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层压第一薄板和第二薄板的方法和设备技术

技术编号:7790548 阅读:17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9-22 02:23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层压第一薄板(1)和第二薄板(1、2)的设备,所述设备包括:室(10),具有沿第一轴(Z)连续排列的第一隔间、第二隔间和第三隔间(分别为11、12、13),其中每个隔间均具有开口(分别为21、22、23);第一薄板运载器(40),被设置为横向垂直于所述第一轴(Z)、且可沿所述第一轴(Z)移动;第二薄板运载器(50),被设置在与所述第一薄板运载器(40)相对且对齐的平面内,所述第二薄板运载器可在所述平面内移动和/或转动;第一柔性膜(42),侧向延伸至所述室的壁,所述第一薄板运载器(40)和/或第一柔性膜(42)将所述室(10)的第一隔间(11)和第二隔间(12)彼此分隔开;第二柔性膜(52),从所述第二薄板运载器(50)侧向延伸至所述室的壁,所述第二薄板运载器(50)和第二柔性膜(52)将所述室(10)的第二隔间(12)和第三隔间(13)彼此分隔开;对齐装置(60),用于通过在横向垂直于所述第一轴(Z)的方向上移动所述第二薄板运载器(50)和/或绕一平行于所述第一轴(Z)的轴转动所述第二薄板运载器以便相对于所述第一薄板(1)对齐所述第二薄板(2)。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层压第一薄板和第二薄板的设备。 本专利技术还涉及一种用于层压第一薄板和第二薄板的方法。
技术介绍
通过将构件依次添加到之前设置的构件上以装配各种产品。一个重要的应用领域在于制造作为薄板堆叠的电子构件。为了本说明书的目的,薄板是相对于其长度和宽度来说薄的人工制品,例如玻璃薄板或聚合物薄板。薄板可包括多层。所述电子产品包括例如具有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功能的第一薄板、包括印制光电二极管的第二薄板、以及包括驱动电子设备(driver electronics)的第三薄板。在堆叠中的连续薄板具有彼此相互接触的执行电子功能的电子功能区。在制造这样的电子构件时,重要的是使彼此连续的薄板相对于彼此被精确地定位,以使电子、光学或流体特征部件(featufe)(例如薄板中的微流体通道)精确地接触在连续薄板中与之配合的特征部件。OPTEK DPL-24用户指南中描述了一种压差层压机(Iaminator)。其中所述的压差层压机包括具有顶部和底部部件的容器,所述顶部和底部部件由柔性硅橡胶膜片分隔开。所述每个部件均具有各自的开口(port)和各自的加热器。要层压的材料被施加在设置于底部部件内的抽屉压板(drawef platen)上。在层压周期的第一阶段,所述容器的底部部件内存在常压下的空气,从而将所述膜片向上推,该膜片位于要被层压的材料的上方、并与所述材料分离。在所述层压周期的后续阶段中,两个部件均通过各自的开口被抽成真空。在所述阶段中,该膜片仍然与要被层压的材料分离,使空气从要被层压的材料之间逸出。在所述层压周期的后续阶段中,向所述容器的顶部部件的开口加压以使经预热后的膜片开始向要被层压的材料施加均衡的压强。在所述层压周期的最终阶段,所述顶部部件的开口被接合至真空泵上,且所述底部部件被通气至常压,以便所述膜片释放所述层压的材料,并且将具有所述被层压的材料的抽屉从容器中移出。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层压第一薄板和第二薄板的改进的设备和改进的方法。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层压第一薄板和第二薄板的设备。