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凝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046139 阅读:18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2-06 02:2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冷凝器。在冷凝器(1)的一端部侧,使连接设在冷凝部(1A)上的第一热交换通路(P1)的第一热交换管(2A)的第一集液箱(3)和连接设在过冷却部(1B)上的第二热交换通路(P2)的第二热交换管(2B)的第二集液箱(4)以前者位于左右方向外侧的方式设置。在第一集液箱(3)上设置一个连通区段(17),该连通区段(17)经由连通部(16)与第二集液箱(4)相通且连接有构成第一热交换通路(P1)的全部热交换管(2A)。将连通部(17)设在与连接于连通区段(17)上的全部热交换管(2A)中的上端的热交换管(2A)相比位于下方的高度位置上。使第一集液箱(3)的上端位于第二集液箱(4)的下端的上方。第一集液箱(3)具有分离气液并积存液体的功能。冷凝器(1)优选适用于搭载在汽车上的汽车空调中。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例如在搭载于汽车上的汽车空调中优选使用的冷凝器。另外,在本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书中,上下、左右是指图I以及图2的上下、左右。
技术介绍
例如作为汽车空调的冷凝器, 已知一种冷凝器,其冷凝部以及过冷却部以前者位于上侧的方式设置,具有使长度方向朝向左右方向且在上下方向隔开间隔地配置成并列状的多个热交换管;配置在相邻的热交换管彼此之间的散热片;使长度方向朝向上下方向地配置且连接有热交换管的左右两端部的集液箱,所有的热交换管的长度相等,由在上下连续排列的多个热交换管构成的热交换通路在冷凝部以及过冷却部中一个个地设置,设在冷凝部中的热交换通路是使制冷剂冷凝的制冷剂冷凝通路,设在过冷却部中的热交换通路是对制冷剂进行过冷却的制冷剂过冷却通路,在左右两端部侧分别设有连接有全部的热交换管的一个集液箱,两集液箱内分别被设在制冷剂冷凝通路与制冷剂过冷却通路之间的高度位置上的分隔板而划分成上侧集液部和下侧集液部,制冷剂冷凝通路的全部热交换管的左右两端部连接在两集液箱的上侧集液部,制冷剂过冷却通路的全部热交换管的左右两端部连接在两集液箱的下侧集液部上,在一方的集液箱的上侧集液部上设有制冷剂入口,且在其下侧集液部上设有制冷剂出口,在另一方的集液箱上接合有使气液分离且积存液体的受液器,所述另一方的集液箱的上下两集液部内与受液器内相互连通,制冷剂从所述另一方的集液箱的上侧集液部流入受液器内,在受液器内气液被分离后,液相主体混相制冷剂流入到所述另一方的集液箱的下侧集液箱中(参照日本特开2001-33121号公报)。但是,在上述公报记载的冷凝器中,全部的热交换管的长度相等,两集液箱内分别被设在制冷剂冷凝通路与制冷剂过冷却通路之间的高度位置上的分隔板划分成上侧集液部和下侧集液部,制冷剂冷凝通路的热交换管的左右两端部连接在两集液箱的上侧集液部,制冷剂过冷却通路的热交换管的左右两端部连接在两集液箱的下侧集液部,所以,在冷凝部以及过冷却部的左右方向的长度相等、且使包含受液器的冷凝器的上下方向以及左右方向的尺寸恒定的情况下,冷凝部以及过冷却部的热交换部的面积不足,不能谋求制冷剂冷凝效率以及制冷剂过冷却效率的进一步提高。因此,作为能够谋求制冷剂冷凝效率以及制冷剂过冷却效率的进一步提高的汽车空调用冷凝器,本专利技术的申请人先行提出了一种冷凝器,其冷凝部以及过冷却部以前者位于上侧的方式设置,具有使长度方向朝向左右方向且在上下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成并列状的多个热交换管;使长度方向朝向上下方向地配置且连接有热交换管的左右两端部的集液箱,由上下连续地排列的多个热交换管构成的热交换通路上下排列地设置有三个,冷凝部中具有由成为制冷剂冷凝通路的两个热交换通路构成的组,且在过冷却部中具有位于所述组的下方且由成为制冷剂过冷却通路的一个热交换通路构成的组,在左右某一端部侧设有连接有构成除去制冷剂流动方向最下游侧的制冷剂冷凝通路的制冷剂冷凝通路的热交换管的第一集液箱、和连接有构成制冷剂流动方向最下游侧的制冷剂冷凝通路的热交换管以及构成制冷剂过冷却通路的热交换管的第二集液箱,同样地,在另一端部侧设有连接有全部热交换管的第三集液箱,第二集液箱与第一集液箱相比配置在左右方向外侧,并且,第二集液箱的上端位于第一集液箱的下端的上方,第二集液箱具有使气液分离并积存液体的功能(参照国际公开第2010/047320号小册子)。根据上述小册子记载的冷凝器,在连接在第二集液箱上的热交换管中的第二集液箱侧的部分上,设有与连接在第一集液箱上的热交换管中的第一集液箱侧的端部相比向左右方向外侧突出的突出部,并且,在相邻的突出部间配置有散热片,通过连接在第二集液箱上的热交换管的突出部以及相邻的突出部间的散热片形成热交换部,所以,与上述公报记载的热交换器相比,热交换部的面积增大,制冷剂冷凝效率以及制冷剂过冷却效率提高。