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制造轧制带材或板材的轧辊机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00033 阅读:22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在一种借助工作轧辊(1)制造轧制带材或板材的轧辊机架中,所述工作轧辊支承在支承轧辊(2)上或者支撑在中间轧辊和支承轧辊上,其中,工作轧辊(1)和/或中间轧辊在轧辊机架内以能够彼此相对地轴向移动的方式布置,并且各个工作轧辊和/或中间轧辊具有沿着整个有效辊身长度延伸的、弯曲的、能通过三角函数表示的辊身外形(3),并且这两种辊身外形(3)仅在轧辊对的轧辊的确定的相对的轴向位置中在未加载的情况下互补地相互补充,在沿着两个相邻轧辊的接触线的负荷分布方面,应当将不均匀性降至最低。出于此目的而建议,这些支承轧辊具有互补的辊身外形(4),并且在未加载的情况下,这些支承轧辊的辊身外形(3、4)与直接相邻的工作轧辊或中间轧辊的辊身外形(3、4)出现部分的或者完全的相互补充。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借助工作轧辊制造轧制带钢或板材的轧辊机架, 所述工作轧辊支承在支承轧辊或者支承在中间轧辊和支承轧辊上,其 中,工作轧辊和/或中间轧辊在轧辊机架内以能够彼此相对地轴向移动 的方式布置,并且各个工作轧辊和/或中间轧辊具有沿着整个有效辊身 长度伸展的、弯曲的、能通过三角函数表示的辊身外形,并且这两种 辊身外形仅在轧辊对的轧辊的确定的相对的轴向位置中在未加载的情 况下互补地相互补充。
技术介绍
在四辊式轧辊机架或者六辊式轧辊机架中,在通常性实践中至少 配置有具有特殊辊身外形的两个工作轧辊或者两个中间轧辊,并且设有在轴向上作用的用于这些工作轧辊或支承轧辊的调整装置,以便能 够根据当前轧制带材轮廓来设定轧辊缝外形。AT 410765 B已经公开了这种类型的轧辊机架。这种在本领域内以 标识SmartCrown⑧已知的轧辊辊身外形,在数学上可以通过变形的正弦 函数来表示。在此,通过适当选择外形参数来获得余弦形的轧辊缝隙, 轧辊缝隙通过轧辊的轴向移动能够在其幅度上有针对性地受到影响。在如正常情况下常见的那样,在四辊式轧辊机架或者六辊式轧辊 机架中应用具有这种特定辊身形状的工作轧辊或者中间轧辊以及呈圆 柱形的支承轧辊时,不可避免的是,在运行的轧制工作中,在支承轧 辊和直接相邻的轧辊之间将会出现不均匀的负荷分布。因为借助被构 形的轧辊来覆盖的鼓形区域总是根据轧制加工的要求来确定的,例如 根据不同的加工参数、尺寸和待轧制材料的形变技术特征,所以被构形的轧辊的移动行程是唯一的作用变量,借助该作用变量能够影响负 荷分布的不均匀性的显著性。
技术实现思路
因而本专利技术的任务是,避免之前所述的现有技术的缺点,并建议 一种轧辊机架,其中,在沿着支承轧辊和其相邻轧辊的接触线的负荷 分布方面使得不均匀性降至最低,尤其在负荷分布轮廓线中消除了局 部的负载峰值,进而延长了轧辊的使用寿命并且延长了所必须的重磨 间隔。该专利技术任务根据开始部分提到的方式的轧辊机架如此解决,即, 这些支承轧辊具有互补的辊身外形,并且在未加载的情况下,这些支 承轧辊的辊身外形与直接相邻的工作轧辊或中间轧辊的辊身外形出现 部分的或者完全的相互补充。在四辊式机架中,辊身外形的这种部分或者完全的相互补充是关 于两个支承轧辊以及相应的相邻的工作轧辊的。在六辊式机架中,辊 身外形的这种部分或者完全的相互补充是关于两个支承轧辊以及相应 的相邻的中间轧辊的。从加工工艺的角度出发,工作轧辊的尽可能短的移动行程是有利 的,这是由于因此能够将移动时间和设备工艺性设置的移动引导保持 得很短。然而,短的移动行程导致,在工作轧辊的预定的轮廓调整范 围中沿着辊身长度会出现更大(与更长的移动行程情况比较而言)的 直径变化。由短的移动行程导致的这个缺点能够通过支承轧辊和相邻 的轧辊的辊身外形的互补性的相互补充而被显著地削弱。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可能的实施方式,在轧辊机架中的轧辊是如此 安设的,g卩,在直接相邻的工作轧辊或者中间轧辊的没有移动的状态 下,支承轧辊的辊身外形与直接相邻的工作轧辊或者中间轧辊的辊身5外形出现完全的相互补充。然而,因为最大移动行程通常明显小于辊身外形长度,所以在轧辊的被移动的状况下在未加载的情况下在这些轧辊之间同时出现明显小于圆柱形支承轧辊的情况下的缝隙,于是在各种工作状态下在轧辊之间将出现近似均匀的负荷分布。