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空调操纵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065652 阅读:14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2-08 02:2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汽车空调操纵器,包括壳体、温度控制机构、风量控制机构、模式控制机构和除霜开关控制机构。温度控制旋钮为环形旋钮,风量控制旋钮为筒形旋钮,风量控制旋钮自温度控制旋钮的环形之内凸出设置,风量控制旋钮的下表面与温度控制旋钮的上表面齐平。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汽车空调操纵器采用双层旋钮结构,既减少了旋钮的数量、节省旋钮所占空间,又可以增大每个旋钮的尺寸,从而避免误操作。(*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汽车制造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汽车空调操纵器
技术介绍
空调操纵器是空调系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现有的汽车空调操纵器通常包括模式旋钮、风量旋钮、温度旋钮等多个独立的旋钮、按钮设置。由于其功能作用,导致旋钮和按钮分布较多,在空间局促的情况下,会使操纵面板显得杂乱,且由于中控面板的空间有限,旋钮与按钮尺寸较小,手感不好,容易导致这些旋钮的布置拥挤,造成操作的不便、甚至误操作。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汽车空调操纵器,其采用双层旋钮结构,既减少了旋钮的数量、节省旋钮所占空间,又可以增大每个旋钮的尺寸,从而避免误操作。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汽车空调操纵器,包括壳体、温度控制机构、风量控制机构、模式控制机构和除霜开关控制机构,风量控制机构包括设置于壳体外表面的风量控制旋钮、以及设置于壳体内的拉索控制装置,该拉索控制装置包括与风量控制旋钮固定连接的传动齿轮组、有传动齿轮组带动的摇臂、和与摇臂连接的拉索,该拉索的另一端与汽车空调风门连接;温度控制机构包括设置于壳体外表面的温度控制旋钮,和设置于壳体内的、由温度控制旋钮控制的第一电阻器;模式控制机构包括设置于壳体外表面的模式控制旋钮,和设置于壳体内的、由模式控制旋钮控制的第二电阻器;除霜开关控制机构包括设置于壳体外表面的除霜开关控制按钮,和设置于壳体内的、由除霜开关控制按钮驱动的开关轴芯;所述温度控制旋钮为环形旋钮,所述风量控制旋钮自温度控制旋钮的环形之内凸出设置,风量控制旋钮的下表面与温度控制旋钮的上表面齐平。优选地,所述风量控制旋钮的外径小于等于所述温度控制旋钮的内径。优选地,所述模式控制旋钮为筒形旋钮,所述除霜开关按钮设置于所述模式控制旋钮的上表面。优选地,所述第一电阻器设置于拉索控制装置的一侧,与拉索控制装置间隔设置。优选地,所述第二电阻器设置于开关轴芯的一侧,与开关轴芯间隔设置。优选地,所述温度控制机构进一步包括设置于温度控制旋钮后侧的第一背光灯,风量控制机构进一步包括设置于风量控制旋钮后侧的第二背光灯,第一背光灯和第二背光灯之间设置一遮光挡板。由上述技术方案可见,本技术的汽车空调操纵器根据不同的控制旋钮的操作类型,通过将温度控制旋钮和风量控制旋钮重叠而形成双层旋钮,并进一步通过将除霜按钮设置于模式控制旋钮的上表面,减少了汽车空调操纵器的旋钮数量,则在相同的控制空间中可大幅增大旋钮的尺寸。由于相互重叠设置的温度控制旋钮和风量控制旋钮、或者是除霜按钮和模式控制旋钮分别为不同类型的旋钮,因此本技术的汽车空调操纵器通过将由各旋钮控制的控制机构间隔设置,使得各旋钮之间的控制不会相互影响。附图说明图I为本技术的汽车空调操纵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汽车空调操纵器的后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参照附图并举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详细说明。在本技术中,汽车空调操纵器根据不同的控制旋钮的操作类型,通过将温度控制旋钮和风量控制旋钮重叠而形成双层旋钮,并进一步通过将除霜按钮设置于模式控制旋钮的上表面,减少了汽车空调操纵器的旋钮数量,则在相同的控制空间中可大幅增大旋钮的尺寸。图I为本技术的汽车空调操纵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汽车空调操纵器的后视图。如图I和图2所示,本技术的汽车空调操纵器包括壳体101、温度控制机构、风量控制机构、模式控制机构和除霜开关控制机构。