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架和工程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950410 阅读:26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1-08 19:0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车架,包括前车架和后车架,其中:所述前车架为梯形结构,所述前车架包括在所述前车架两侧布置的两个前纵梁,所述后车架为箱形结构,所述后车架包括在所述后车架两侧布置的两个后纵梁,两个所述前纵梁分别与两个所述后纵梁固定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中的车架,其结构采用前段梯形、后段箱形的复合结构,前纵梁截面从前到后为槽形截面(或工字形)过渡到矩形截面,后车架为左右一体的箱形截面,通过三种截面的优化组合,能够优化车架的承载能力分布,更好地满足实际使用需求。本发明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工程车辆。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车架和一种工程车辆。
技术介绍
车架是工程车辆的主要承载装置,所有的底盘零部件都安装在车架上,运输货物的车厢或专用上装装置也是直接放置在车架纵梁上。工程车辆作为工程施工专用车辆,其作业载荷工况复杂,常在崎岖路面上行驶,对车架强度、扭转刚度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同时在满足要求的情况下,车架重量要小。 目前,工程车辆用车架大梁大多采用等截面等强度槽形梁结构,但实际使用中车架负荷分布不均,造成本应承载较大负荷的部位的实际承载能力较小,无法满足使用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新的车架,能够优化车架的承载能力分布,更好地满足实际使用需求。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车架,包括前车架和后车架,其中所述前车架为梯形结构,所述前车架包括在所述前车架两侧布置的两个前纵梁,所述后车架为箱形结构,所述后车架包括在所述后车架两侧布置的两个后纵梁,两个所述前纵梁分别与两个所述后纵梁固定连接。在该技术方案中,采用两段式结构,分为车架分为前车架和后车架,通过改变其中一段的长度即可实现整个车架长度的调整,实现了车架的模块化,缩短了产品的开发周期;针对实际使用中的车架,车架各部位的扭转刚度要求一般是不同的,尤其是对于工程车辆而言,其前悬架受力比后悬架小的多,故前车架扭转刚度要求并不大,采用梯形结构也可满足车架强度要求;车架后部承受的载荷很大,这段车架的弯曲、扭转刚度和强度是整个车架中最大的,车架的主要承重部位在后方,因此后车架用箱形结构,形成左右一体整体闭合箱形截面,通过改善后车架的板厚,能够提高后车架的承重能力,通过不同车架结构的组合,能够优化车架的承载能力分布,更好地满足实际使用需求。优选地,所述前纵梁由车头向车尾方向分为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后车架与所述前纵梁的第二部分固定连接,所述前纵梁的第一部分的截面为槽形或工字形,所述前纵梁的第二部分的截面为矩形。在该技术方案中,兼顾前车架发动机、离合器、变速器等零部件的安装,前车架第一部分采用槽形或工字形结构,其抗弯强度较大,工艺性好,零件安装、紧固方便,也可满足车架强度要求;前车架第一部分槽形截面与后车架箱形截面,通过前车架第二部分矩形截面进行平缓过渡,避免刚度突变,即所述车架结构采用前段梯形、后段箱形的复合结构,前纵梁截面从前到后为槽形截面(或工字形)过渡到矩形截面,最后后车架为左右一体的箱形截面,通过不同截面的组合,能够优化车架的承载能力分布,更好地满足实际使用需求。优选地,两个所述前纵梁的第二部分均包括一个腹板,所述腹板的主体与所述前纵梁的第二部分的腹面间隔预设距离平行设置,且所述腹板远离所述后车架的一端向所述腹面弯折并与所述腹面固定连接,所述腹板的另一端与所述后车架固定连接。优选地,所述后车架还包括后横梁,所述后横梁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后纵梁固定连接,所述腹板连接至所述后横梁。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在后车架上设置后横梁,腹板与后横梁固定连接,可以进一步提高前车架与后车架之间的连接强度。优选地,所述后横梁包括两块平行设置的侧板和连接板,两块所述侧板的两端均与两个所述后纵梁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板在所述侧板下方将固定连接两块所述侧板。在该技术方案中,后横梁采用了类似于箱形结构,与后纵梁强度匹配,更加可靠。优选地,所述后车架还包括上封板和下封板, 所述上封板在所述后纵梁上方与所述后纵梁固定连接,所述下封板在所述后纵梁下方与所述后纵梁固定连接。在该技术方案中,后车架通过两个后纵梁和上封板、下封板拼接成一个箱形结构,相对于前车架的梯形结构,后车架的箱形结构抗弯扭能力更强,通过改善后车架板的厚度,可提高后车架8的强度,无需对后车架8采用多层加强板处理,可减轻车架重量。优选地,所述后车架还包括至少一个立板,所述立板分别与两个所述后纵梁、所述上封板和所述下封板固定连接。在该技术方案中,在后车架内部增设立板,可以进一步提高后车架的强度。