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用于电子装置的散热模块及电子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041808 阅读:14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2-03 12:46
一种适用于电子装置的散热模块及电子装置。该散热模块包括一散热风扇以及一散热鳍片部;散热风扇包括一风扇本体、多个扇叶单元以及多个扇叶延伸部;多个扇叶单元连接于风扇本体;多个扇叶延伸部分别延伸于多个扇叶单元,各扇叶延伸部的一侧形成有一第一表面区域,且第一表面区域沿一入风方向相距风扇本体的轴心的距离为渐增;散热鳍片部设置于散热风扇的一侧且包括多个鳍片单元以及多个鳍片延伸结构;多个鳍片延伸结构分别延伸于多个鳍片单元,各鳍片延伸结构面对扇叶延伸部的一侧形成有一第二表面区域,至少一部分的第一表面区域与至少一部分的第二表面区域的间距实质上维持恒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改善散热效率并同时降低噪音。(*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关于一种适用于电子装置的散热模块及电子装置,尤指一种可改善散热效率并同时降低噪音的散热模块及其相关电子装置。
技术介绍
一般而言,消费性电子产品内设有热管以及散热模块,热管用来将消费性电子产品内部的电子组件在运转时所产生的热量传导至散热模块的散热鳍片上,接着散热模块的风扇便可将空气吹送至上述的散热鳍片,藉以将传导至散热鳍片的热量利用热对流效应散逸至周围环境。然而,目前散热模块的热管与散热鳍片的配置往往受到外形的限制,导致热管接触散热鳍片的区域过小,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通常是将散热鳍片以斜线或是圆弧状的方式 与热管搭接,但在增加了热管与散热鳍片的传导面积后,却造成风扇扇叶与散热鳍片的间距不一,如此一来便会造成空气在流动时产生紊流,因而发出较大的噪音而影响产品质量。此外,为符合消费性电子产品的外形小型化的发展趋势,在机构设计上,常会缩减散热鳍片与风扇间的距离以节省散热模块所占据的机构空间。然而,上述的设计常因风扇靠近散热鳍片,故使得风扇将空气吹送至散热鳍片时产生较大的噪音而影响产品质量。或者是,缩减风扇扇叶的长度以节省散热模块所占据的机构空间,但会导致风扇扇叶可产生风流的有效面积缩减,以致于降低散热鳍片与空气间的热对流效应而降低散热模块的散热效率。因此,如何设计可改善散热效率并同时降低噪音的散热模块及其相关电子装置实为机构及热流人员所需面临的难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可改善散热效率并同时降低噪音的散热模块及其相关电子装置,以解决上述问题。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公开一种适用于电子装置的散热模块,该散热模块包括一散热风扇以及一散热鳍片部;该散热风扇包括一风扇本体、多个扇叶单元以及多个扇叶延伸部;该多个扇叶单元连接于该风扇本体;该多个扇叶延伸部分别延伸于该多个扇叶单元,各扇叶延伸部的一侧形成有一第一表面区域,且该第一表面区域沿一入风方向相距该风扇本体的轴心的距离为渐增;该散热鳍片部设置于该散热风扇的一侧且包括多个鳍片单元以及多个鳍片延伸结构;该多个鳍片延伸结构分别延伸于该多个鳍片单元,各鳍片延伸结构面对该扇叶延伸部的一侧形成有一第二表面区域,至少一部分的该第一表面区域与至少一部分的该第二表面区域的间距实质上维持恒定。根据本技术的其中的一实施方式,本技术还公开该第一表面区域的端部与该第二表面区域的端部的间距实质上维持恒定。根据本技术的其中的一实施方式,本技术还公开该第一表面区域上两点分别沿垂直于该入风方向的方向与该第二表面区域上两点所形成的间距的差值实质上为零。根据本技术的其中的一实施方式,本技术还公开该散热模块还包含有一流道结构,其环设于靠近该散热风扇的边缘处,该流道结构用来将该散热风扇所送出的气体导引至该散热鳍片部。根据本技术的其中的一实施方式,本技术还公开该流道结构形成一内表面区域,该内表面区域与该第一表面区域的间距实质上维持恒定。根据本技术的其中的一实施方式,本技术还公开该第一表面区域为一弧面。根据本技术的其中的一实施方式,本技术还公开该第一表面区域为一斜面。根据本技术的其中的一实施方式,本技术还公开该散热风扇为一离心式风扇。根据本技术的其中的一实施方式,本技术还公开一种电子装置,该电子装置包括至少一热管以及一散热模块;该散热模块用来散逸该至少一热管所传来的热量,该散热模块包括一散热风扇以及一散热鳍片部;该散热风扇包括一风扇本体、多个扇叶单元以及多个扇叶延伸部;该多个扇叶单元连接于该风扇本体;该多个扇叶延伸部分别延伸于该多个扇叶单元,各扇叶延伸部的一侧形成有一第一表面区域,且该第一表面区域沿一入风方向相距该风扇本体的轴心的距离为渐增;该散热鳍片部设置于该散热风扇的一侧且包括多个鳍片单元以及多个鳍片延伸结构;该多个鳍片延伸结构分别延伸于该多个鳍片单元,各鳍片延伸结构面对该扇叶延伸部的一侧形成有一第二表面区域,至少一部分的该第一表面区域与至少一部分的该第二表面区域的间距实质上维持恒定。