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瓶栽食用菌的栽培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8041898 阅读:239 留言:1更新日期:2012-12-05 18:44
一种瓶栽食用菌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搔菌工序之后催蕾工序之前或者在分离工序后生育工序之前,增加一在整框栽培瓶的上方加盖一对应栽培瓶分别设置有相应的采收碗的快速采收装置的工序;在所述采收工序中所述快速采收装置向上运动与整框栽培瓶分离,完成对整框食用菌的一次性采收。本发明专利技术一种瓶栽食用菌的栽培方法通过在栽培过程中加盖一快速采收装置,使得在后续的采收过程中可以一次性完成对整框食用菌的采收,大大的提高了采收的速度和效率,完全能够适应大批量工厂化瓶栽食用菌栽培的采收需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瓶栽食用菌エ厂化栽培技术,更确切地说,涉及。背景技木食用菌エ厂化瓶栽业务主要是指用塑料瓶子在空调设施内常年栽培,通过栽培的机械化和标准化,来实现食用菌在エ厂内常年稳定的生产。由于エ厂内菇房环境不受季节影响,实现了食用菌的周年供应,满足了消费者对新鮮食用菌产品的需求。鉴于食用菌瓶栽技术的优势,目前诸如真姬菇、灰树花、白灵菇、金针菇、杏鲍菇、滑子菇、茶树菇、猴头菇等的瓶栽生产已经在产业上得到广泛的应用。 请參阅图I所示,现有的瓶栽食用菌的栽培方法一般包括装料、杀菌、冷却、培养、搔菌、催蕾、生育及采收等エ序,按照上述栽培方法栽培食用菌,在采收吋,大多采用最原始的手工采收方法,即将成熟的子实体放在操作台上,直接用手采摘或者用剪刀等简易器具将它剪切下来。这种采收方法存在如下问题(I)采收的速度较慢、采收效率低;(2)采收的食用菌子实体不完整,经常造成子实体的损伤损坏,并带来产品的二次污染,直接影响产品的质量。为了解决上述食用菌采收存在的问题,2005年10月25日申请的专利号为CN200510030701. 0,名称为“ー种食用菌采收方法”的专利技术专利,公开了ー种新的食用菌采收方法。该食用菌采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a.当食用菌完成催蕾生育过程后,将栽培房内食用菌栽培菌种瓶移至采收室内山.将食用菌栽培瓶放在采收操作台上,开启电源,将空气采收枪的端ロ插入食用菌栽培菌种瓶的菌子实体丛内,并一手轻握菌子实体按动气枪开关,随着压缩空气瞬间冲入瓶内,菌瓶顶端的菌子实体和瓶内的培养基料随即分离;d.将已分离的菌子实体取出,放入包装筐内,完成单瓶食用菌的采收操作。该种食用菌采收方法解决了传统采收方法产生的菇体不完整,以及由此可能带来的产品二次污染的问题,相对于传统采收方法,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采收的效率。然而,该种采收方法由于一次只能采收ー瓶,采收过程操作复杂,仍然存在采收速度较慢,采收效率较低的问题,不适应大批量エ厂化瓶栽食用菌栽培的采收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新的瓶栽食用菌的栽培方法,它可克服现有技术采收速度慢、采收效率低的ー些问题。本专利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包括搔菌エ序、催蕾エ序及采收エ序,其特征在于在搔菌エ序之后催蕾エ序之前増加一在整框栽培瓶的上方加盖ー对应栽培瓶分别设置有相应的采收碗的快速采收装置的エ序;在所述采收エ序中所述快速采收装置向上运动与整框栽培瓶分离,完成对整框食用菌的一次性采收。所述采收碗系在所述快速采收装置的主体部形成采收碗状通孔的方式直接形成。所述采收碗状通孔包括用于容置食用菌子实体的上容置空间及与该上容置空间相连通设置的下孔。所述上容置空间呈半球状或者呈倒圆台状,下孔呈圆柱状。所述下孔内壁在邻近上容置空间与下孔的连接位置处向内延伸形成瓶ロ支撑体。所述快速采收装置设置有使整个采收装置具有良好透气性的复数个透气孔。所述快速采收装置系隔层板结构。一种瓶栽食用菌的栽培方 法,包括催蕾エ序、分离エ序、生育エ序及采收エ序,在催蕾エ序后,通过分离エ序将栽培框中的栽培瓶分离成两框,其特征在干在所述分离エ序后生育エ序之前,増加一在分离后的整框栽培瓶的上方加盖ー对应栽培瓶分别设置有相应的采收碗的快速采收装置的エ序;在所述采收エ序中所述快速采收装置向上运动与整框栽培瓶分离,完成对整框食用菌的一次性采收。所述采收碗系在所述快速采收装置的主体部形成采收碗状通孔的方式直接形成。所述采收碗状通孔包括用于容置食用菌子实体的上容置空间及与该上容置空间相连通设置的下孔。所述上容置空间呈半球状或者呈倒圆台状,下孔呈圆柱状。所述下孔内壁在邻近上容置空间与下孔的连接位置处向内延伸形成瓶ロ支撑体。所述快速采收装置设置有使整个采收装置具有良好透气性的复数个透气孔。所述快速采收装置系隔层板结构。