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吴泗沧专利>正文

同侧驱动式简易输管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09190 阅读:20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同侧驱动式简易输管机,包括有一机座、进料机构及导杆升降装置;该头座与尾座上设有多数支辊轮模具,该等第一及第二对辊轮的上方辊轮及第三对辊轮为各自对应配设的上述的导杆升降装置,第一及第二对辊轮组的下方辊轮为主动辊轮,其余辊轮为从动辊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使金属加工物的辊弯作业时完全没有内、外环的驱动角速度的差异现象发生,且只需使用一部变速马达同时驱动第一及第二辊轮组的下方同侧的两支辊轮,即可加工出令人满意的辊弯金属管件。(*该技术在2006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技术涉及一种输管机,具体地讲是一种,同侧驱动及将金属加工物的辊轧部位以及其相关的部位均予以一面带动同时又一面包覆的弯曲的简易输管机。习用的辊轧弯曲金属管均采用直径相同且排列成金字塔形的上、下、左、右等三个辊轮的输管机,由于三个辊轮均各自独立被驱动,于是在辊弯金属管时便发生被加工的金属管内、外环圆周的角速度发生较大的差异,且三个辊轮的转速为一定否定速,无法因内、外环的圆周比率发生不同的而自动调整其转速,以致于设在内环上方的辊轮为配合金属圆环形的内圆周及负荷变动率,往往要发生间性或顿挫现象,此不但难以制出圆滑曲度的金属圆环圈体,且易使上方滚轮的键槽破损或使传动动力的万向接头承受大的转距,也经常导致马达因负荷过大而发生故障。为改善上述习用的轮管输送机的缺陷,台湾专利第80208662号(公告号175044号)提出一种“油压传动式大尺寸轮管机”。该案的上辊轮与左、右辊轮分别由两组不同的速度的油压马达来驱动,以在不同的速度下达到自动调整的目的,其虽改善习用的辊轮输管机的缺点,但该案中的三支辊轮在辊轧弯曲作业时,由于每只辊轮上的模具仅将被辊轮轧弯曲的金属管件(包括圆管、方管、薄料的槽型板)包覆一半的表面积,使金属管件在辊轧弯曲作业进行时,另一半的表面积的金属管件具有充份的空间可产生变形,尤其生产金属管件各家出产的管壁厚度的均匀性材质、槽型板的正确性、管表面粗糙度的均一性、外径的精度的公差等也不是完全相同,因而造成金属管在辊轧弯曲时,虽然在相同设定的条件下成型会发生或多或少的歪偏或变形或挫顿现象,此种情况尤以薄管最为严重,常需由另一操作员在辊轮的另一侧以全神的注意力进行扶正所加工的管件,使之不偏斜。至于薄料的槽型板的辊轧及小尺寸的弯曲作业则更无能为力。此外,该输管机上的辊轮及右辊轮由于具驱动加工管件在往前行进的能力,同时又兼具有往上调整的功能,故其传动机槽中设有两组高低调整机构、两组万向接头及其相关的结构相当复杂。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同侧驱动式简易输管机,使金属加工物的辊弯作业时完全没有内、外环的驱动角速度的差异现象发生,且只需使用一部变速马达同时驱动第一及第二辊轮组的下方同侧的两支辊轮,即可加工出令人满意的辊弯金属管件;本技术的目的之二在于提供一种同侧驱动式简易输管机,利用未具有驱动能力的第三对辊轮配合第一及第二对辊轮将被辊弯的部份的金属加工物及其相关的被加工金属加工物外周表面均匀地全面包覆辊轧弯曲,形成一面包覆又同时带动辊弯,使被辊弯的金属加工物在驱动弯曲时,设有多余的空间可以产生变形,从而减少操作人员。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同侧驱动式简易输管机,包括有一机座、进料机构及导杆升降装置;其中,该机座具头座、尾座、设在头座和尾座间的主动轴及从动轴,以及设在轴上的多数个辊轮具和齿轮以及其驱动马达,该头座与尾座上设有多数支辊轮,其上分别套设有成型模具,该等辊轮的两端是以旋转方式分别固定在头座与尾座滑座的轴孔内,且在头尾座与滑座的顶部锁固在一起;其特征在于该等辊轮配设成第一、第二及第三对排列成空间状态,每一对辊轮均具有一上方辊轮及一下方辊轮,且第一及第二对辊轮的上方辊轮及第三对辊轮为各自对应配设的上述的导杆升降装置,第一及第二对辊轮组的下方辊轮为主动辊轮,由上述的变速马达驱动而等速转动,第一及第二对辊轮组的上方辊轮及第三对辊轮为从动辊轮,该些从动辊轮枢设于头、尾座内的滑座的轴孔内;该两个主动辊轮与被加工物位于共线位置上;而分别套设在各辊轮上的各成型模具设有一弧形内凹表面。