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软管卷绕装置及工程机械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7912896 阅读:17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0-24 22:3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软管卷绕装置及工程机械。该软管卷绕装置包括卷绕有软管的卷筒,软管连接执行部件,并且还包括:线性部件和绕线轮,线性部件连接绕线轮和执行部件;第一固定部件,绕线轮相对于第一固定部件旋转,第一固定部件和绕线轮之间设置有弹性部件,弹性部件对绕线轮施加使线性部件收回的拉力;连接机构,连接机构设置于绕线轮和卷筒之间,在至少一个工况时,所述执行部件拉动所述线性部件,所述连接机构传递所述线性部件的拉力并使得所述软管回收。本发明专利技术可不需要依靠涡卷簧的作用拉紧软管,具有结构紧凑、自重小、无需驱动、自适应跟随、软管缠绕圈数多、张紧力可调、易系列化、成本低等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主要涉及工程机械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软管卷绕装置,以及包括该软管卷绕装置的工程机械。
技术介绍
在工程机械作业过程中,执行部件常相对于车身位于不同的作业位置。液压线路供给的软管通常需要随着执行部件的移动而移动。该软管一般在卷筒上卷绕,并根据执行部件的位置进行收放。该软管的卷绕装置需要满足两个要求第一,在执行部件运动时实现软管卷筒的软管自动释放和收紧;第二,在软管卷绕的任意行程中不产生太大拉力。图I所示是一种现有技术的软管卷绕装置的结构示意图。该软管卷绕装置包括卷 筒1’,在所述卷筒I’上设置有涡卷簧3’,软管2’在该涡卷簧3’的作用下卷绕。该结构的卷绕装置对涡卷簧3’的依赖性较大,涡卷簧3’的使用寿命直接决定了软管卷绕装置的使用寿命。就现今的使用情况来看,涡卷簧3’普遍在3000次左右时出现明显疲劳软化现象。同时该装置本身对涡卷簧3’提出的各项使用性能要求也极大地增加了涡卷簧生产制造和使用成本。此外,该结构的卷筒拉伸预紧力在软管伸出量的增加,回收预紧力随之增大,这将使驱动部件及连接部件的强度随之提高,外形结构随之变得笨重,另外过大拉力作用使执行部件产生一些不必的误动作,,严重影响执行部件的正常作业。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旨在提供一种软管卷绕装置,该装置可以避免对涡卷簧的依赖性,提高产品使用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并可以降低生产制造成本、避免机械部分的损坏。本专利技术的软管卷绕装置,包括卷绕有软管的卷筒,所述软管连接执行部件,并且还包括线性部件和绕线轮,所述线性部件连接所述绕线轮和所述执行部件;第一固定部件,所述绕线轮相对于所述第一固定部件旋转,所述第一固定部件和绕线轮之间设置有弹性部件,所述弹性部件对所述绕线轮施加使线性部件收回的拉力;连接机构,所述连接机构设置于所述绕线轮和所述卷筒之间,在至少一个工况时,所述执行部件拉动所述线性部件,所述连接机构传递所述线性部件的拉力并使得所述软管回收。进一步地,所述绕线轮的轴端固定有第一离合部件,所述连接机构至少包括第二离合部件,所述绕线轮以第一方向旋转时,所述第一离合部件和第二离合部件之间接合并一起旋转,所述绕线轮以与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旋转时,所述第一离合部件和第二离合部件分离。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离合部件上设置有斜齿,所述第二离合部件上设置有弹性楔销。进一步地,所述连接机构还包括转盘,所述转盘设置于卷筒上,并与所述卷筒同步旋转,所述转盘的圆周位置与所述第二离合部件之间设置有第一摩擦副;第二固定部件,所述转盘的圆面位置与所述第二固定部件之间设置有第二摩擦副。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摩擦副包括第一弹性圆球和第一楔槽,所述第一弹性圆球和第一楔槽分别设置于所述转盘和第二离合部件上。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摩擦副包括第二弹性圆球和第二楔槽,所述第二弹性圆球和第二楔槽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二固定部件和转盘上。 进一步地,所述执行部件为液压油缸,所述液压油缸的活塞杆伸缩时,所述软管在所述卷筒上相应地拉出或收回。进一步地,还包括定滑轮,所述定滑轮设置于所述液压油缸的缸筒上,所述线性部件经过所述定滑轮后换向,所述线性部件的端部连接于所述液压油缸的活塞杆上。进一步地,所述软管卷绕装置还包括另一工况,在该工况时,运动的执行部件通过所述连接机构使得所述软管张紧。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一种工程机械,该工程机械设置有前述的软管卷绕装置。