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池安装结构,包括一车体、四侧承载机构、一顶固定件。车体界定有一电池收容腔室邻接一顶壁与四侧壁。四侧承载机构分别设置于四侧壁,每一侧承载机构包括一支臂单元与一承载头,支臂单元包括有两末端分别枢接对应的侧壁以及承载头,承载头纵向支撑且横向限位电动车辆电池。顶固定件纵向伸缩地设置顶壁,向下抵持电动车辆电池。由此,达到快速拆装电动车辆电池目的,有助于推动电动车辆的普及。(*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ー种电池安装结构,尤指一种用于稳固地固定电动车电池的安装结构。
技术介绍
虽然目前仍以使用油类燃料燃烧产生动カ的弓I擎车辆居多,然而在能源的利用以及生态环保等诸多因素的考虑下,另类型式的车辆研究开发,已渐为同业关注的课题,例如以气体为替代燃料的车辆问世,然而以气体为燃料驱动的车辆,其储气室所需的空间较大,无法兼顾各型车辆的应用(如机车),况且气体作为燃料,虽然稍微解决了能源使用及排气环保的问题,然而其稳定性较差,有安全上的顾虑。于是,电动车辆便成为这一波研究开发的新趋势。然而,电动车辆于应用上,首要考虑的条件为提供动カ的电源供应。现有电动车辆的电池多设计为车上长期充电,或为使用一次便丢弃的舍弃式电池,其中应用舍弃式电池的形式,恐较不符合经济效益,且不符合环保原则;车上充电的形式,既费时又不实用,故而电池的重复使用,似乎成为ー种既定的方向。无论是舍弃式或是更换式电池,都会牵连到拆卸的问题。装配于电动车辆特别是电动汽车上的电池具有相当的重量,若以人工拆装更换,费时、费カ极不理想。特别是目前电动汽车的电池大都是采用由下往上安装者,亦即电池收容槽开ロ是在车底,如图5所示。其以锁附大量螺丝91的方式来固定电动车辆电池90,在安装/拆卸的速度与方便性方面非常不利。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与缺陷,提出一种电池安装结构,以能更快速拆装电动车辆电池,以达到节省人力与时间。为达成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电池安装结构,包括ー车体,界定有ー电池收容腔室邻接ー顶壁与四侧壁;四侧承载机构,分别设置于该四侧壁,每ー侧承载机构包括一支臂单元与一承载头,该支臂单元包括有两末端分别枢接对应的侧壁以及该承载头,该承载头纵向支撑且横向限位该电动车辆电池;以及ー顶固定件,纵向伸缩地设置该顶壁,向下抵持该电动车辆电池。上述支臂单元可为一可枢转双连杆组,且较佳具有枢转极限为180度,使支臂单元能維持在固定角度位置以支撑住电池。当然也可以通过拴锁手段达到维持支臂单元在固定角度位置的目的。上述侧承载机构的承载头可包括相连的ー U形槽部与一辅助抵持平面部,U形槽部用于收容与纵向支撑电动车辆电池,辅助抵持平面部则横向抵持电池以稳固之。上述顶固定件可为ー马达式推顶机构、螺杆式推顶机构或者其它施予纵向抵持力量的装置。用于安装侧承载机构与收容电池的车体可以是电动汽车底部大梁部位。上述顶固定件可包括有ー电性接头,电性接头随着顶固定件的纵向移动而选择式插接于电动车辆电池,由此免除另外设置电池对外电线的麻烦。本技术的有益技术效果在于,通过上述安装结构设计,电池的拆装步骤不仅不须使用大量螺丝构件来进行,也变得更为方便、快速。如此必然有助于电动车辆的推广,使交通运输的环保目标更快达到。附图说明图I为本技术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电池安装结构立体图;图2为本技术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电池装载固定前的电池安装结构平面视图;图3为本技术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电池装载固定后的电池安装结构平面视图;图4为本技术第二较佳实施例的电池安装结构平面视图;图5为现有电池安装结构示意图。