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功率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047422 阅读:15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2-06 20:3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半导体功率装置,包括一基材,其上设有一第一半导体层、一第二半导体层、一第三半导体层。至少一凹入式外延结构,嵌入于第三半导体层中、一第一垂直掺杂区,包围凹入式外延结构、一源极导体,设于凹入式外延结构上、以及一沟渠绝缘结构,位于一接面终端区域内,其中沟渠绝缘结构包括一沟渠、一第一绝缘层,设于沟渠的内壁上、以及一导电层,填入沟渠中,其中源极导体电连接导电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半导体功率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具有超级接面(SuperJunction)的半导体功率装置。
技术介绍
半导体功率装置常应用于电源管理的部分,例如切换式电源供应器、计算机中心或周边电源管理1C、背光板电源供应器或马达控制等等用途,其种类包含有绝缘栅双极性晶体管(insulated gate bipolar transistor, IGBT)、金氧半场效晶体管(metal-oxi de-semi conductor field-effect transistor, M0SFET)与双载子接面晶体管(bipolar junction transistor,BJT)等装置。其中,由于MOSFET可节省电能而且可以提供较快的装置切换速度,因此被广泛地应用各领域中。 在现有的超级接面功率晶体管装置中,高压装置会被制作于一晶胞区内,在晶胞区的周围则环绕着一接面终端区(junction termination region)。通常在接面终端区内会形成多个同心环形沟渠,层层环绕着晶胞区,当作功率晶体管的耐压结构,用以承受来自漏极的高压。然而,在功率晶体管的操作过程中,现有技术的耐压结构无法持续承受来自漏极的高压,因此会造成装置电性的崩溃,使得功率晶体管的效能减损。因此,有必要提出一种能够承受高压的耐压结构,用以增进功率装置的可靠度用以及耐压能力。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半导体功率装置,能够提升半导体功率装置的耐压能力。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半导体功率装置,包含有一具有第一导电型的基材,一具有第二导电型的第一半导体层,位于基材上,一具有第二导电型的第二半导体层,位于第一半导体层上,一具有第二导电型的第三半导体层,位于第二半导体层上。至少一凹入式外延结构(recessed epitaxial structure),其具有第一导电型,嵌入于第三半导体层中,其中凹入式外延结构位于一晶胞区域(cell region)内,而且其结构可以是一柱状结构或条状结构,但不限于此。一第一垂直掺杂区,其具有第一导电型,位于第三半导体层中,而且第一垂直掺杂区包围凹入式外延结构。一源极导体,设于凹入式外延结构上,以及一沟渠绝缘结构,位于一包围晶胞区域的接面终端区域(junction termination region)内,其中沟渠绝缘结构包括一沟渠、一第一绝缘层,设于沟渠的内壁上,以及一导电层,填入沟渠中,其中源极导体电连接导电层。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功率半导体装置,包含有一具有第一导电型的基材,一介电层,位于基材上,一具有第二导电型的半导体层,位于介电层上,一具有第二导电型的飘移层,位于半导体层上。至少一凹入式外延结构,其具有第一导电型,嵌入于飘移层中,其中凹入式外延结构位于一晶胞区域内。一垂直掺杂区,其具有第一导电型,位于飘移层中,而且垂直掺杂区包围凹入式外延结构。一源极导体,设于凹入式外延结构上。以及一沟渠绝缘结构,位于一包围晶胞区域的接面终端区域内,其中沟渠绝缘结构包括一沟渠、一绝缘层,设于沟渠的内壁上,用以及一导电层,填入沟渠中,其中源极导体电连接导电层。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绝缘层,其位于接面终端区域内的沟渠绝缘结构中,绝缘层可以有效提升半导体功率装置的耐压能力,避免功率装置电性的崩溃,进一步地增加功率装置的可靠性。附图说明图I到图17是半导体功率装置制作方法示意图。图18是半导体功率装置剖面示意图。 图19是半导体功率装置剖面示意图。