本专利技术可以通过连接机构将执行部件对线性部件施加的拉力使得软管回收,而不需要依靠涡卷簧的作用拉紧软管。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整体结构紧凑合理、占用空间小,装置自重小;此外,本专利技术软管的拉力可以根据工况由不同的滑移力矩保证,不需要外置驱动装置,并可以实现自适应跟随,使用起来十分方便。此外,本专利技术还具有软管缠绕圈数多、拉力可调、易系列化、成本低等优点。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I是一种现有技术的软管卷绕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软管卷绕装置在第一位置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2所示实施例的软管卷绕装置在第二位置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2所示实施例的软管卷绕装置在第三位置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2所示实施例的软管卷绕装置在第四位置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图2所示实施例的软管卷绕装置在第五位置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图2所示实施例的软管卷绕装置在第六位置的结构示意图;图8是图2所示实施例的软管卷绕装置在第七位置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图2所示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软管卷绕装置在第一位置的结构示意图。该软管卷绕装置可以应用于对工程机械的软管进行卷绕的场合。优选地,该软管可以用于供给执行部件的液压或气压线路。从图2中可以 看出,本专利技术的卷管装置至少包括卷筒I、线性部件4、绕线轮5、第一固定部件61和连接机构。该卷筒I上卷绕有软管2,软管2连接执行部件3。在工程机械作业过程中,液压或气压驱动的执行部件3常相对于可旋转运动的卷筒I位于不同的位置。该软管2可以为液压软管,该执行部件3可以为直线式或旋转式驱动部件,本专利技术并不受限于此。优选地,该执彳了部件3为液压油缸,该液压油缸包括缸筒31和活塞杆32。通过软管2可以向液压油缸的有杆腔或无杆腔供油。液压油缸的活塞杆32伸缩时,软管2在卷筒I上相应地拉出或收回。在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活塞杆32上行时,软管2拉出。由于本专利技术没有在卷筒I上设置涡卷簧,因此在具有同样直径的卷筒时,本专利技术相对于现有技术可以包括更多的软管缠绕圈数。线性部件4连接绕线轮5和执行部件3,可以是其第一端连接绕线轮5、第二端连接执行部件3,执行部件3在相对绕线轮5以一个方向移动时(如在图2中缸筒31上行或活塞杆32下行的状态),其可以对线性部件4施加拉力。线性部件4可以是一根钢丝绳,或者其它抗拉部件。其第二端可以直接地设置在执行部件3上,也可以间接地设置在执行部件3上。优选地,如图2所示,本专利技术还包括定滑轮9,定滑轮9设置于液压油缸的缸筒31上,线性部件4经过定滑轮9后换向,线性部件4的端部连接于液压油缸的活塞杆32上。该定滑轮9可以优化线性部件4的受力方向,使其垂直于绕线轮5的轴心进行收线或放线。绕线轮5相对于第一固定部件61旋转,其旋转运动的方向与线性部件4的收放线动作相匹配。此外,在第一固定部件61和绕线轮5之间设置有弹性部件,弹性部件对绕线轮5施加使线性部件4收回的拉力。优选地,该弹性部件为设置于第一固定部件61内的卷簧,绕线轮5的轴可以设置于该卷簧上。第一固定部件61和绕线轮5可以分别采用拉线式传感器的器壁和芯轴。在该技术方案的基础上,线性部件4放线的拉力由执行部件3的移动保证,线性部件4收线的拉力由弹性部件的弹性力保证。本专利技术的连接机构设置于绕线轮5和卷筒I之间,在至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软管卷绕装置,包括卷绕有软管(2)的卷筒(1),所述软管(2)连接执行部件(3),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线性部件(4)和绕线轮(5),所述线性部件(4)连接所述绕线轮(5)和所述执行部件(3);第一固定部件(61),所述绕线轮(5)相对于所述第一固定部件(61)旋转,所述第一固定部件(61)和绕线轮(5)之间设置有弹性部件,所述弹性部件对所述绕线轮(5)施加使线性部件(4)收回的拉力;连接机构,所述连接机构设置于所述绕线轮(5)和所述卷筒(1)之间,在至少一个工况时,所述执行部件(3)拉动所述线性部件(4),所述连接机构传递所述线性部件(4)的拉力并使得所述软管(2)回收。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丽云黄长发双志
申请(专利权)人:三一汽车起重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