但是,在冷凝器中,一般要求使封入制冷剂时出现的过冷度为恒定的稳定区域的宽度变宽,从而能够得到相对于负荷变动以及制冷剂泄漏更稳定的过冷特性,在与上述公报记载的热交换器相比提高了制冷剂冷凝效率以及制冷剂过冷却效率的上述小册子记载的冷凝器中,谋求使上述的过冷度为恒定的稳定区域的宽度变宽。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鉴于上述情况,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最大限度确保性能、同时使稳定区域的宽度变宽的冷凝器。本专利技术,为了实现上述目的而由以下的方式构成。I) 一种冷凝器,其冷凝部以及过冷却部以前者位于上侧的方式设置,具有使长度方向朝向左右方向且在上下方向隔开间隔地配置成并列状的多个热交换管;使长度方向朝向上下方向地配置且连接有热交换管的左右两端部的集液箱,在冷凝部以及过冷却部上分别设有由上下连续并排的多个热交换管构成的至少一个热交换通路,在冷凝部的热交换管中流动的全部制冷剂流入过冷却部的热交换管,在左右某一端部侧设有连接有冷凝部的全部热交换管的第一集液箱和连接有过冷却部的全部热交换管的第二集液箱,在第一集液箱上设有一个连通区段,该连通区段经由连通部与第二集液箱相通且连接有构成一个热交换通路的全部热交换管,连通部被设在与连接在连通区段上的全部热交换管中的上端的热交换管相比的下方的高度位置上,第二集液箱与第一集液箱相比被配置在左右方向外侧,第二集液箱的上端与第一集液箱的下端相比位于上方,并且第二集液箱具有分离气液并积存液体的功能,通过冷凝部的热交换管的全部制冷剂流入第一集液箱的连通区段内,并通过连通部流入第二集液箱。2)在I)所述的冷凝器中,在冷凝部上设有一个热交换通路,在第一集液箱上设有连接有冷凝部的热交换通路的全部热交换管的一个连通区段,第一集液箱的所述连通区段的高度的中间位置的下侧的部分与第二集液箱通过连通部而连通。3)在I)所述的冷凝器中,在冷凝部上设有两个以上的热交换通路,制冷剂从上下某一端的热交换通路向其另一端的热交换通路流动,在第一集液箱内设有连接有冷凝部的最下游侧热交换通路的全部热交换管的一个连通区段,第一集液箱的所述连通区段的高度的中间位置的下侧的部分和第二集液箱通过连通部连通。根据上述I) 3)的冷凝器,在左右某一端部侧设有连接有冷凝部的全部热交换管的第一集液箱、和连接有过冷却部的全部热交换管的第二集液箱,在第一集液箱上设有一个连通区段,该连通区段经由连通部与第二集液箱相通且连接有构成一个热交换通路的全部热交换管,连通部被设在与连接在连通区段上的全部热交换管中的上端的热交换管相比的下方的高度位置上,第二集液箱与第一集液箱相比配置在左右方向外侧,第二集液箱的上端与第一集液箱的下端相比位于上方,且第二集液箱具有分离气液并积存液体的功能,通过冷凝部的热交换管的全部制冷剂流入第一集液箱的连通区段内,并且通过连通部流入第二集液箱,所以,在封入制冷剂时,在第一集液箱的连通区段内的制冷剂到达连通部的时刻,制冷剂通过连通部流入第二集液箱内,进而流入制冷剂过冷却通路的热交换管内。因此,与连通区段内的制冷剂在到达连接在连通区段上的全部热交换管中的上端的热交换管后流入第二集液箱内的情况相比,能够在较早的阶段通过液相制冷剂充满制冷剂过冷却通路的热交换管内。因此,过冷度为恒定的稳定区域的宽度,即过冷度为恒定的制冷剂封入量的宽度变宽,其结果为,相对于负荷变动以及制冷剂泄漏能够得到更稳定的过冷特性,能够长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冷凝器,其冷凝部以及过冷却部以前者位于上侧的方式设置,具有:使长度方向朝向左右方向且在上下方向隔开间隔地配置成并列状的多个热交换管;使长度方向朝向上下方向地配置且连接有热交换管的左右两端部的集液箱,在冷凝部以及过冷却部上分别设有由上下连续并排的多个热交换管构成的至少一个热交换通路,在冷凝部的热交换管中流动的全部制冷剂流入过冷却部的热交换管,其特征在于:在左右某一端部侧设有连接有冷凝部的全部热交换管的第一集液箱和连接有过冷却部的全部热交换管的第二集液箱,在第一集液箱上设有一个连通区段,该连通区段经由连通部与第二集液箱相通且连接有构成一个热交换通路的全部热交换管,连通部被设在与连接在连通区段上的全部热交换管中的上端的热交换管相比的下方的高度位置上,第二集液箱与第一集液箱相比被配置在左右方向外侧,第二集液箱的上端与第一集液箱的下端相比位于上方,并且第二集液箱具有分离气液并积存液体的功能,通过冷凝部的热交换管的全部制冷剂流入第一集液箱的连通区段内,并通过连通部流入第二集液箱。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有野康太鸨崎和美花房达也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京滨冷暖科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