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100 半导体功率晶体管120 基材140 超级接面功率晶体管区140a晶胞区域140b接面终端区160 周边晶体管区170 介电层180 第一半导体层200 第二半导体层220 第三半导体层240 硬掩模层240a上层硬掩模层240b下层硬掩模层250 外延层260 沟渠270 掺质来源层280 凹入式外延结构290 第一垂直掺杂区300 衬垫层300a上层衬垫层300b下层衬垫层300c衬垫层图案310 光致抗蚀剂图案320 场氧化层320a场氧化层图案340 氧化层350 离子井350a第一离子井350c350b离子井离子井350d360a栅极氧化层360b栅极氧化层370a多晶硅栅极图案370b多晶硅栅极图案380 掺质注入区400 隔离层410 第一重掺杂区420 重掺杂区440 层间介电层460 深沟渠470 漏极接触洞500 掺质来源层510 衬垫层520 绝缘层520a第一绝缘层530 第二垂直掺杂区540a掺杂区540b掺杂区550 导电层550a导电层图案550b导电层图案560 第二重掺杂区570源极接触洞580源极导体590漏极导体600沟渠绝缘结构620半导体层630飘移层640垂直掺杂区650绝缘层670接触洞AAl有源区域AA2有源区域具体实施例方式参考图I到图18,其中附图中相同的装置或部位沿用相同的符号来表示。需注意 的是,附图是以说明是目的,并未依照原尺寸作图。首先,如图I所示,提供一第一导电型基材120,第一导电型基材120是P型掺杂娃基底。第一导电型基底120上定义有一超级接面功率晶体管区(super junction powerMOS region) 140和一周边晶体管区(peripheral MOSregion) 160,其中超级接面功率晶体管区140又可定义出两区域,分别是晶胞区(cell region) 140a与一包围所述的晶胞区域140a的接面终端区(junction termination region) 140b,其中晶胞区域140a是用来设置具有开关功能的晶体管装置,而接面终端区140b是包括用于延缓晶胞区域140a的高强度电场向外扩散的耐压结构。接着,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利用外延工艺于第一导电型基材120上依序形成一具有第二导电型的第一半导体层180、一具有第二导电型的第二半导体层200、一具有第二导电型的第三半导体层220。第一半导体层180、第二半导体层200和第三半导体层220可以皆是N型外延层,其中第二半导体层200的掺质浓度高于第一半导体层180和第三半导体层220的掺质掺质浓度,而且第三半导体层220可当作功率装置的飘移层(driftlayer)。上述的外延工艺可以利用一化学气相沉积工艺或其它合适方法形成。仍然参考图I,接着,在第三半导体层220上形成一硬掩模层240,硬掩模层240可分成上、下两部分,上层硬掩模层240a的组成可用以是氮化硅(Si3N4),而下层硬掩模层240b的组成可用以是二氧化硅(Si02)。接着,于晶胞区域140a进行一光刻蚀刻工艺,于硬掩模层240和第三半导体层220中形成至少一沟渠260。如图2所不,接着沉积一具第一导电性的掺质来源层270,例如,硼掺杂娃玻璃(Borosilicate glass, BSG),并使掺质来源层填满沟渠260,然后再进行回蚀刻,去除硬掩模层240表面上的掺质来源层270。接着,进行一热驱入(drive-in)程序,将掺质来源层270的掺质扩散进入第三半导体层220,形成一第一垂直掺杂区290而且其包围沟渠260,其特征在于第一垂直掺杂区290与第三半导体层220构成至少一垂直接面。接着,如图3,将掺质来源层270完全去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半导体功率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有:一基材,其具有一第一导电型;一第一半导体层,其具有一第二导电型,位于所述的基材上;一第二半导体层,其具有所述的第二导电型,位于所述的第一半导体层上;一第三半导体层,其具有所述的第二导电型,位于所述的第二半导体层上;至少一凹入式外延结构,其具有所述的第一导电型,嵌入于所述的第三半导体层中,所述的凹入式外延结构位于一晶胞区域内;一第一垂直掺杂区,其具有所述的第一导电型,位于所述的第三半导体层中,而且所述第一垂直掺杂区包围所述凹入式外延结构;一源极导体,设于所述的凹入式外延结构上;以及一沟渠绝缘结构,位于一包围所述晶胞区域的接面终端区域内,其中所述的沟渠绝缘结构包括一沟渠、一第一绝缘层,设于所述沟渠的内壁上,以及一导电层,填入所述的沟渠中,其中所述的源极导体电连接所述的导电层。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永发徐守一吴孟韦陈面国石逸群
申请(专利权)人:茂达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