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座椅单向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057849 阅读:24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2-07 19:4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汽车座椅单向器,包括主轴、卡动件、止动件及转动齿轮;主轴的第一端为手持转动端,第二端为光滑柱体状,主轴的中部设有转子;卡动件的轴心处设有与主轴的转子形状相匹配的转孔,该卡动件(20)的边沿设有至少一个卡槽;止动件的轴心处设有齿轮孔,止动件的边沿设有至少一个与卡槽相配合卡接的止动插片;转动齿轮的一端设有与止动件的齿轮孔相对应匹配的齿轮,转动齿轮与座椅转动件啮合以传动座椅前后移动。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各个组件之间的相互配合使汽画座椅在移动过程中更加稳定,并且使用寿命较长。(*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汽车座椅移动的传动机构,特别涉及一种汽车座椅单向器
技术介绍
为了调节汽车驾驭或副驾座椅前后的空间,一般汽车座椅都可以实现前后移动调节。因此,一般在汽车座椅上会安装单向器以调节前后空间。然而,传统的单向器则由主轴 带动传动件转动,传动件带动旋转齿轮转动,最终旋转齿轮带动座移前后移动。在工件的制备过程中,传动件即要与主轴实现匹配,又需要与旋转齿轮进行匹配。因此传动件的结构复杂,需要制成异形结构,其制造成本较高。并且在使用较长时间后,传动件容易发生磨损,使用寿命不长。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对汽车座椅调节稳定、且使用寿命较长的车座椅单向器。本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汽车座椅单向器,包括主轴(10)、卡动件(20)、止动件(30)及转动齿轮(40);其中,主轴(10)的第一端(12)为手持转动端,第二端(14)为光滑柱体状,主轴(10)的中部设有转子(16);卡动件(20)的轴心处设有与主轴(10)的转子(16)形状相匹配的转孔(22),该卡动件(20)的边沿设有至少一个卡槽(24);止动件(30)的轴心处设有齿轮孔(32),止动件(30)的边沿设有至少一个与卡槽(24)相配合卡接的止动插片(34);转动齿轮(40)的一端设有与止动件(30)的齿轮孔(32)相对应匹配的齿轮(42),转动齿轮(40)与座椅转动件啮合以传动座椅前后移动。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主轴(10)的第一端(12)的外周壁面为齿轮结构。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主轴(10)的转子(16)的端面为方形结构。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方案,该单向器还包括相互卡合的盒体(50)和盖体(60),盒体(50)与盖体¢0)的轴心部各开有轴心孔;所述主轴(10)位于盒体(50)与盖体(60)围合的腔室内且第一端(12)通过盒体(50)的轴心孔向外延伸,第二端(14)通过盖体(60)的轴心孔向外延伸,所述卡动件(20)、止动件(30)及转动齿轮(40)位于盒体(50)与盖体(60)围合的腔室内。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方案,该单向器还包括设置于盒体(50)内壁与卡动件(20)之间的弹簧(70)及弹簧片(80),以用于缓冲盒体(50)内壁与卡动件(20)之间的接触碰撞。本技术的技术方案相对于现有技术,取得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所述的汽车座椅单向器,卡动件与止动件分体设计,主轴带动卡动件旋转,而卡动件带动止动件旋转,而止动件则带动转动齿轮旋转,最终转动齿轮带动座椅前后移动。因此在整个过程中,各个组件之间的相互配合使汽画座椅在移动过程中更加稳定,并且使用寿命较长。附图说明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I是本技术所述的汽车座椅单向器分解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所述的汽车座椅单向器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技术所述的卡动件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所述的止动件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所述的转动齿轮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所述的盒体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如图I、图2所示,本技术所述的汽车座椅单向器,包括主轴10、卡动件20、止动件30及转动齿轮40。