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可能的实施方式也将解决基于此的该任务,即,在直接相邻的工作轧辊或者中间轧辊的没有移动的状态下,在下述条件情况下支承轧辊的辊身外形与直接相邻的工作轧辊或者中间轧辊的辊身外形出现非完全的相互补充,s卩对于支承轧辊半径RB (X)满足下述公式,RB(x) = Rq + k.rB(x)其中,RB(X)是指在支承轧辊轴向延伸的位置X处的支承轧辊半径;Ro是指半径偏移;rB(x)是指在支承轧辊轴向延伸的位置x处的外形;并且k是指校正系数,校正系数k在排除值k-l的情况下被确定处于0〈k《2的区间内。在支承轧辊的轧辊辊身外形和与其相邻的轧辊的轧辊辊身外形完全相互补充的情况下,从对几何关系的观察出发示出了该种形式。在支承轧辊的轧辊辊身外形和相邻的轧辊(中间轧辊或者工作轧辊)的轧辊辊身外形完全相互补充的情况下,这两个轧辊的轴线在未加载的情况下是相互平行的。对于轧辊的半径而言,这意味着RN(x)+RB(x)=A其中,R"x)是指在位置x处的相邻轧辊的半径;RB(X)是指在位置X处的支承轧辊的半径;A是指轴间距。通过对工作轧辊或中间轧辊的外形的定义,进而在这种情况下也将完全地确定支承轧辊的外形。在此,该半径由偏移值Ro和原始的外形rB共同组成,其表现为变化的正弦函数RB(x) = A - RN(x) = R0 + rB(x)其中,Ro表示半径偏移;rB(x)表示在位置x处的外形。如果外形函数rB是通过校正系数k来改变的,那么将因此出现非完全的相互补充。由此得到RB(x) = R0 + k.rB(x)其中k为外形系数(k,l)。对于k4的情况,将得到轧辊辊身外形的完全的相互补充。在外形系数k偏离值k-l的情况下,轧辊辊身外形就不再完全相互补充。外形系数可以大于或者小于l。在此,轧辊辊身外形的拐点位置和极点位置保持不变。假如外形系数k等于为O的值,那么该支承轧辊的辊身外形呈圆柱形。借助在排除值k-l的情况下处于(Kk《2的选择范围内的校正系数,将使得沿着轧辊辊身外形的负荷分布的非均匀性被充分地降至最低。为了避免在支承轧辊和工作轧辊之间或者在支承轧辊和中间轧辊之间的不允许的很高的棱边挤压,轧辊的辊身端部通常将被倒棱,因而在边缘区域具有自由位置(Freistellung) 。 EP 0 258 482 A1或者EP 1228 818 A2已经公开了这种自由位置。当被构形的轧辊辊身在边缘区域中具有朝向边缘增加的辊身半径时,这种自由位置可以通过圆柱形的辊身端部构成,如这在EP 0 258 482 Al中所示的那样;或者当轧辊具有圆柱形的轧辊辊身外形时,这种自由位置可以通过余弦形的边缘区域7构成,如这在EP 1 228 818 A2中所示和所描述的那样。无论如何在这种已知的自由位置情况下,关键性的挤压(kritischPressung)仅从辊身端部(棱边)转移至在保留的辊身外形和倒棱的外形之间的过渡区域,这是因为在这种倒棱构造方式中在轧辊辊身的外形轮廓中仍出现转折部。为了进一步均匀化在轧辊辊身的端部区域上的负荷,进而消除因挤压而出现的负载峰值,工作轧辊的辊身外形或中间轧辊的辊身外形或支承轧辊的辊身外形在它们的纵向延伸的边缘区域中的至少一个内具有倒棱,所述倒棱在所述边缘区域中形成校正后的辊身外形,从外形函数减去任意的数学倒棱函数从而获得所述校正后的辊身外形,其中,辊身外形的斜率与校正后的辊身外形的斜率在从辊身外形至校正后的辊身外形的过渡点上是相同的。关于最小化以及均匀化负荷分布而言,如果以三角函数形成倒棱函数,可以达到非常好的结果。如果由正弦函数或者二次函数(例如抛物线函数)形成倒棱函数也可以实现类似的良好结果。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其他优点和特征由下述非限制性的实施例的描述给出,其中参照这些附图,下面示出图l示意性示出根据现有技术的四辊式轧辊机架,其具有构形的工作轧辊和圆柱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轧辊机架,用于借助工作轧辊制造轧制带材或板材,所述工作轧辊支承在支承轧辊上或者支承在中间轧辊和支承轧辊上,其中,所述工作轧辊和/或中间轧辊在所述轧辊机架内以能够彼此相对地轴向移动的方式布置,并且各个工作轧辊和/或中间轧辊具有沿着整个有效辊身长度伸展的、弯曲的、能通过三角函数表示的辊身外形,并且这两种辊身外形仅在轧辊对的轧辊的确定的相对的轴向位置中、在未加载的情况下互补地相互补充,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承轧辊具有互补的辊身外形,并且在未加载的情况下,所述支承轧辊的所述辊身外形与直接相邻的所述工作轧辊或中间轧辊的所述辊身外形出现部分的或者完全的相互补充。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阿洛伊斯赛林尔马库斯威德
申请(专利权)人:西门子VAI金属技术两合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AT[奥地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