所述设备包括室,具有沿第一轴连续排列的第一隔间、第二隔间和第三隔间,每个隔间均具有开Π ;第一薄板运载器,被设置为横向垂直于所述第一轴、且可沿所述第一轴移动;第二薄板运载器,被设置在与所述第一薄板运载器相对且对齐的平面内,所述第二薄板运载器可在所述平面内移动和/或转动;第一柔性膜,侧向延伸至所述室的壁,由所述第一薄板运载器和/或第一柔性膜将所述室的所述第一隔间和所述第二隔间彼此分隔开;第二柔性膜,从所述第二薄板运载器侧向延伸至所述室的所述壁,所述第二薄板运载器和所述第二柔性膜将所述室的所述第二隔间和所述第三隔间彼此分隔开;对齐装置,用于通过在横向垂直于所述第一轴的方向上移动所述第二薄板运载器、和/或绕一平行于所述第一轴的轴转动所述第二薄板运载器以便相对于所述第一薄板对齐所述第二薄板;所述设备具有第一主运行模式和第二主运行模式,在所述第一主运行模式中,所述第一隔间内的压强与所述第二隔间内的压强之比相对较低;在所述第二主运行模式中,所述第一隔间内的压强与所述第二隔间内的压强之比以及所述第三隔间内的压强与所述第二隔间内的压强之比相对较高。 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面的设备中,所述对齐装置使所述第二薄板运载器能够相对于第一薄板运载器移动和转动以便对齐所述薄板,从而使彼此连续的薄板的适当特征部件能够彼此配合。这要求所述第二薄板运载器具有额外的自由度。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设备设置有额外的第三隔间,所述第三隔间由所述第二柔性膜界定、且在所述第二主运行模式中具有相对较高的压强。从而避免在第二薄板运载器中发生变形。所述薄板以非接触的方式对齐。这样能够对齐上面安装或印制有精细构件的薄板。这还使得可以在对齐前施加用于粘合薄板的自粘黏合剂。黏合剂不仅有助于粘合薄板,还可以用于形成传导路径。为此可使用例如各向异性传导的黏合剂。与使用滚筒(rollef)层压薄板的层压设备相比,本设备具有如下优点仅向薄板中引入了非常有限的应力,在层压过程中,压强实质上被同时施加在薄板的整个表面上。此夕卜,与基于滚筒的层压系统相反,薄板在所述层压过程中不变形。与基于滚筒的层压过程相反,本专利技术避免了偏离层压过程所要求的对齐,因为薄板是通过横向垂直于薄板表面的移动被层压的,其中薄板还被纵向移动。本设备能够层压刚性基底、柔性基底、或其组合。在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的设备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柔性膜由所述第一薄板运载器形成。在所述实施例的一个变异中,所述第一柔性膜与所述第一薄板运载器整合在一起。换言之,所述设备所具有的第一柔性膜延伸至所述室的整个横截面,且所述第一柔性膜既作为第一薄板运载器又作为柔性装置以将所述第一隔间和第二隔间彼此分隔开。在所述变异中,优选所述第一柔性膜具有中央部和周边部,所述中央部形成所述第一薄板运载器,所述周边部从所述中央部延伸至所述室的所述壁;所述周边部具有比所述中央部更高的柔韧性。在所述具体实施例的另一个变异中,所述第一薄板运载器具有第一刚性部件和由所述柔性膜形成的第二柔性部件,所述第二柔性部件设置在所述第一刚性部件朝向所述第二薄板运载器的一侧。在所述另一个变异中,由所述柔性膜形成的所述第二柔性部件可以伸展以覆盖所述第一刚性部件。所述第一薄板运载器的所述刚性部件可具有沿所述第一轴延伸的微孔。在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的设备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隔间在所述第二主运行模式中被抽成真空,且所述设备具有继所述第一主运行模式之后且在所述第二主运行模式之前的第一中间运行模式,在所述第一中间运行模式中所述每个隔间均被抽成真空。从所述第一主运行模式直接转变到所述第二主运行模式会使所述第一薄板运载器和第二薄板运载器在所述第二隔间被完全抽成真空之前进入结合状态,除非例如设置了抵抗上述现象的弹性装置。所述薄板运载器在所述第二隔间被抽成真空之前转变到结合状态可能会使薄板之间封入气泡,这通常是不理想的。根据本实施例的设备中,所述第一中间运行模式使空气能够在层压前从薄板之间逸出。从第一主运行模式直接转变到第一中间运行模式是可能的。在该情况下,应该注意使第二隔间中的压强在转变过程中不低于第一隔间中的压强。所述设备的前述实施例的一个具体形式具有继第一主运行模式之后且在第一中间运行模式之前的第二中间运行模式,在所述第二中间运行模式中所述第一隔间和第三隔间被抽成真空、且使第二隔间维持所述第一主运行模式中的压强。在所述实施例的该形式中避免了所述第二隔间中出现压强过低的情况。 在所述具有第一中间运行模式的实施例的一个形式中,所述对齐装置在第一中间运行模式中被启动。这样做的有利之处在于有效地利用在所述第一中间运行模式中用于去除所述薄板之间封入的空气所花费的时间,以使所述薄板能够被对齐。