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陈社庭专利>正文

导热油炉的高效换热炉排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916226 阅读:15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0-25 01:0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导热油炉的高效换热炉排,结构中包括并连在下、上贯通横管之间形成炉排状的换热管,进油口、出油口分别设置在下、上贯通横管上,所述换热管是复合式套管结构,内套管是一端封闭的盲管、借助端头支架定位在外套管内壁上。本发明专利技术在保证换热管刚度的情况下,又保证了管内导热油流速,达到了国家相关标准的规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导热油炉结构的改进,特别是一种采用燃煤为能源时对导热油炉用炉排结构的改进。
技术介绍
导热油炉是以导热油为热载体,通过热油泵的强制循环将热油通过管路输送到用热设备后,再返回导热油炉中加热的闭路循环供热 设备,是目前首选的一种低压高温热能转换设备。导热油炉与蒸汽、热水锅炉在设计上的要求主要区别在于导热油炉要求导热油在换热管内的流速为辐射段不低于2m/s,对流段不低于I. 5m/s。若将传统的水冷炉排结构直接移植在导热油炉上变成油冷炉排,是不能满足导热油炉的设计要求的。主要原因水冷炉排一般为并联结构,炉排管直径一般在O 51-0 76mm之间,且有一定的倾斜度;在导热油流量确定的情况下,无法满足导热油在炉排管内的流速(黏度越大,流速越小)。为达到设计流速,若将炉排管直径变小,则炉排管的刚度不够;若将炉排管壁增厚,则导热效率太低,而且外管壁所处高温、低导的环境下排管氧化后脱落速度加快,变成更加脆弱的薄壁管。若将炉排管强化横向串联起来,炉排就不能按倾斜布置,且增加了导热油炉的循环阻力,使循环泵电机功率增加,并且由于油冷炉排按水平布置,停炉时,油在炉管内没有自循环功能,油冷炉排上还有未燃尽的燃料,所以即便油温降至较低时,也不能关停循环油泵,增加了运行的费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导热油炉的高效换热炉排,其在炉排状换热管的基础上增设了改变液流截面积的内套管,使换热管的流速达到了设计要求,而且满足了换热管的刚度要求。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导热油炉的高效换热炉排,结构中包括并连在下、上贯通横管之间形成炉排状的换热管,进油口、出油口分别设置在下、上贯通横管上,所述换热管是复合式套管结构,内套管是一端封闭的盲管、借助端头支架定位在外套管内壁上。换热管内,流量、流速和液流截面积的关系为 Q = vxS(I) 式中,6为液体流量,V为液体流速S力液流截面积。在液体流量一定的情况下,液流速度与液流截面积成反比。本专利技术的换热管采用复合式套管结构,在外套管内增设了一端封闭的盲管。由于所述盲管内的导热油不与外套管中导热油同时流动,相当于减小了导热油的流通截面积,在导热油炉液体流量一定的情况下,增大了导热油的流速,满足相关标准的规定。从而在不减小炉排管直径的情况下,保证了换热管内导热油的流速。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产生的有益效果在于①本专利技术在保证换热管刚度的情况下,又保证了管内导热油流速,达到了国家相关标准的规定;②炉排管并联布置,减小了导热油循环阻力,降低了循环电机功耗;③炉排管倾斜布置,实现了管内导热油自循环,当油温降到较低温度时,即可关停循环油泵,降低了运行的费用。附图说明图I是本专利技术的主视局部剖视示意 图2是图I的俯视结构7]^意 图3是图I的A-A向首I]面不意 其中,I、下贯通横管,1-1、进油口,2、换热管,2-1、外套管,2-2、内套管,4、上贯通横管,4-1、出油口,5、端头支架。 具体实施例方式参见图f图3,本专利技术用于手烧燃煤导热油炉用炉排,其结构中包括并连在下贯通横管I和上贯通横管4之间形成炉排状的换热管2,进油口 1-1、出油口 4-1分别设置在下贯通横管I和上贯通横管4上,所述换热管2是复合式套管结构,内套管2-2是一端封闭的盲管、借助端头支架5定位在外套管2-1内壁上。本实施例在现有换热管的基础上增加了一端封闭的盲管,由于盲管内的导热油不影响外套管2-1内的导热油的循环,相当于减小了导热油的液流截面积,从而增大了液流流速,使换热管2的刚度不变的情况下,增大了导热油的流速,达到了速度和刚度的设计要求。所述换热管2的水平倾角为15 25°,即换热管2与导热油炉的炉底呈15 25°夹角、且出油口 4-1高于进油口 1-1。倾斜布置的换热管具有自循环能力,当油温降至较低时,即可进行停掉循环泵,降低运行成本。内套管2-2可以在靠近进油口 1-1端封闭,也可以在靠近出油口 4-1端封闭。当温度降低、停止循环泵时,内套管2-2内的导热油与外套管2-1内的导热油进行对流,完成热交换,并在导热油自循环作用下,完成热量交换。所述外套管2-1的壁厚为3-8mm,在满足换热管2所需刚度的情况下,不降低外套管的换热效率。外套管2-1内壁与内套管2-2外壁的距离为3-10 mm。以满足换热管流速的设计要求。采用本专利技术,当使用循环泵时,导热油依次经进油口 1-1、下贯通横管I、换热管2、上贯通横贯4和出油口 4-1向用热设备循环,由于内套管2-2 —端封闭的,导热油流过外套管2-1内的截面积减小,流速增大,达到设计要求。在循环过程中随着外套管2-1内的导热油温度增加,在对流和辐射的作用下,流入内套管2-2内的导热油与外套管2-1内的导热油进行热交换。当导热油温度降至较低时,关停循环泵,此时导热油经上贯通横管4、换热管2、下贯通横管I进行自循环,内套管2-2内的导热油与外套管2-2内的导热油进行热交换,完成自循环。由于在温度较低时,即可关停循环泵,降低了导热油炉的运行成本。本专利技术既可用于卧式导热油炉又可用于立式导热油炉。权利要求1.一种导热油炉的高效换热炉排,结构中包括并连在下、上贯通横管之间形成炉排状的换热管(2),进油口(1-1)、出油口(4-1)分别设置在下、上贯通横管上,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管(2)是复合式套管结构,内套管(2-2)是一端封闭的盲管、借助端头支架(5)定位在外套管(2-1)内壁上。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导热油炉的高效换热炉排,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管(2)的水平倾角为15 25°夹角。3.根据权利要求2导热油炉的高效换热炉排,其特征在于所外套管(2-1)的壁厚为3-8mm。4.根据权利要求I导热油炉的高效换热炉排,其特征在于外套管(2-1)内壁与内套管(2-2)外壁的距离为3-10 mm。全文摘要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导热油炉的高效换热炉排,结构中包括并连在下、上贯通横管之间形成炉排状的换热管,进油口、出油口分别设置在下、上贯通横管上,所述换热管是复合式套管结构,内套管是一端封闭的盲管、借助端头支架定位在外套管内壁上。本专利技术在保证换热管刚度的情况下,又保证了管内导热油流速,达到了国家相关标准的规定。文档编号F23H3/00GK102748859SQ20121026283公开日2012年10月24日 申请日期2012年7月27日 优先权日2012年7月27日专利技术者陈社庭 申请人:陈社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导热油炉的高效换热炉排,结构中包括并连在下、上贯通横管之间形成炉排状的换热管(2),进油口(1?1)、出油口(4?1)分别设置在下、上贯通横管上,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管(2)是复合式套管结构,内套管(2?2)是一端封闭的盲管、借助端头支架(5)定位在外套管(2?1)内壁上。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社庭
申请(专利权)人:陈社庭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