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携式电子装置及其可拆卸式辅助散热模块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646596 阅读:128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6-25 08:4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可携式电子装置及其可拆卸式辅助散热模块,其中,可携式电子装置包括一固定式主要散热模块及一接触固定式主要散热模块的可拆卸式辅助散热模块。可拆卸式辅助散热模块包括外壳结构及内置式散热结构。外壳结构包括一可拆卸地容置于可携式电子装置的一预定容置槽内的可拆卸式壳体及一设置在可拆卸式壳体上且电性连接于可携式电子装置的一电源接头的电连接器。内置式散热结构包括一内置式散热风扇、多个内置式散热鳍片、一泵浦及一循环式管路。循环式管路具有一从可拆卸式壳体裸露而出且直接接触固定式主要散热模块的接触部,使得固定式主要散热模块产生的一部分热量通过接触部传递至循环式管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可携式电子装置及其可拆卸式辅助散热模块,尤指一种用于提升散热效能的可携式电子装置及其可拆卸式辅助散热模块。
技术介绍
由于计算机CPU等集成电路元件的处理速度及作业频率越来越高,随之产生的热量也越来越高,而高热对所有的集成电路元件均会造成不良影响,因此使用一种能够将集成电路元件产生的热量迅速移走的散热片便显为十分的重要。现有的散热片多是平板状结构,其可通过多片迭置的方式进行热传导,并辅以风扇的吹送来进行散热。近年来,为了加强散热效果,已有热导管式散热器,其设计方式为在用以进行传热的热导管上迭设多片散热片,热量可经由热导管带离集成电路元件后,再经由散热片的传导并辅以风扇的吹送来进行散热。然而,现有的采用“经由散热片的传导并辅以风扇的吹送来进行散热”的散热方式所能够提供的散热效果仍然有待加强。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为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可携式电子装置及其可拆卸式辅助散热模块。本技术其中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拆卸式辅助散热模块接触一固定式主要散热模块,其中所述可拆卸式辅助散热模块包括一外壳结构及一内置式散热结构。所述外壳结构包括一可拆卸地容置于一可携式电子装置的一预定容置槽内的可拆卸式壳体及一设置在所述可拆卸式壳体上且电性连接于所述可携式电子装置的一电源接头的电连接器。所述内置式散热结构设置在所述可拆卸式壳体的内部,其中所述内置式散热结构包括一电性连接于所述电连接器的内置式散热风扇、多个邻近所述内置式散热风扇的内置式散热鳍片、一电性连接于所述电连接器的泵浦、及一连通于所述泵浦且贯穿多个所述内置式散热鳍片的循环式管路。其中,所述循环式管路具有一从所述可拆卸式壳体裸露而出且直接接触所述固定式主要散热模块的接触部,使得所述固定式主要散热模块产生的一部分热量通过所述接触部传递至所述循环式管路。本技术另外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拆卸式辅助散热模块接触一固定式主要散热模块,其中所述可拆卸式辅助散热模块包括一外壳结构及一内置式散热结构。所述外壳结构包括一可拆卸地容置于一可携式电子装置的一预定容置槽内的可拆卸式壳体及一设置在所述可拆卸式壳体上且电性连接于所述可携式电子装置的一电源接头的电连接器。所述内置式散热结构设置在所述可拆卸式壳体的内部,其中所述内置式散热结构包括一电性连接于所述电连接器的内置式散热风扇、多个邻近所述内置式散热风扇的内置式散热鳍片、及一贯穿多个所述内置式散热鳍片的辅助热管。其中,所述辅助热管具有一从所述可拆卸式壳体裸露而出且直接接触所述固定式主要散热模块的接触部,使得所述固定式主要散热模块产生的一部分热量通过所述接触部传递至所述辅助热管。本技术另外再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携式电子装置,其包括一固定式主要散热模块及一接触所述固定式主要散热模块的可拆卸式辅助散热模块,其中所述可拆卸式辅助散热模块包括一外壳结构及一内置式散热结构。所述外壳结构包括一可拆卸地容置于所述可携式电子装置的一预定容置槽内的可拆卸式壳体及一设置在所述可拆卸式壳体上且电性连接于所述可携式电子装置的一电源接头的电连接器。所述内置式散热结构设置在所述可拆卸式壳体的内部,其中所述内置式散热结构包括一电性连接于所述电连接器的内置式散热风扇、多个邻近所述内置式散热风扇的内置式散热鳍片、一电性连接于所述电连接器的泵浦、及一连通于所述泵浦且贯穿多个所述内置式散热鳍片的循环式管路。其中,所述循环式管路具有一从所述可拆卸式壳体裸露而出且直接接触所述固定式主要散热模块的接触部,使得所述固定式主要散热模块产生的一部分热量通过所述接触部传递至所述循环式管路。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可携式电子装置及其可拆卸式辅助散热模块可通过“所述循环式管路具有一从所述可拆卸式壳体裸露而出且直接接触所述固定式主要散热模块的接触部,使得所述固定式主要散热模块产生的一部分热量通过所述接触部传递至所述循环式管路”或“所述辅助热管具有一从所述可拆卸式壳体裸露而出且直接接触所述固定式主要散热模块的接触部,使得所述固定式主要散热模块产生的一部分热量通过所述接触部传递至所述辅助热管”的设计,以提升整体的散热效能。为使能更进一步了解本技术的特征及
