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塑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056800 阅读:13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2-07 18:4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注塑模具,包括相互配合的母模与公模及一顶出机构。母模包括一上固定板及一固定于上固定板下方的母模仁。公模包括一下固定板、一固定于下固定板上方的公模板及一固设于公模板内部的公模仁,一对垫块固定连接下固定板与公模板并形成一收容空间。顶出机构包括若干顶针、一上顶出板、一下顶出板及一弹顶杆,上顶出板和下顶出板固定连接并可上下活动的容置于收容空间内,弹顶杆包括一弹顶块、一弹性元件及一拉杆。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注塑模具凭借顶出机构中的弹顶杆,使注塑模具在开模顶出注塑产品时,可分为两个阶段顶出注塑产品,以确保注塑产品顺利脱模。(*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模具,特别是涉及一种注塑模具
技术介绍
日常生产、生活中所使用到的各种工具和产品,无不与模具有着密切的关系,且绝大多数的生活消费品都是塑胶产品,该产品是通过注塑模具成型出来的。已知的注塑模具在加工塑胶产品时,通常是将熔化后的塑胶浇铸于模具中,待成型冷却后脱模便会得到所需要的产品。上述注塑模具在成型一些成型胶位比较深的产品时,产品脱模的时候会出现黏在模具上而造成产品断裂无法顺利脱模的情况。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使产品顺利脱模的注塑模具。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所提供的一种注塑模具,包括相互配合的母模与公模及一顶出机构。母模包括一上固定板及一固定于上固定板下方的母模仁。公模包括一下固定板、一固定于下固定板上方的公模板及一固设于公模板内部的公模仁,一对垫块位于下固定板与公模板之间,并固定连接下固定板与公模板,两垫块之间形成一收容空间,公模板上表面中部向下开设有一容置孔,公模板下表面向上开设有一与容置孔相连通的连接孔,公模仁开设有一与公模板的容置孔对应连通且贯穿公模仁的通孔。顶出机构包括若干顶针、一上顶出板、一下顶出板及一弹顶杆,上顶出板和下顶出板固定连接并可上下活动的容置于收容空间内;弹顶杆包括一弹顶块、一弹性元件及一拉杆,上顶出板开设有一过孔,下顶出板开设有一与过孔对应相连的穿孔,弹顶块可上下滑动地容置于公模仁的通孔内,弹性元件容置于容置孔内,上端抵顶于弹顶块下方,下端抵顶于容置孔底壁,拉杆依次通过穿孔、过孔、连接孔及容置孔后,与弹顶块固定连接,下端可上下滑动的限位于下顶出板的穿孔内。综上所述,本技术注塑模具凭借顶出机构中的弹顶杆,使注塑模具在开模顶出注塑产品时,可分为两个阶段顶出注塑产品,以确保注塑产品顺利脱模。附图说明图I为本技术注塑模具合模时的局部剖面图。图2为图I所示注塑模具开模第一阶段的局部剖面图。图3为图2所示注塑模具开模第二阶段的局部剖面图。图4为图3所示注塑模具注塑产品脱模时的局部剖面图。图中各附图标记说明如下注塑模具 100母模10上固定板11母模仁12公模20下固定板 21公模板22容置孔221连接孔222公模仁23通孔231垫块24收容空间25顶出机构30顶针31上顶出板 32过孔321下顶出板 33穿孔331弹顶杆34弹顶块341弹性元件 342拉杆343开槽344挡持部345注塑产品200具体实施方式为详细说明本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构造特征、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详予说明。请参阅图I至图4,本技术注塑模具100包括相互配合的母模10与公模20及一顶出机构30。母模10包括一上固定板11及一固定于上固定板11下方的母模仁12。公模20包括一下固定板21、一固定于下固定板21上方的公模板22及一固设于公模板22内部的公模仁23。一对垫块24位于下固定板21与公模板22之间,并固定连接下固定板21与公模板22,两垫块24之间形成一收容空间25。公模板22上表面中部向下开设有一容置孔221,公模板22下表面向上开设有一与容置孔221相连通的连接孔222,连接孔222的孔径小于容置孔221的孔径。公模仁23开设有一与公模板22的容置孔221对应连通且贯穿公模仁23的通孔231,通孔231的孔径由上往下逐渐变小,因此通孔231孔道呈上宽下窄状。顶出机构30包括若干顶针31、一上顶出板32、一下顶出板33及一弹顶杆34。