其中,风量控制机构包括设置于壳体101外表面的风量控制旋钮102、以及设置于壳体101内的拉索控制装置202,该拉索控制装置202包括与风量控制旋钮固定连接的传动齿轮组、有传动齿轮组带动的摇臂、和与摇臂连接的拉索,该拉索的另一端与汽车空调风门连接。这种拉索控制空调风门的控制机构为常见结构,因此在图中未详细示出具体结构。温度控制机构包括设置于壳体101外表面的温度控制旋钮103,和设置于壳体101内的、由温度控制旋钮103控制的第一电阻器203。模式控制机构包括设置于壳体101外表面的模式控制旋钮104,和设置于壳体101内的、由模式控制旋钮104控制的第二电阻器204。除霜开关控制机构包括设置于壳体101外表面的除霜开关控制按钮105,和设置于壳体101内的、由除霜开关控制按钮105驱动的开关轴芯205。如图I所示,温度控制旋钮103为环形旋钮,风量控制旋钮102可为筒形旋钮,风量控制旋钮102自温度控制旋钮103的环形之内凸出设置,其中,风量控制旋钮102的下表面与温度控制旋钮103的上表面齐平。优选地,风量控制旋钮102的外径小于等于温度控制旋钮103的内径。如图I所示,由于风量控制旋钮102的外径小于等于温度控制旋钮103的内径,且风量控制旋钮102的下表面与温度控制旋钮103的上表面齐平,因此,风量控制旋钮102与温度控制旋钮103形成了一个阶梯形状,风量控制旋钮102高于温度控制旋钮103设置,且半径也小于温度控制旋钮103的半径,因此在分别操作风量控制旋钮102或者温度控制旋钮103时均不会对另一个旋钮产生影响。如图2所示,温度控制机构的第一电阻器103设置于风量控制机构的拉索控制装置202的一侧,与拉索控制装置202间隔设置。由于风量控制机构和温度控制机构采用了不同类型的控制方式,一种为由齿轮驱动摇臂、带动拉索控制风门开合,另一种为旋钮式电阻器,因此可以将两种控制机构设置于壳体内的控制装置间隔设置,从而使两种控制机构的操作相互无影响。优选地,模式控制旋钮104为筒形旋钮,除霜开关按钮105设置于模式控制旋钮104的上表面,从而在一个旋钮上集成了两种控制操作。进一步地,模式控制机构的第二电阻器204设置于开关轴芯205的一侧,与开关轴芯205间隔设置。模式控制机构和除霜开关控制机构也采用了不同类型的控制方式,一种为旋钮式电阻器,另一种为通过轴向方向的运动控制电路的接通和断开,因此可以将两种控制机构设置于壳体内的控制装置间隔设置,从而使两种控制机构的操作相互无影响。优选地,温度控制机构进一步包括设置于温度控制旋钮后侧的第一背光灯,风量 控制机构进一步包括设置于风量控制旋钮后侧的第二背光灯,第一背光灯和第二背光灯之间设置一遮光挡板,遮光挡板的设置避免了由于双层旋钮的结构而导致的由温度控制机构和风量控制机构的灯光显示造成的相互影响。由上述技术方案可见,本技术的汽车空调操纵器根据不同的控制旋钮的操作类型,通过将温度控制旋钮和风量控制旋钮重叠而形成双层旋钮,并进一步通过将除霜按钮设置于模式控制旋钮的上表面,减少了汽车空调操纵器的旋钮数量,节省了旋钮占用的平面空间,利用了立体空间。并进一步可在相同的控制空间中大幅增大旋钮的尺寸,从而方便用户的操作,避免了误操作的发生。且由于旋钮数量的减少,不会在视觉上对用户造成不良影响。由于相互重叠设置的温度控制旋钮和风量控制旋钮、或者是除霜按钮和模式控制旋钮分别为不同类型的旋钮,因此本技术的汽车空调操纵器通过将由各旋钮控制的控制机构间隔设置,使得各旋钮之间的控制不会相互影响。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保护的范围之内。权利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汽车空调操纵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温度控制机构、风量控制机构、模式控制机构和除霜开关控制机构,风量控制机构包括设置于壳体外表面的风量控制旋钮、以及设置于壳体内的拉索控制装置,该拉索控制装置包括与风量控制旋钮固定连接的传动齿轮组、有传动齿轮组带动的摇臂、和与摇臂连接的拉索,该拉索的另一端与汽车空调风门连接;温度控制机构包括设置于壳体外表面的温度控制旋钮,和设置于壳体内的、由温度控制旋钮控制的第一电阻器;模式控制机构包括设置于壳体外表面的模式控制旋钮,和设置于壳体内的、由模式控制旋钮控制的第二电阻器;除霜开关控制机构包括设置于壳体外表面的除霜开关控制按钮,和设置于壳体内的、由除霜开关控制按钮驱动的开关轴芯;所述温度控制旋钮为环形旋钮,所述风量控制旋钮自温度控制旋钮的环形之内凸出设置,风量控制旋钮的下表面与温度控制旋钮的上表面齐平。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夏建华刘忠刚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海马汽车研发有限公司海马轿车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