滑动轴承3、第二滑动轴承4、第三滑动轴承5的轴承面之间紧密间隙配合并在间隙中有液体润滑或其它润滑,转轴2下部设有转轴定位凹槽21,也是内部固定整套轴承,转轴2高速转动与第一滑动轴承3相对紧密间隙运动,第一滑动轴承3又与第二滑动轴承4相对紧密间隙运动,第二滑动轴承4与第三滑动轴承5相对紧密间隙运动,第三滑动轴承5与轴承座I紧密过盈配合,也是外部固定整套轴承。高速运动对于各个滑动轴承来说只是高速的一部分转速,低速滑动轴承实现高速运行;并且各个轴承之间的温度大大降低。本专利技术对于具有二个或二个以上的滑动轴承都实用。权利要求1.一种新型的自锁定位滑动轴承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轴承座(I)、转轴(2)、第一滑动轴承(3)、第二滑动轴承(4)、第三滑动轴承(5),其中 转轴(2)的一端设有定位凹槽(21);第一滑动轴承(3)的下轴承面的外壁向外延伸形成第一外凸缘(31),内壁开设有第一内凹槽(32);第一滑动轴承(3)上轴承面的内壁向径向方向延伸形成第一内凸缘(33);第一滑动轴承(3)套设于转轴(2)上,第一内凸缘(33)与定位凹槽(21)相连接; 第二滑动轴承(4)的上轴承面的外壁向外延伸形成第二外凸缘(41),内壁开设有第二内凹槽(42);第二滑动轴承(4)的下轴承面内壁向径向方向延伸形成第二内凸缘(43);第二滑动轴承(4)连接于第一滑动轴承(3)上;第二内凸缘(43)连接于第一内凹槽(32)上,第二内凹槽(42)与第一外凸缘(31)相连接; 第三滑动轴承(5)的上轴承面的内壁开设有第三内凹槽(51);第三滑动轴承(5)连接于第二滑动轴承(4)上,第三内凹槽(51)与第二外凸缘(41)相连接; 轴承座(I)套设于第三滑动轴承(5)上;转轴(2)、第一滑动轴承(3)、第二滑动轴承(4)、第三滑动轴承(5)的下端面均与轴承座(I)的内端面相接触。全文摘要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的自锁定位滑动轴承结构,包括轴承座、转轴、第一滑动轴承、第二滑动轴承、第三滑动轴承,其中第一滑动轴承套设于转轴上,第二滑动轴承连接于第一滑动轴承上;第三滑动轴承连接于第二滑动轴承上,轴承座套设于第三滑动轴承上;转轴、第一滑动轴承、第二滑动轴承、第三滑动轴承的下端面均与轴承座的内端面相接触。本专利技术具有结构简单,调整方便,降低成本,提高工作效率的特点。文档编号F16C35/02GK102829089SQ201110158719公开日2012年12月19日 申请日期2011年6月13日 优先权日2011年6月13日专利技术者郑石寿, 郑石全, 黄国荫, 陈秀玉 申请人:福建省福安市力德泵业有限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新型的自锁定位滑动轴承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轴承座(1)、转轴(2)、第一滑动轴承(3)、第二滑动轴承(4)、第三滑动轴承(5),其中:转轴(2)的一端设有定位凹槽(21);第一滑动轴承(3)的下轴承面的外壁向外延伸形成第一外凸缘(31),内壁开设有第一内凹槽(32);第一滑动轴承(3)上轴承面的内壁向径向方向延伸形成第一内凸缘(33);第一滑动轴承(3)套设于转轴(2)上,第一内凸缘(33)与定位凹槽(21)相连接;第二滑动轴承(4)的上轴承面的外壁向外延伸形成第二外凸缘(41),内壁开设有第二内凹槽(42);第二滑动轴承(4)的下轴承面内壁向径向方向延伸形成第二内凸缘(43);第二滑动轴承(4)连接于第一滑动轴承(3)上;第二内凸缘(43)连接于第一内凹槽(32)上,第二内凹槽(42)与第一外凸缘(31)相连接;第三滑动轴承(5)的上轴承面的内壁开设有第三内凹槽(51);第三滑动轴承(5)连接于第二滑动轴承(4)上,第三内凹槽(51)与第二外凸缘(41)相连接;轴承座(1)套设于第三滑动轴承(5)上;转轴(2)、第一滑动轴承(3)、第二滑动轴承(4)、第三滑动轴承(5)的下端面均与轴承座(1)的内端面相接触。...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石寿郑石全黄国荫陈秀玉
申请(专利权)人:福建省福安市力德泵业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