本技术的目的还可由如下措施实现的,所述的第三对辊轮组的上、下方辊轮可连成为一体,作同时的升降;该辊轮模具可设置于头座及尾座之间或设置于尾座之外;该第三对辊轮的定位装置设在尾座的滑座后面的具有半圆形的板件扣止于辊轮的凹环槽内;该第三对辊轮的定位装置也可设在尾座的滑座后面的具有半环形的环扣的内周凸肋扣止于辊轮的凹环槽内,或者该第三对辊轮的定位装置是设在尾座的滑座后面的长形孔及底部具有凹弧形卡止部的插卡。本技术的效果是,在本技术的三对辊轮模具中,仅第一及第二对辊轮组的下方辊轮为主动辊轮,该两支主动辊轮由于处于固定位置,无任何的升降变换位置,其余皆为从动辊轮,故而使本技术的驱动机构直接采用变速马达,经由齿轮直接带动,不必再使用二段式万向接头及相关的结构,因而使本技术的结构更为简单;另外,本创作的同轴驱动的方式是以同侧驱动,可有效地消除加工管件内、外环的加工圆周角速度的差异所产生的挫曲变形的弊病,而且本技术中的第三对辊轮模具又可将加工管件的加工部位及其附近相关的部位均予以全面的包覆,使被加工物在辊弯的过程中总是处于紧握保护状态,而没有可产生变形的空间,因此可确保被加工物的产品质量。附图图面说明附图说明图1本技术的第一种实施例的立体图;图2图1的剖视图3图1中辊轮构造的立体分解图;图3A图3中升降螺杆的部份放大图;图3B图3中辊轮定位装置后视立体图;图3C图3B在使用中的定位状态视图;图3D图3B在非使用中脱离定位状态的视图;图4图3机座部份的侧视图;图5为本技术中辊轮定位装置的第二种实施例;图6为本技术中辊轮定位装置的第三种实施例;图7本技术中机座的第二种实施例的示意图。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及其附图详细说明本技术如下;先请参见图1所示,本技术包括的主机座1、进料机构2及导杆装置3。其中主机座1包括头座11及尾座12、升降螺杆13、滑座14、辊轮15、辊轧模具16、传动轴17及副机座10,以及变速马达等构成。本技术的头座11及尾座12均设有三对辊轮组151~156,该等辊轮组上均套置有模具16,如图1至图2所示。各辊轮组151~156均套设有轴承15A、15B以旋转方式枢设于滑座14之上、下轴孔144之内,如图3所示。该上下模具16将被加工物的外周全面包覆,如图4所示。本技术的辊轮及模具位置的升降调整在本实施例中,是由在机座上的螺杆升降装置13来完成的,该升降装置13的下端130为一圆形凸缘盘,为一帽盖131的内凹穴135所容纳,经便该帽盖131能藉由螺钉133通过帽盖四角的通孔132而锁固在滑座14的顶面四通孔142之内,使螺杆13旋转时,可在帽盖凹穴135内转动而达到调整螺杆13高低的目的,如图4所示。本技术在构造上的改进是在于,将第三对辊轮组中的第一及第二辊轮组的下侧辊轮152、154在成型的过程中保留固定位置而不作升降的变化,第二对下方辊轮154则经由同轴相接的传动轴170、轴承座181、联轴器182而直接由一变速马达19所驱动,第二对传动轴170上的链齿轮171再藉由链条172与第一对辊轮的传动轴170链齿171连接在一起而共同成为主传动辊轮,至于其余四支辊轮151、153、155、156则为从动辊轮,只枢设在头尾机座11、12的两滑座14内,但其中第三对辊轮组的作用是将加工物件全面包覆,以使其成品不发生偏斜或非正确的水平面成型,特将第三对辊轮上、下侧连成一体,同步作上升及下降,由于本身仍属于从动辊轮,故而不须使用万向接头及相关的配件的复杂的构造,此为本技术的一大技术特征。由图中可知,本技术的辊轮151~156于头座11内的滑座14相枢接的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同侧驱动式简易输管机,包括有一机座、进料机构及导杆升降装置;其中,该机座具头座、尾座、设在头座和尾座间的主动轴及从动轴,以及设在轴上的多数个辊轮具和齿轮以及其驱动马达,该头座与尾座上设有多数支辊轮,其上分别套设有成型模具,该等辊轮的两端是以旋转方式分别固定在头座与尾座滑座的轴孔内,且在头尾座与滑座的顶部锁固在一起;其特征在于该等辊轮配设成第一、第二及第三对排列成空间状态,每一对辊轮均具有一上方辊轮及一下方辊轮,且第一及第二对辊轮的上方辊轮及第三对辊轮为各自对应配设的上述的导杆升降装置,第一及第二对辊轮组的下方辊轮为主动辊轮,由上述的变速马达驱动而等速转动,第一及第二对辊轮组的上方辊轮及第三对辊轮为从动辊轮,该些从动辊轮枢设于头、尾座内的滑座的轴孔内;该两个主动辊轮与被加工物位于共线位置上;而分别套设在各辊轮上的各成型模具设有一弧形内凹表面。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泗沧
申请(专利权)人:吴泗沧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