技术实现思路
,请参阅以下有关本技术的详细说明与附图,然而所附图式仅提供参考与说明用,并非用来对本技术加以限制。【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可拆卸式辅助散热模块应用于可携式电子装置的可拆卸式光驱容置槽内的立体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固定式主要散热模块及可拆卸式辅助散热模块(暂时移除顶盖后)相互配合的上视示意图;图3为图2的A-A割面线的剖面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可拆卸式辅助散热模块使用另一种导热垫的剖面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可拆卸式辅助散热模块不使用导热垫而直接接触固定式主要散热模块的剖面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可拆卸式辅助散热模块应用于可携式电子装置的可拆卸式电池容置槽内的立体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固定式主要散热模块及可拆卸式辅助散热模块(暂时移除顶盖后)相互配合的上视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第三实施例的固定式主要散热模块及可拆卸式辅助散热模块(暂时移除顶盖后)相互配合的上视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Z-可携式电子装置;Z1000-预定容置槽;Z1_固定式主要散热模块;Z10-主要热管;Z101-侧接触表面;Z102-上接触表面;Z103-下接触表面;Z11-主要散热鳍片;Z12-主要散热风扇;Z2-可拆卸式辅助散热模块;Z3-电源接头;1-外壳结构;10-可拆卸式壳体;11-电连接器;2_内置式散热结构;21_内置式散热风扇;22_内置式散热鳍片;23_泵浦;24_循环式管路;2400_侧接触表面;241_第一管路部;242_第二管路部;243_切换开关;24A-导热垫;24B-导热垫;25_贮水槽;26_辅助热管;2600_侧接触表面;3_外接式散热结构;31_外接式散热风扇;32_外接式散热鳍片;33_外接式管路;W-工作液体;J1_第一快拆接头;J2_第二快拆接头;P_散热垫;S-发热源;L1、L2-导电线。【具体实施方式】以下是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来说明本技术所公开的有关“可携式电子装置及其可拆卸式辅助散热模块”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公开的内容了解本技术的优点与功效。本技术可通过其他不同的具体实施例加以施行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亦可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不悖离本技术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与变更。另外,本技术的图式仅为简单示意说明,并非依实际尺寸的描绘,先予叙明。以下的实施方式将进一步详细说明本技术的相关
技术实现思路
,但所公开的内容并非用以限制本技术的技术范畴。〔第一实施例〕如图1至图3所示,其中图3为图2的A-A割面线的剖面示意图。本技术第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可携式电子装置Z,其中可携式电子装置Z使用一固定在可携式电子装置Z的内部的固定式主要散热模块Zl及一接触固定式主要散热模块Zl的可拆卸式辅助散热模块Z2。首先,如图1及图2所示,可拆卸式辅助散热模块Z2包括一外壳结构I及一内置式散热结构2。其中,外壳结构I包括一可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可拆卸式辅助散热模块,所述可拆卸式辅助散热模块接触一固定式主要散热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可拆卸式辅助散热模块包括:一外壳结构,所述外壳结构包括一可拆卸地容置于一可携式电子装置的一预定容置槽内的可拆卸式壳体及一设置在所述可拆卸式壳体上且电性连接于所述可携式电子装置的一电源接头的电连接器;以及一内置式散热结构,所述内置式散热结构设置在所述可拆卸式壳体的内部,其中所述内置式散热结构包括一电性连接于所述电连接器的内置式散热风扇、多个邻近所述内置式散热风扇的内置式散热鳍片、一电性连接于所述电连接器的泵浦、及一连通于所述泵浦且贯穿多个所述内置式散热鳍片的循环式管路;其中,所述循环式管路具有一从所述可拆卸式壳体裸露而出且直接接触所述固定式主要散热模块的接触部,使得所述固定式主要散热模块产生的一部分热量通过所述接触部传递至所述循环式管路。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廖本宏黄世伟蔡水发
申请(专利权)人:讯凯国际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