所述栽培瓶以5X5或6X6模式排列。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ー种瓶栽食用菌的栽培方法通过在栽培过程中加盖ー快速采收装置,使得在后续的采收过程中可以一次性完成对整框食用菌的采收,大大的提高了采收的速度和效率,完全能够适应大批量エ厂化瓶栽食用菌栽培的采收需求。附图说明图I为现有瓶栽食用菌的栽培流程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瓶栽食用菌的ー种栽培流程示意图。图3为将本专利技术使用的快速采收装置加盖在栽培瓶上方后的俯视图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使用的ー种快速采收装置沿A-A的剖视示意图。图5为图3沿A-A的剖视示意图。图6为图5中的食用菌完成生育后采收前沿A-A的剖视示意图。图7为图6中食用菌采收过程的示意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使用的另ー种快速采收装置沿A-A的剖视示意图。图9为本专利技术瓶栽食用菌的另ー种栽培流程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掲示及快速采收方法,本专利技术的关键在于通过对栽培方法的改进,来大幅度提升瓶栽食用菌的采收效率。具体来讲就是通过在栽培过程中在整框栽培瓶的上方加盖ー快速采收装置,使得在后续的采收过程中可以一次性完成对整框食用菌的采收。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ー步详细说明。实施例I请參阅图2所示,本专利技术ー种瓶栽食用菌的栽培方法包括如下エ序(1)装瓶,在栽培瓶中装入培养料;(2)杀菌,移入杀菌锅中进行闻压杀菌;(3)冷却,移出至冷却室中进行快速冷却;(4)接种,冷却后的栽培瓶通过自动接种机进行接种;(5)培养,将接种后的栽培瓶移入培养室进行培养,对温度、湿度以及ニ氧化碳的浓度及培养时间等參数进行控制;(6)搔菌,培养成熟后,进行搔菌处理;(7)加盖快速采收装置,在整框栽培瓶的上方加盖ー对应栽培瓶分别设置有相应的采收碗的快速采收装置;(8)催蕾,将搔菌后的栽培瓶移入催蕾室中继续发育,对温度、湿度、ニ氧化碳的浓度、光照強度及时间參数进行控制,完成催蕾;(9)生育,将完成催蕾的栽培瓶移入生育室中继续发育,对温度、湿度、ニ氧化碳的浓 度、光照強度及时间參数进行控制,完成生育;(10)采收,将快速采收装置向上运动与整框栽培瓶分离,完成对整框食用菌的一次性米收。下面结合图3至图7对本实施例进行进ー步说明。本专利技术所掲示的栽培方法中使用的快速采收装置I加盖在栽培框2中的栽培瓶3的上方;其中,所述快速采收装置I大致呈板状,包括主体部I及在主体部10对应栽培瓶3设置的采收碗11,所述采收碗11系在所述快速采收装置I的主体部10形成采收碗状通孔的方式直接形成,所述采收碗状通孔包括用于容置食用菌子实体的上容置空间110及与该上容置空间110相连通设置的下孔111,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上容置空间110呈半球状,下孔111呈圆柱状,当然,上容置空间110也可呈别的形状,如图8所示的倒圆台状;所述下孔111内壁1110在邻近上容置空间110与下孔111的连接位置处向内延伸形成瓶ロ支撑体1111 ;将所述的快速采收装置I加盖在整框栽培瓶3的上方后,所述快速采收装置I通过瓶ロ支撑体1111支撑在所述栽培瓶的瓶ロ 30处,栽培瓶瓶ロ 20收容于所述下孔111形成的空间内。为了保证加盖快速采收装置I后的透气性,所述快速采收装置I应当具备良好的透气性,比如设置使整个快速采收装置I具有良好透气性的复数个透气孔,或者将快速采收装置I设置成隔层板结构,该等结构已为现有技术所掲示,在此不再赘述。本专利技术ー种瓶栽食用菌的栽培方法,在搔菌エ序之后催蕾エ序之前增加ー在整框栽培瓶3的上方加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瓶栽食用菌的栽培方法,包括搔菌工序、催蕾工序及采收工序,其特征在于:在搔菌工序之后催蕾工序之前增加一在整框栽培瓶的上方加盖一对应栽培瓶分别设置有相应的采收碗的快速采收装置的工序;在所述采收工序中所述快速采收装置向上运动与整框栽培瓶分离,完成对整框食用菌的一次性采收。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晓磊吴惠敏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丰科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1条评论
  • 来自[未知地区] 2012年12月05日 18:57
    很好,如果再加上一些功能实现自动化种植就更好了。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