其中,主轴10的第一端12为手持转动端,第二端14为光滑柱体状,主轴10的中部设有转子16 ;第一端12的外周壁面可以是齿轮结构,这样可以增大手持把柄与第一端12的摩擦力,转子16端面可以为方形结构。如图3所示,卡动件20的轴心处设有与主轴10的转子16形状相匹配的转孔22,卡动件20的边沿设有至少一个卡槽24。如图4所示,止动件30的轴心处设有齿轮孔32,止动件30的边沿设有至少一个与卡槽24相配合卡接的止动插片34。如图5所示,转动齿轮40的一端设有齿轮42,齿轮42与止动件30的齿轮孔32相对应匹配,转动齿轮40与座椅转动件啮合以传动座椅前后移动。如图I、图2所示,本技术所述的单向器还包括相互卡合的盒体50和盖体60,盒体50与盖体60的轴心部各开有轴心孔;主轴10位于盒体50与盖体60围合的腔室52内且第一端12通过盒体50的轴心孔向外延伸,第二端14通过盖体60的轴心孔向外延伸,卡动件20、止动件30及转动齿轮40位于盒体(50)与盖体¢0)围合的腔室52内。如图I所示,本技术所述的单向器还包括设置于盒体50内壁与卡动件20之间的弹簧70及弹簧片80,以用于缓冲盒体50内壁与卡动件20之间的接触碰撞。弹簧片80可以带动弹簧70随主轴10的转动而转动。上述说明示出并描述了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如前所述,应当理解本技术并非局限于本文所披露的形式,不应看作是对其他实施例的排除,而可用于各种其他组合、修改和环境,并能够在本文所述技术构想范围内,通过上述教导或相关领域的技术或知识进行改动。而本领域人员所进行的改动和变化不脱离本技术的精神和范围,则都应在本技术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权利要求1.一种汽车座椅单向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主轴(10)、卡动件(20)、止动件(30)及转动齿轮(40);其中, 主轴(10)的第一端(12)为手持转动端,第二端(14)为光滑柱体状,主轴(10)的中部设有转子(16); 卡动件(20)的轴心处设有与主轴(10)的转子(16)形状相匹配的转孔(22),该卡动件(20)的边沿设有至少一个卡槽(24); 止动件(30)的轴心处设有齿轮孔(32),止动件(30)的边沿设有至少一个与卡槽(24)相配合卡接的止动插片(34); 转动齿轮(40)的一端设有与止动件(30)的齿轮孔(32)相对应匹配的齿轮(42),转动齿轮(40)与座椅转动件啮合以传动座椅前后移动。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汽车座椅单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轴(10)的第一端(12)的外周壁面为齿轮结构。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汽车座椅单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轴(10)的转子(16)的端面为方形结构。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汽车座椅单向器,其特征在于,该单向器还包括相互卡合的盒体(50)和盖体(60),盒体(50)与盖体(60)的轴心部各开有轴心孔;所述主轴(10)位于盒体(50)与盖体(60)围合的腔室内且第一端(12)通过盒体(50)的轴心孔向外延伸,第二端(14)通过盖体¢0)的轴心孔向外延伸,所述卡动件(20)、止动件(30)及转动齿轮(40)位于盒体(50)与盖体(60)围合的腔室内。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汽车座椅单向器,其特征在于,该单向器还包括设置于盒体(50)内壁与卡动件(20)之间的弹簧(70)及弹簧片(80),以用于缓冲盒体(50)内壁与卡动件(20)之间的接触碰撞。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汽车座椅单向器,包括主轴、卡动件、止动件及转动齿轮;主轴的第一端为手持转动端,第二端为光滑柱体状,主轴的中部设有转子;卡动件的轴心处设有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汽车座椅单向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主轴(10)、卡动件(20)、止动件(30)及转动齿轮(40);其中,主轴(10)的第一端(12)为手持转动端,第二端(14)为光滑柱体状,主轴(10)的中部设有转子(16);卡动件(20)的轴心处设有与主轴(10)的转子(16)形状相匹配的转孔(22),该卡动件(20)的边沿设有至少一个卡槽(24);止动件(30)的轴心处设有齿轮孔(32),止动件(30)的边沿设有至少一个与卡槽(24)相配合卡接的止动插片(34);转动齿轮(40)的一端设有与止动件(30)的齿轮孔(32)相对应匹配的齿轮(42),转动齿轮(40)与座椅转动件啮合以传动座椅前后移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永涛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金宏达电子工业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