根据本技术的其中的一实施方式,本技术还公开该至少一热管包含有一第一区段以及一第二区段。该第一区段承载于该散热鳍片部。该第二区段连接于该第一区段且围绕该散热风扇的部分周围。根据本技术的其中的一实施方式,本技术还公开该第一区段为一直线形结构,且该第二区段为一半圆形结构。综上所述,本技术的扇叶延伸部的第一表面区域沿入风方向相距该风扇本体的轴心的距离为渐增,且搭配本技术散热风扇为离心式风扇的设计,进而提升散热风扇的散热效率。除此之外,藉由至少一部分的扇叶延伸部的第一表面区域与至少一部分的鳍片延伸结构的第二表面区域的间距实质上维持恒定的设计,本技术的散热模块便可降低散热风扇在运转时产生紊流,从而降低该紊流所产生的噪音。因此,本技术的散热模块不但可改善散热效率,并且同时可降低散热风扇在运转时所产生的噪音。关于本技术的优点与精神可以藉由以下的技术详述及所附附图得到进一步的了解。附图说明图I为本技术实施例电子装置的组件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散热模块的组件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散热模块的组件剖面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散热模块的组件剖面示意图。主要组件符号说明30电子装置32壳体34热管36、36 ^散热模块38散热风扇40散热鳍片部41风扇本体42扇叶单元44、44'扇叶延伸部46鳍片单元48、48'鳍片延伸结构50流道结构 341第一区段343第二区段345第三区段Dl入风方向D2出风方向SI、SI'第一表面区域S2、S2'第二表面区域S3、S3'内表面区域X轴心A顶侧B底侧W1、W2宽度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图I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电子装置30的组件示意图。如图I所示,电子装置30包含有一壳体32、一热管34以及一散热模块36。壳体32用来包覆电子装置30的内部电子组件,例如主机板、硬盘机等,藉以保护电子装置30的内部电子组件免受碰撞而损伤。当使用者使用电子装置30时,热管34用来传递电子装置30的内部电子组件在运转时所产生的热量至散热模块36,以使散热模块36散逸热管34所传来的热量,藉以降低电子装置30在运转时的温度,进而防止电子装置30因高温而影响其正常运作。在此实施例中,电子装置30可包含有一个热管34,但热管34的数量可不以此实施例中所述者为限。举例而言,电子装置30亦可包含有二个或三个热管,藉以有效传递电子装置30的内部电子组件在运转时所产生的热量至散热模块36。换言之,只要是包含有一个以上的热管34的电子装置30,皆属本技术所保护的范畴。另外,电子装置30可为一笔记本型计算机,但不受此限。举例来说,电子装置30亦可为服务器计算机或是桌上型计算机等。请参阅图I以及图2,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散热模块36的组件示意图。如图I以及图2所示,散热模块36包含有一散热风扇38以及一散热鳍片部40。在此实施例中,热管34包含有一第一区段341、一第二区段343以及一第三区段345。第一区段341承载于散热鳍片部40,第二区段343连接于第一区段341且围绕散热风扇38的部分周围,第三区段345连接于电子装置30的内部电子组件。承上所述,电子装置30的内部电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适用于电子装置的散热模块,该散热模块包括:一散热风扇,该散热风扇包括:一风扇本体;以及多个扇叶单元,该多个扇叶单元连接于该风扇本体;其特征在于,该散热风扇还包括:多个扇叶延伸部,该多个扇叶延伸部分别延伸于该多个扇叶单元,各扇叶延伸部的一侧形成有一第一表面区域,且该第一表面区域沿一入风方向相距该风扇本体的轴心的距离为渐增;该散热模块还包括:一散热鳍片部,该散热鳍片部设置于该散热风扇的一侧且包括:多个鳍片单元;以及多个鳍片延伸结构,该多个鳍片延伸结构分别延伸于该多个鳍片单元,各鳍片延伸结构面对该扇叶延伸部的一侧形成有一第二表面区域,至少一部分的该第一表面区域与至少一部分的该第二表面区域的间距实质上维持恒定。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蒋孟廷蔡曜隆王维星郑建都
申请(专利权)人:纬创资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