上顶出板32和下顶出板33固定连接并可上下活动的容置于收容空间25内。顶针31下端固定于上顶出板32及下顶出板33上,上端可上下滑动的穿过公模板22及公模仁23。上顶出板32开设有一过孔321,下顶出板33开设有一与过孔321对应相连通的穿孔331,且穿孔331的孔径大于过孔321的孔径。弹顶杆34包括一弹顶块341、一弹性元件342及一拉杆343。弹顶块341可上下活动地容置于公模仁23的通孔231内,且弹顶块341对应于通孔231呈上宽下窄状进而避免注塑进料时会渗入通孔231内,弹顶块341顶部一侧由上表面向下开设有一开槽344,合模时弹顶块341的开槽344与母模仁12及公模仁23围成一型腔(图中未标示)。弹性元件342容置于公模板22的容置孔221内,上端抵顶于弹顶块341下方,下端抵顶于容置孔221底壁。在本实施例中,弹性元件342为弹簧。拉杆343末端具有一挡持部345,拉杆343上端依次通过下顶出板33的穿孔331、上顶出板32的过孔321、公模板22的连接孔222及容置孔221后,与弹顶块341固定连接,下端可上下滑动的限位于下顶出板33的穿孔331内。请参阅图1,本技术注塑模具100在合模状态时,母模10与公模20闭合,上顶出板32与下顶出板33收容于收容空间25内底部,弹顶杆34的弹顶块341完全容置于通孔231内,且凭借弹顶杆34的拉杆343的挡持部345挡持于上顶出板32下表面,因而上顶出板32给予拉杆343 —下拉力,弹顶块341凭借该下拉力而下压使弹性元件342在容置孔221内呈收缩状态,同时顶针32顶部收容于公模仁23内。请参阅图2,本技术注塑模具100开模第一阶段,母模10相对于公模20向上运动,然后上顶出板32与下顶出板33在收容空间25内向上移动,此时上顶出板32给予拉杆343的下拉力逐渐变小,因此弹性元件342由收缩状态逐渐恢复到自然状态的过程中产生一向上的推力,弹顶块341凭借该推力向上运动,并带动拉杆343向上运动,挡持部345卡抵于上顶出板32下方,直至弹性元件342恢复到自然状态,同时,顶针31凭借下顶出板33的推力亦同步向上运动,从而使注塑产品200随着弹顶块341及顶针31脱离公模仁23。 请参阅图3和图4,本技术注塑模具100开模第二阶段,弹性元件342恢复到自然状态后,不再向弹顶块341提供向上的推力,弹顶块341停止向上运动,拉杆343的挡持部345随着上顶出板32和下顶出板33的向上运动而穿出穿孔331。此时上顶出板32与下顶出板33在收容空间25内继续向上移动,顶针31凭借下顶出板33给予的推力继续往上推动,从而使注塑产品200与弹顶块341脱离,至此,注塑产品200完成脱模。综上所述,本技术注塑模具100凭借顶出机构30中的弹顶杆34,使注塑模具100在开模顶出注塑产品200时,可分为两个阶段顶出注塑产品200,以确保注塑产品200顺利脱模。权利要求1.一种注塑模具,包括相互配合的母模与公模及一顶出机构;母模包括一上固定板及一固定于上固定板下方的母模仁;公模包括一下固定板、一固定于下固定板上方的公模板及一固设于公模板内部的公模仁,一对垫块位于下固定板与公模板之间,并固定连接下固定板与公模板,两垫块之间形成一收容空间,公模板上表面中部向下开设有一容置孔,公模板下表面向上开设有一与容置孔相连通的连接孔,公模仁开设有一与公模板的容置孔对应连通且贯穿公模仁的通孔;顶出机构包括若干顶针、一上顶出板及一下顶出板,上顶出板和下顶出板固定连接并可上下活动的容置于收容空间内,上顶出板开设有一过孔,下顶出板开设有一与过孔对应相连的穿孔,其特征在于顶出结构还包括一弹顶杆,弹顶杆包括一弹顶块、一弹性元件及一拉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注塑模具,包括相互配合的母模与公模及一顶出机构;母模包括一上固定板及一固定于上固定板下方的母模仁;公模包括一下固定板、一固定于下固定板上方的公模板及一固设于公模板内部的公模仁,一对垫块位于下固定板与公模板之间,并固定连接下固定板与公模板,两垫块之间形成一收容空间,公模板上表面中部向下开设有一容置孔,公模板下表面向上开设有一与容置孔相连通的连接孔,公模仁开设有一与公模板的容置孔对应连通且贯穿公模仁的通孔;顶出机构包括若干顶针、一上顶出板及一下顶出板,上顶出板和下顶出板固定连接并可上下活动的容置于收容空间内,上顶出板开设有一过孔,下顶出板开设有一与过孔对应相连的穿孔,其特征在于:顶出结构还包括一弹顶杆,弹顶杆包括一弹顶块、一弹性元件及一拉杆,弹顶块可上下滑动地容置于公模仁的通孔内,弹性元件容置于容置孔内,上端抵顶于弹顶块下方,下端抵顶于容置孔底壁,拉杆依次通过穿孔、过孔、连接孔及容置孔后,与弹顶块固定连接,下端可上下滑动地限位于下顶出板的穿孔内。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贤云龚文鹏黎健明吴小平蒋坤学
申请(专利权)人:富港电子东莞有限公司正崴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