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低聚原花青素的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8018873 阅读:28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1-29 01:2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低聚原花青素的制备方法,其在原花青素植物原料或其提取物中加入茶多酚并溶于重量百分比浓度酸水溶液中,于40~100℃条件下反应0.5~5h;反应后的溶液经吸附树脂吸附、蒸馏水洗涤去杂、乙醇水溶液洗脱、浓缩和干燥后,即得低聚原花青素。本方法所得低聚原花青素含量高、平均聚合度低、水溶性高、回收率高,可应用于食品、保健食品、药品、化妆品、日用化工品、动物饲料等领域,具有环保、高效、操作简便、成本低的优点,适宜进行规模化工业生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化工化学制备方法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植物抗氧化剂的制备方法,尤其涉及。
技术介绍
原花青素是植物中的一大类多酚类聚合物的总称,由不同数目的黄烷3-醇如儿茶素、表儿茶素等单元通过C4-C8或C4-C6等不同键合方式聚合而成,广泛存在于松树、葡萄等植物中,也存在于许多饮料、蔬菜、水果和粮食中,与人类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按照聚合度的大小,通常将二 四聚体称为低聚原花青素,五聚体及以上的称为多聚原花青素。研究表明,聚合度对原花青素的抗氧化等生物活性影响较大,随着聚合度的增加 其抗氧化作用显著降低。与多聚原花青素相比,低聚原花青素在抗氧化、清除自由基、防治心血管疾病、抗癌、抗衰老等方面有显著的生物活性,其中以原花青素二聚体活性最佳,能防止多种因自由基引起的疾病,并以高效、低毒、高生物利用度著称。近年来,低聚原花青素作为一种天然强力抗氧化剂在欧、美、日等国家的营养、保健、医药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并享有“皮肤维生素”和“ 口服化妆品”等美誉。多聚原花青素由于分子量较大,水溶性较差,难以被人体吸收利用,且由于空间位阻的影响,酚羟基的活性受到影响,因此目前大部分被废弃,仅有小部分作为天然色素等低附加值副产品进行利用。然而,植物中的原花青素主要以多聚体的形式存在,如松树皮原花青素的平均聚合度为9 10,葡萄籽提取物和苹果多酚中多聚原花青素占50%左右,木瓜多酚中的多聚原花青素占90%。目前在国内外市场上走俏的一些原花青素产品实际上仍然是含有大部分多聚物的原花青素提取物,存在生物利用度低、影响产品质量和功效等不足。因此,为了有效地提高原花青素的植物资源利用率和产品附加值,有必要将多聚原花青素降解为低聚原花青素。迄今关于原花青素的大量研究报道多着眼于其本身固有的生物活性,如作为抗氧化剂在保健品、医药、食品、化妆品中得到了多方面的应用。但是,对通过多聚原花青素的化学降解来获取低聚物以增强其生理活性的研究鲜有报道。近年来,国外学者发现一些氨基酸如半胱氨酸、寡肽如谷胱甘肽(国际专利技术专利申请号PCT/JP2004/007448 )、间苯三酚环或间苯二酚环结构类物质(国际专利技术专利申请号PCT/JP2006/303402)等应用于葡萄籽、松树皮、荔枝多聚原花青素的降解中,发现降解产物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抗肿瘤、免疫调节和神经保护等生理活性。申请号为200410016355. 6的中国专利技术专利报道了采用20-60%的双氧水或氯酸钾作为降解氧化剂,在中性条件下氧化栲胶多聚原花青素获得低聚物产品的工艺路线;专利号为ZL200710067047. X的中国专利技术专利报道了加热、酸性和隔绝空气条件下制备葡萄籽低聚原花青素的方法;申请号为200810034736. 5和200910050368. 8的中国专利技术专利分别报道了肉桂和金荞麦原花青素高聚物催化氢解为低聚物的制备方法。申请号为201110438076. 9的中国专利技术专利报道了采用亚硫酸盐或亚硫酸氢盐水溶液加热条件下制备葡萄籽低聚原花青素的方法。上述这些方法由于存在有或在反应体系中使用甲醇,或反应时间过长,或使用催化剂量过大且不稳定、或需要隔绝空气或高压设备导致操作不便,以及得到的产物需要重新进行安全性评价等缺陷,至今仍局限于实验室研究使用阶段,难以进行产业化推广应用。到目前为止尚未有采用食品来源的茶多酚来进行原花青素低聚体制备的报道。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 在的上述不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旨在于提供一种工艺简单、安全且回收率高植物低聚原花青素的制备方法。