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的设备的一个实施例包括与第一和第二窗口相关联的第一和第二视觉检测装置,所述第一和第二窗口被设置在所述薄板运载器的至少一个中,且其中每个所述视觉检测装置均具有一视线,该视线沿平行于所述第一轴的方向延伸穿过所述薄板运载器中与该视觉检测装置相关联的窗口,该窗口被设置为朝向所述薄板运载器的另一个薄板运载器。这样能精确地验证所述薄板相对于彼此的对齐,因为每个所述视觉检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09.11.27 EP 09177379.61.一种用于层压第一薄板(I)和第二薄板(2)的设备,所述设备包括 室(10),具有沿第一轴(Z)连续排列的第一隔间(11)、第二隔间(12)和第三隔间(13),每个隔间(11、12、I 3)均具有开口(分别为21、22、23); 第一薄板运载器(40),被设置为横向垂直于所述第一轴(Z)、且可沿所述第一轴(Z)移动; 第二薄板运载器(50),被设置在与所述第一薄板运载器(40)相对且对齐的平面内,所述第二薄板运载器(50)可在所述平面内移动和/或转动; 第一柔性膜(42),侧向延伸至所述室(10)的壁(15),其中由所述第一柔性膜(42)或者由所述第一薄板运载器(40)和所述第一柔性膜(42) 二者将所述室(10)的所述第一隔间(11)和所述第二隔间(12)彼此分隔开; 第二柔性膜(52),从所述第二薄板运载器(50)侧向延伸至所述室(10)的所述壁(15),所述第二薄板运载器(50)和所述第二柔性膜(52)将所述室(10)的所述第二隔间(12)和所述第三隔间(13)彼此分隔开; 对齐装置(60),用于通过在横向垂直于所述第一轴(Z)的方向上移动所述第二薄板运载器(50)和/或绕一平行于所述第一轴(Z)的轴转动所述第二薄板运载器(50)以便相对于所述第一薄板(I)对齐所述第二薄板(2); 所述设备具有第一主运行模式(Ml)和第二主运行模式(M2),在所述第一主运行模式(Ml)中,所述第一隔间(11)内的压强与所述第二隔间(12)内的压强之比相对较低;在所述第二主运行模式(M2)中,所述第一隔间(11)内的压强与所述第二隔间(12)内的压强之比以及所述第三隔间(I 3)内的压强与所述第二隔间(12)内的压强之比相对较高。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第一柔性膜形成所述第一薄板运载器的一部分。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第一柔性膜与所述第一薄板运载器整合在一起。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设备,所述第一薄板运载器具有第一刚性部件和由所述柔性膜形成的第二柔性部件,所述第二柔性部件被设置在所述第一刚性部件朝向所述第二薄板运载器的一侧。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第一柔性膜(42)具有中央部(42c)和周边部(42p),所述中央部(42c)形成所述第一薄板运载器(40),所述周边部(42p)从所述中央部(42c)延伸至所述室(10)的所述壁(15);所述周边部(42p)具有比所述中央部(42c)更高的柔韧性。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第一薄板运载器的所述刚性部件具有沿所述第一轴延伸的微孔。7.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第二隔间(12)在所述第二主运行模式(M2)中处于被抽成真空的状态;且, 其中所述设备具有继所述第一主运行模式(Ml)之后且在所述第二主运行模式(M2)之前的第一中间运行模式(II),在所述第一中间运行模式(Il)中所述每个隔间(10、11、12)均处于被抽成真空的状态。8.根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J·范登布兰德S·C·布罗厄斯M·萨尔明克A·H·迪策尔A·谭达
申请(专利权)人:荷兰应用自然科学研究组织TNO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