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材用轧机的轧制方法及板材用轧制设备技术

技术编号:796742 阅读:17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板材用轧机具有轧制轧材的上下一对作业轧辊、分别支承该作业轧辊的中间轧辊、分别支承该中间轧辊的加强轧辊,在各上述作业轧辊的一端部附近设有头细部,这些各作业轧辊的上述头细部相互位于沿轧辊轴向的轧辊身部的相反侧。该轧机的轧制方法,在同一板宽度材料的轧制中,将该作业轧辊的轴向位置设定在所希望的位置,而且,通过变更该中间轧辊的轴向位置控制轧材的宽度方向分布,大幅度地改善了边缘变薄,并且可以在一边抑制其变动一边不产生板材表面缺陷的情况下高效率地进行轧制作业。(*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板材用轧机的轧制方法及板材用轧制设备
技术介绍
在板材轧制中,通常沿板宽度方向分布板厚,不能成为均匀的厚度。特别是在现有的四轧辊型轧机中,在板宽端部厚度急剧减少,存在所谓的边缘变薄现象,成为轧制产品的质量低和成品率低的原因。因此,希望有变更宽度方向板厚分布而且减少边缘变薄的技术。例如,在六轧辊轧机中,举出了在特公昭59-18127号公报、特开昭50-45761号公报、日新制钢技报NO.79(1999)的47,48页所公开的技术。另外,列举了特公昭60-51921号公报、特开平8-192213号公报、特开昭61-126903号公报、特公平3-51481号公报、特开平11-123407号公报、特开平10-76301号公报。但是,在板材的轧制中,即使板宽是一定,边缘变薄量也进行变动。其原因是原材料的轮廓和硬度的分布、轧制负荷、轧辊热膨胀量等在轧制中进行变动,这些都是边缘变薄量变动原因。因此,为了抑制该变动,当在轧制中使作业轧辊沿轴向移动时,申请人发现了在轧材的表面上产生重大的表面缺陷的问题。特别是,该表面问题比起配置多个轧制机将轧制作业仅在一方向上进行的串列式轧机,在用一个或少数轧机机座的轧制机一边使其轧制方向逆转一边进行多轧道(パス)轧制的可逆式轧制机中成为更深刻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大幅度地改善边缘变薄,而且一边抑制其变动一边在再不产生板材表面缺陷的情况下高效率地进行轧制作业。本专利技术的板材用轧机的轧制方法,具有轧制轧材的上下一对作业轧辊、分别支承该作业轧辊的中间轧辊,分别支承该中间轧辊的加强轧辊,在各自的上述作业轧辊的一端部附近设有头细部,使这些各作业轧辊的该头细部相互位于沿轧辊轴方向的轧辊身部的相反侧,其特征在于,在同一板宽材料的轧制中,将该作业轧辊的轴向位置设定在所希望的位置上,并且变更该中间轧辊的轴向位置来控制轧材宽度方向分布。附图说明图1是使用本专利技术的六轧辊轧机的横面图。图2是表示边缘变薄减少量的图。图3(a)至图3(c)是分别表示轧辊位置与边缘变薄量的关系的线图,其中图3(a)示出作业轧辊与中间轧辊两者在轴线方向均不移动的方式的结果;图3(b)示出了仅作业轧辊在轴线方向移动的方式的结果;图3(c)示出了仅中间轧辊在轴线方向移动的方式的结果。图4是适合本专利技术的设备及其控制的构成图。图5是适合本专利技术的设备及其控制的构成图。图6是表示适合本专利技术的轧辊轴向装置的轧机的俯视图。图7是使用本专利技术的六轧辊轧机的横面图。图8是使用本专利技术的六轧辊轧机的纵剖面图。具体实施例方式在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形态之上,首先概略说明种种技术。技术A1,是6轧辊轧机,具有比较小的直径的作业轧辊、沿轴向可移动的中间轧辊,将中间轧辊的一侧身端做成为头细状并向板宽端附近移动,可以变更宽度方向板厚分布,可以进一步减少边缘变薄。例如根据中间轧辊的轴向移动量可以改变板凸面(宽度方向板厚分布)。另外,根据中间轧辊的轴向移动量可以减少边缘变薄。另外,是4轧机机座串列式轧机,通过控制WRB(作业轧辊预弯力)、IMRB(中间轧辊预弯力)、IMRδ(中间轧辊移动位置),可以大幅度地改善对于边缘100mm位置的板厚的板厚偏差(边缘变薄)。技术A2是使带有头细部的作业轧辊可向轴向移动,将其头细部的起点移动到板宽内部的技术,由于几何学的效果,可以更加直接地减少边缘变薄。