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株水稻纹枯病菌生防菌RS-BC及微生物菌剂与制备方法和应用技术

技术编号:7795601 阅读:42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9-23 22:00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植物病害生物防治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水稻纹枯病生物防治的菌株RS-BC的分离鉴定,含有该生防菌株的微生物菌剂,其制备方法及在防治水稻纹枯病中的应用。本发明专利技术分离的菌株为伯克霍尔德氏菌(Burkholderia?vietnamiensis)RS-BC,该菌株保藏于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保藏编号为:CCTCC?NO:M2011049。本发明专利技术还包括利用所述的生防菌株RS-BC制备的微生物菌剂,该微生物菌剂的制备方法及在防治水稻纹枯病微生物菌剂中的应用方法。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植物病害生物防治
,具体涉及ー种用于水稻纹枯病生物防治的菌株RS-BC的分离鉴定,含有该生防菌株的微生物菌剂,其制备方法及在防治水稻纹枯病中的应用。
技术介绍
水稻是世界上种植面积最大的作物,其种植面积达I. 54亿公顷,占世界耕地面积的11%,稻米也是全球至少半数人口的基本食物。在我国水稻的播种面积占全部农作物播种面积的20%,是我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也是第一大农作物,40%以上人口的主食是稻米,稻米消费量占全国粮食消费量的40%左右。但病虫害的严重降低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其中水稻纹枯病是水稻上的ー种重要病害,在水稻种植国家如中国、印度、日本等亚洲国家(Roy, 1993)以及美国(Lee and Rush, 1983)和非洲国家(Premalatha, 1990)普遍发生。由于水稻种植密度大、生长周期短,氮肥施用量大(Groth and Lee, 2002 ;Savary, 1995)为水稻纹枯病的发生创造了良好的小生态环境。此病在我国最早由魏景超于1934年报道,1975年被列为全国的防治对象,成为水稻三大病害之一(廖皓年等,1997)。目前发病面积以及危害损失居水稻病害首位。水稻纹枯病一般可使水稻减产10-30%,严重时可达50%以上,给我国的农业经济造成了重大的损失,而且为害逐年加重。引起水稻纹枯病的病原菌无性阶段为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KUhn),在分类上属于半知菌亚门、丝孢纲、无孢目、丝核菌属。有性阶段为瓜亡革菌(Thanatephorus cucumerisDonk),属于担子菌亚门。根据菌丝融合现象立枯丝核菌分为14个融合群(Sneh et al. , 1991),水稻纹枯病菌属于AG1-IA,它是ー类重要的病原真菌,寄主范围非常广泛,可以侵染水稻、玉米、小麦等重要农作物以及几乎所有的蔬菜(George,1997)。此外,由立枯丝核菌引起的纹枯病是世界性分布的病害。水稻纹枯病菌不产生无性孢子,以菌丝或菌核形态存在并作为侵染水稻的初侵染源,是ー种较顽固的土壤习居菌,所产生的休眠体菌核可以在土壌中越冬并且长期存活,在室温下保存11年仍然有12%的萌发率,而且菌核无休眠期和后熟期,当年在适宜的条件下即可萌发侵染致病,不同发育阶段的菌核均能萌发致病且形成新的菌核,另外菌核有多次萌发和地下侵染的能力(檀根甲等,2000),菌核的这些特性都为防治带来了非常复杂的问题。目前应用化学杀菌剂仍然是防治水稻纹枯病的有效手段,然而其具有不可弥补的缺陷使用广谱性的杀菌剂致使土壤环境污染,病原菌产生抗药性,危害非靶标生物,并导致农药残留等一系列的问题,不利于推行緑色环保无公害作物种植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寻找ー种安全、有效的替代措施防治纹枯病十分必要。利用有益微生物和农业栽培措施防治纹枯病菌是替代化学农药的两种安全有效的途径(Jacobsen and Backman, 1993)。传统的农业栽培措施防治纹枯病菌,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为了追求水稻的高产,采用了高产、多蘖良种以及推广抛秧、高密度、施用高氮肥的栽培技术,为病原菌创造了适宜的生长环境,致使农业栽培措施防治困难重重。利用有益微生物防治纹枯病菌是ー种安全有效的防治措施,可以维持生态环境的平衡,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虽然目前已经发现了ー些对纹枯病菌有寄生或拮抗作用的真菌(Jayaprakashvel et al. ,2010)、细菌(Sevdalinaet al. ,2010)和放线菌(Wanet al.,2008),但不同的拮抗微生物作用机理及使用方法不同,针对不同的生产应用需求难免出现一定的局限性,因此筛选更多更有效生防菌尤为重要。迄今为止未见有涉及本专利技术主题的相关文献。