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目的是通过下述的技术方案加以实现的,包括下述步骤(a)将原花青素植物原料或其提取物,以及其5 100%原料用量的茶多酚溶于重量百分比浓度为I 20%的酸水溶液中,配制成浓度为10 200g/L的混合液,于40 100°C条件下反应O. 5 5小时。(b)步骤(a)中反应后的溶液用吸附树脂吸附,经蒸馏水洗涤去杂,然后用体积百分比浓度为30 80%乙醇水溶液洗脱后,洗脱液经浓缩干燥后,即得低聚原花青素。所述的植物原花青素原料可以为市售产品,也可按照常规的原花青素制备方法分别从松树皮、松针、葡萄籽皮、苹果、木瓜、荔枝、啤酒花、龙眼、沙棘、余甘子、桂皮、高粱、荞麦、柿子、山竹、香蕉、芭蕉、山楂、枇杷、板栗、樱桃、石榴、甘薯、越橘、莲蓬、猕猴桃、杨梅、榛子、合欢、银杏、核桃、澳洲坚果、地榆、棉花、牧草、枣树、可可树、旱冬瓜树、水冬瓜树、柏树、木榄树、木荷、桦树、桉树、杨树、樟树、栗树、栎树、黑荆树等中进行制备。所述的茶多酚可以为市售产品,也可按照常规的茶多酚制备方法从栽培小叶种茶叶或大叶种茶叶或野生茶树茶叶中进行制备。所述的酸水溶液,其中使用盐酸、柠檬酸、醋酸、抗坏血酸、苹果酸、酒石酸、没食子酸、硫酸、硝酸、磷酸、甲酸、亚硫酸中的至少I种,优选盐酸、柠檬酸、醋酸、抗坏血酸中的至少I种。进一步地,后处理中,所述的吸附树脂为苯乙烯-二乙烯基苯类吸附树脂、离子交换树脂、甲基丙烯酸类吸附树脂、亲水性乙烯基树脂、葡聚糖凝胶、改性右旋糖酐凝胶、聚丙烯酰胺凝胶或反相硅胶中的一种。进一步地,后处理中,所述的洗脱优选使用体积百分比浓度为40 70%的乙醇水溶液。进一步地,后处理中,所述干燥采用真空或冷冻或喷雾干燥方式中的至少I种。所述的低聚原花青素的制备方法,优选的方案为茶多酚的用量为50 100%的原花青素植物原料或其提取物用量,酸水溶液重量百分比浓度为I 5%,混合液浓度配制成20 100g/L,于70 90°C条件下反应O. 5 2小时;乙醇水溶液洗脱用体积百分比浓度为40 7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I、在降解反应中,不使用有机溶剂并在短时间内实现植物多聚原花青素的有效降解,具有环保、高效、操作简便、成本低的优点,适宜进行规模化工业生产。2、使用食品来源的茶多酚作为多聚原花青素降解剂,所得低聚原花青素无需进行安全性评价,可以直接加以应用。3、所得低聚原花青素水溶性高、聚合度低,具有比天然原花青素更优良的抗氧化活性,可作为自由基清除剂广泛应用于食品、保健品、药品、化妆品、日用化工品和动物饲料 由寸T O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通过列举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来进一步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质性内容,但并不以此来限定本专利技术。实施例I :·取市售松树皮提取物10g,茶多酚IOg溶解于IOOOml重量百分比浓度为1%的盐酸水溶液中,配制成浓度为20g/L的混合液,在70°C下反应I小时。反应结束后,反应溶液冷却至室温,用Diaion HP-20大孔吸附树脂层析柱吸附,先用2个柱体积蒸馏水洗涤去杂,然后用3个柱体积的体积浓度为50%的乙醇水溶液洗脱,将收集的洗脱液减压浓缩、真空干燥,得松树皮低聚原花青素19. Og,收率为95. 0%,平均聚合度为2. 75。实施例2 取市售松树皮提取物10g,茶多酚5g溶解于300ml重量百分比浓度为2%的盐酸水溶液中,配制成浓度为50g/L的混合液,在80°C下反应I小时。反应结束后,反应溶液冷却至室温,用Diaion HP-20大孔吸附树脂层析柱吸附,先用2个柱体积蒸馏水洗涤去杂,然后用3个柱体积的体积浓度为70%的乙醇水溶液洗脱,将收集的洗脱液减压浓缩、真空干燥,得松树皮低聚原花青素13. 5g,收率为9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低聚原花青素的制备方法,包括下述步骤:(a)将原花青素植物原料或其提取物,以及5~100%的原花青素植物原料或其提取物用量的茶多酚溶于重量百分比浓度为1~20%的酸水溶液中,配制成浓度为10~200g/L的混合液,于40~100℃条件下反应0.5~5小时;(b)步骤(a)反应后的溶液用吸附树脂吸附,经蒸馏水洗涤去杂,然后用体积百分比浓度为30~80%的乙醇水溶液洗脱,所得洗脱液经浓缩干燥后,得低聚原花青素。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平张加研姜永新尹继庭姜力华燕
申请(专利权)人:西南林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