作为采用该方法的轧机的形式有如下的技术A2-1和A2-2。技术A2-1是4轧辊轧机,是将作业轧辊可向轴向移动的轧机。通过改变EL(作业轧辊头细部的起点与板宽端部的距离),可以将板端部的板厚(边缘变薄)接近板中心板厚。在该方法中,还同与作业轧辊轴向移动的同时,将上下作业轧辊轴在水平面内向逆方向交叉运动的方法组合也可以抑制边缘变薄的变动。技术A2-2是6轧辊轧机,作业轧辊、中间轧辊都有头细部,都可沿轴向移动,可以获得上述技术A1和技术A2-1双方的效果。例如,通过使作业轧辊和中间轧辊的头细部起点位于板端部附近或板宽内部,可以获得这些效果。另外,可以使作业轧辊和中间轧辊的双方的头细起点(边界)位于相同位置,另外为了防止偏磨耗使作业轧辊循环移位可以实现上述效果。技术A2-3是6轧辊轧机,它是代替技术A2-2的作业轧辊和中间轧辊的头细部,在其前端部设置环状的凹口,降低该部分的接触刚性而使其容易产生压缩变形,在实际上可以获得与A2-2的头细部等同的效果。技术A2-4是代替技术A2-2的中间轧辊的头细形状,在中间轧辊的全长上设置S字状的轧辊凸面,通过将其沿轴向移动,在实际上可以获得与A2-2的中间轧辊的轴向移动等同的效果。技术A2-5作为使上下轧辊交叉的方法除了使上述4轧辊轧机的作业轧辊交叉的方法之外,另外还是使6轧辊轧机的中间轧辊交叉的方法、使4轧辊或6轧辊轧机的加强轧辊交叉的方法、使吉米尔式极薄钢板12轧辊或20轧辊轧机等的上下轧辊群分别交叉的方法,它们都可以获得与技术A2-2的中间轧辊轴向移动等同的效果。图2表示现有的4轧辊轧机(技术A0)和上述技术A1及技术A2-2的边缘变薄的比较。横轴上表示与板宽端的距离(mm),纵轴上表示边缘变薄量(μm)。在现有的4轧辊轧机(技术A0)中,整体地从0点偏移,特别是在板宽端附近产生大的边缘变薄。与此相对,在技术A1中大致使边缘变薄减半,在技术A2-2中可以在板端部间进一步使边缘变薄减少到相近。在此,作为可以减少或变更宽度方向板厚分布特别是边缘变薄的方法,有利用上述那样的各种轧辊的轴向移动、轧辊预弯力、轧辊交叉角度、轧辊热凸面变更、轧制负荷或压下率等的变更来进行的方法。尤其是,带有头细部的作业轧辊的轴向移动最有效,以下认为具有头细部的中间轧辊的轴向移动是有效的。以下对边缘变薄量的变动进行说明。在板材的轧制中,即使板宽一定边缘变薄量也进行变动。其原因是因为原材料的轮廓和硬度的分布、轧制负荷、轧辊热膨胀量等在轧制中进行变动,它们使边缘变薄量产生变动。但是,为了确保轧制产品的质量,不仅要减少边缘变薄,而且还需要抑制其变动量来获得具有均匀的边缘变薄量的轧制产品。因此,认为在作业轧辊上设置头细部将其向轧制中轴向进行移动是最有效的。另外,为了减少在例如特公平3-51481号公报技术的第一图中的B点和D点等的头细部的起点产生的轧辊的偏磨耗量,说是将作业轧辊在轧制中振荡地进行移动是有效的。但是,本申请人发现,在上述的轧制中,当使作业轧辊向轴向移动时,有在轧材的表面上产生重大的表面缺陷的问题。即,有由下述的2种原因引起的表面缺陷的问题。作为第一,是由板缘印所引起的表面缺陷。在板材轧制中,除了作为图1的头细部的起点的D点之外,还由轧材的两宽端部G、H在作业轧辊上产生称为所谓的板缘印的缠绕印23、24。这些印一旦产生在作业轧辊表面上时,通过其轴向运动只要板宽不变化至少一侧的印移动到板宽内部,而转印到板表面上。其结果,轧制出带有表面缺陷的轧材。作为第二,是由头细部的起点印产生的表面缺陷。特公平3-51481号公报的第一图中的B、D点是头细形状的起点,如其详细说明的那样,不可避免地会引起轧辊偏磨耗,因此,即使由循环移位使磨耗减少或分散来改善轧辊自身的问题,由于轧辊表面在D点的附近及其它的部分中其性状(粗糙度、光泽等)不同,为了改善边缘变薄而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轧制设备,包括:一对上下作业辊,用于轧制带材;中间轧辊,用于支承作业辊;以及作业辊驱动装置,用来在作业辊轴线方向上移动作业辊,其特征在于,所述轧制设备适于通过使带材的轧制方向翻转进行可逆轧制,并且提供用来防止由在作业辊的表面中的带材边缘标记在带材中引起表面缺陷的装置。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西英俊中前弘和安田健一堀井健治松井阳一前野一郎小林秀雄矢部晴之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