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其专利技术的第一个目的是分离筛选ー株对水稻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具有显著生物防治效果的生防菌株RS-BC(细菌)。该菌株经过发酵后可产生具有強烈抑菌作用、有耐酸碱性、对温度不敏感等活性代谢产物,该活性代谢产物可用于制备广谱行防治植物真菌病害的生物制剂,可用于植物真菌病害的生物防治,尤其是制备成生防菌剂用于水稻纹枯病的防治。以此采用生物防治策略防治纹枯病菌,可以大大减少化学药剂的使用。 本专利技术的第二个目的是包含所述的生防菌株的微生物菌剂的开发。本专利技术的第三个目的是制备所述生防菌微生物菌剂的方法。本专利技术的第四个目的是上述菌株和菌剂的应用。本专利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本专利技术从田间水稻纹枯病病斑上产生的菌核表面分离筛选获得ー株适用于水稻纹枯病防治的生防细菌伯克霍尔德氏菌(Burkholderia vietnamiensis)菌株RS-BC,其在PDA培养基上的菌落形态如图I所示,该菌株于2011年2月24日送交湖北省武汉市武汉大学内的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英文简称CCTCC)保藏,其保藏编号为CCTCC NOM2011049。申请人:利用发酵方法制备了ー种对水稻纹枯病具有防治作用的微生物菌剂,其步骤包括申请人:提供了ー种防治水稻纹枯病的微生物菌剂的制备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I)生防菌发酵液制剂制备将保藏编号为CCTCC NO M2011049的生防菌株RS-BC在PDA培养基上划线培养,挑取单菌落接于含有2ml液体PDB培养基的试管中,于28で,220rpm摇床上培养,至OD6tltl值达到O. 5-0. 8,取上述菌液按体积比为I : 100的比例接种到新鲜PDB培养基上继续于28°C摇床上培养,振荡培养48h后用于制备菌剂,使菌液浓度为101QCfu/ml,该菌液称为生防菌RS-BC的发酵菌液A ;2)生防菌无菌发酵液制备将步骤I)的生防菌菌液于4°C,IOOOOrpm离心lOmin,收集上清液于60°C处理20min或用孔径为O. 22 μ m的细菌过滤器过滤后,制得无菌发酵液B ;3)将步骤2)中离心获得的菌体沉淀,用无菌水洗涤3次后,再用与发酵液等体积的PDB培养基重新悬浮沉淀,形成菌体悬浮液C,该菌体悬浮液C浓度与菌液A相当,约为1010cuf/ml ο4)向所述发酵菌液A或无菌发酵液B或菌体悬浮液C,分别加入吐温-20,使发酵菌液A或无菌发酵液B或菌体悬浮液C中的吐温-20的终浓度至O. 025%,即得到菌体浓度为101(lCfu/ml的伯克霍尔德氏菌菌株RS-BC发酵菌液A ;不含伯克霍尔德氏菌菌株RS-BC的发酵液B ;菌体浓度为101(lCfu/ml的伯克霍尔德氏菌菌株RS-BC的菌体悬浮液C ;其中步骤I)的PDA和PDB培养基以及步骤3)的PDB培养基的组分及配比如下PDA培养基马铃薯200g,葡萄糖20g,琼脂10g,补充蒸馏水至1000ml,调pH至7. O,在121°C高压蒸汽灭菌30min ; PDB培养基马铃薯200g,葡萄糖20g,补充蒸馏水至IOOOml,调pH至7. 0,在121 °C高压蒸汽灭菌30min。 申请人应用上述微生物菌剂对离体、盆栽和田间栽培条件下的水稻纹枯病进行了生物防治试验,均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更详细的技术方案见《具体实施方式》的内容。附图说明序列表SEQ ID NO 1是伯克霍尔德氏菌菌株RS-BC的16S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ー种防治水稻纹枯病的生防菌株,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菌株为伯克霍尔德氏菌(Burkholderia vietnamiensis)RS-BC,该菌株保藏于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保藏编号为CCTCC NO M2011049o2.包含权利要求I所述的生防菌株的微生物菌剂。3.ー种防治水稻纹枯病的微生物菌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包括以下步骤 1)生防菌发酵液制剂制备将保藏编号为CCTCCNO :M2011049的生防菌株RS-BC在PDA培养基上划线培养,挑取单菌落接于含有2ml液体PDB培养基的试管中,于28で,220rpm摇床上培养,至OD6tltl值达到O. 5-0. 8,取上述菌液按体积比为I : 100的比例接种到新鲜PDB培养基上继续于28°C摇床上培养,振荡培养48h后用于制备菌剂,使菌液浓度为1010cfu/ml ; 2)生防菌无菌发酵...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甲涛翟秋红姜道宏付艳苹程家森
申请(专利权)人:华中农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