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工程车辆,包括上述技术方案中任一项所述的车架。优选地,所述工程车辆为搅拌车,后车架的尾部向上翘起至预设高度充当搅拌车的后台。在该技术方案中,后车架的尾部向上翘起充当搅拌车的后台,取消了现有搅拌车中的副车架,托轮直接安装在后车架上,省去了现有搅拌车与车架连接的后台结构,简化了车架与上装的连接,减少了故障点,而且由于整个车架无副车架结构,搅拌筒重心下降,提高了行车安全。优选地,搅拌车后台的孔板安装在后车架的尾部,孔板与两个后纵梁之间还分别通过加强筋在后车架的两侧固定连接,能够更好地保证对搅拌筒的支撑。另外,在后车架上设置平衡悬架横梁以及平衡悬架垫板均为现有相关中的通用做法,不再赘述。综上所述,本专利技术中的车架,车架分为前车架和后车架,采用两段式结构,通过改变其中一段的长度即可实现整个车架长度的调整,实现了车架的模块化,缩短了产品开发周期,降低成本;针对工程车辆用车架受力特点,前悬受力较小,后悬受力较大,车架截面从前到后采用槽形(或工字形)到矩形过渡到左右一体箱形,通过三种截面的优化组合,有效的优化了整个车架强度分布;而且由于后部为箱形结构,抗弯扭能力较强,通过改善后车架板厚厚度,可提高车架后部强度,无需对车架后部采用多层加强板处理,可减轻车架重量。附图说明图I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车架的立体示意图;图2是图I中车架去掉上封板后的示意图;图3是图I中车架的主视图;图4是图3中前车架第一部分的A-A截面示意图;图5是图3中前车架第二部分的B-B截面示意图;图6是图4中后车架的C-C截面示意图。其中,图I至图4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纵梁1,车架2,前台3,后纵梁4,槽形连接板5,横梁6,整体式连接板7,后车架8,腹板9,上封板10,后横梁11,平衡悬架横梁12,立板13,平衡悬架垫板15,下封板16,加强筋17,孔板18。具体实施例方式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专利技术,但是,本专利技术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如图I至图3所示,本专利技术中的车架包括前车架2和后车架8,其中前车架2为梯形结构,前车架2包括在前车架2两侧布置的两个前纵梁I,后车架8为箱形结构,后车架8包括在后车架8两侧布置的两个后纵梁4,两个前纵梁I分别与两个后纵梁4固定连接。在该技术方案中,车架分为前车架2和后车架8,采用两段式结构,通过改变其中一段的长度即可实现整个车架长度的调整,实现了车架的模块化,缩短了产品的开发周期;针对实际使用中的车架,车架各部位的扭转刚度要求一般是不同的,尤其是对于工程车辆而言,其前悬架受力比后悬架小的多,故前车架扭转刚度要求并不大,采用梯形结构也可满足车架强度要求;后车架8承受的载荷很大,这段车架的弯曲、扭转刚度和强度是整个车架中最大的,车架的主要承重部位在后方,因此后车架用箱形结构,形成左右一体整体闭合箱形截面,通过改善后车架8的板厚,能够提高后车架8的承重能力,通过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架,其特征在于,包括前车架(2)和后车架(8),其中:所述前车架(2)为梯形结构,所述前车架(2)包括在所述前车架(2)两侧布置的两个前纵梁(1),所述后车架(8)为箱形结构,所述后车架(8)包括在所述后车架(8)两侧布置的两个后纵梁(4),两个所述前纵梁(1)分别与两个所述后纵梁(4)固定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架,其特征在于,包括前车架(2)和后车架(8),其中 所述前车架(2 )为梯形结构,所述前车架(2 )包括在所述前车架(2 )两侧布置的两个前纵梁(1),所述后车架(8)为箱形结构,所述后车架(8)包括在所述后车架(8)两侧布置的两个后纵梁(4),两个所述前纵梁(I)分别与两个所述后纵梁(4)固定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纵梁(I)由车头向车尾方向分为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后车架(8)与所述前纵梁(I)的第二部分固定连接,所述前纵梁(O的第一部分的截面为槽形或工字形,所述前纵梁(I)的第二部分的截面为矩形。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架,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前纵梁(I)的第二部分均包括一个腹板(9),所述腹板(9)的主体与所述前纵梁(I)的第二部分的腹面间隔预设距离平行设置,且所述腹板(9)远离所述后车架(8)的一端向所述腹面弯折并与所述腹面固定连接,所述腹板(9)的另一端与所述后车架(8)固定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车架(8)还包括后横梁(11),所述后横梁(11)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后纵梁(4)固定连接,所述腹板(9)连接至所述后横梁(11)。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克军邓云海戴英彪董银松
申请(专利权)人: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