图中符号说明 90电动车辆电池91 螺丝 10车体101 顶壁102 105 侧壁11 电池收容腔室 12,41 电动车辆电池121 支撑条 20侧承载机构21 支臂单元 21a,21b 末端211 第一杆 212第二杆22 承载头 221U形槽部222 辅助抵持平面部 30,40 顶固定件301 马达 302推顶板401 电性接头 411插ロ具体实施方式參考图1,为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电池安装结构立体图。图中所示为ー电动车辆的车体10某ー处位置例如电动汽车底部大梁部位,而电池安装结构包括车体10、四侧承载机构20以及ー顶固定件30。前述车体10界定有一电池收容腔室11,用以收容一电动车辆电池12,且电池收容腔室11邻接ー顶壁101与依序互连的四侧壁102 105,电动车辆电池12是由下向上安装进入电池收容腔室11。顶固定件30设置于顶壁101,其沿纵向为可伸縮者,用于向下抵持电动车辆电池12。本实施例中,顶固定件30采用马达式推顶机构,主要包括ー马达301与受马达301驱动而上下位移的一推顶板302。电动车辆电池12大致呈四边形盒体外型,并于四个侧边各突伸有一支撑条121,本例的支撑条121为具有L形截面的支撑条,勾状部位向下摆设。另參考图2,前述四组侧承载机构20分别设置于四侧壁102 105,每ー侧承载机构20包括一支臂单元21与一承载头22,其中支臂单元21包括有两末端21a,21b分别枢接对应的侧壁102 105以及承载头22。本实施例中,支臂单元21为一可枢转双连杆组,由相互枢接的第一杆211与第二杆212构成,末端21a位于第一杆211,另ー末端21b位于第ニ杆212。在此,较佳地,可枢转双连杆组具有ー枢转极限为180度,使其枢转至如图3所示位置时即呈锁定的状态。侧承载机构20的承载头22于结构设计上是沿纵向支撑且横向限位电动车辆电池12,例如在本实施例中,承载头22包括有相连的ー U形槽部221与一辅助抵持平面部222,共同构成类似C形的结构。欲组装电动车辆电池12吋,只要使电池向上移动(例如使用千斤顶或其它设备), 并使四支撑条121能进入对应的承载头22的U形槽部221中,辅助抵持平面部222则横向压抵于电动车辆电池12的侧面,至此完成初步悬吊步骤。接着再启动顶固定件30使其向下移动以推顶电动车辆电池12的顶部平面,如此即可确保电池12被稳固地支撑于电池收容腔室11中,如图3所示。当然,要拆卸电动车辆电池12时只要依相反于上述的步骤即可完成。本技术特点在于相较现有的以大量螺丝锁附的固定方式,可以更快速拆/装电池,节省操作时间与人力。參考图4,为第二较佳实施例的电池安装结构平面视图。本实施例在结构组成上大致与第一例相似,其差异在于顶固定件40使用ー螺杆式推顶机构,同样具有纵向伸縮能力,而能向下抵持电动车辆电池41。此外,顶固定件40包括有ー电性接头401系可分离地插接于电动车辆电池41,亦即,当顶固定件40向下抵持电动车辆电池41吋,电性接头401也顺势物理性插入位于电动车辆电池41的ー插ロ 411。由此可直接构成电动车辆电池41对车内电カ的供应,不须再另外从电动车辆电池41引出对外电线,因此达到简化配置的目的。上述实施例仅为了方便说明而举例,本技术所主张的权利范围自应以权利要求书所述为准,而非仅限于上述实施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池安装结构,用于固定ー电动车辆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 ー车体,界定有一电池收容腔室邻接ー顶壁与四侧壁; 四侧承载机构,分别设置于该四侧壁,每ー侧承载机构包括一支臂单元与一承载头,该支臂单元包括有两末端分别枢接对应的侧壁以及该承载头,该承载头纵向支撑且横向限位该电动车辆电池;以及 ー顶固定件,纵向伸缩地设置该顶壁,向下抵持该电动车辆电池。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电池安装结构,其特征在干,该支臂单元为一可枢转双连杆组。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饶宪秋,
申请(专利权)人:华创车电技术中心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