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速器壳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783330 阅读:19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9-21 01:3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差速器壳体,该差速器壳体包括固定连接的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20),在第一壳体上设置的第一油口(11)沿第一壳体的周向从外周面贯穿延伸至内周面,所述第一油口的延伸方向偏离于第一壳体的中心线;在第二壳体上设置的第二油口(21)沿第二壳体的周向从外周面贯穿延伸至内周面,所述第二油口的延伸方向偏离于所述第二壳体的中心线;并且所述第一油口和所述第二油口中的一者为出油口,另一者为进油口。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对润滑油的油口进行改进后,可以强制润滑油顺利地送入和排出差速器壳体,加强了润滑油在差速器壳体中的循环,减少了差速器壳体中各个部件之间的磨损,提高了差速器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的驱动桥领域,具体地,涉及ー种适用于驱动桥的差速器壳体
技术介绍
众所周知,当汽车转弯或是在不平路面上行驶时,差速器可以允许左右车轮以不同的转速旋转,使车轮在地面上作纯滚动。其中,行星齿轮和半轴齿轮均是在差速器壳体中进行啮合,为了减少磨损,向差速器壳体中注入润滑油以对所述差速器壳体内部的零部件 如图IA和图IB所示,为现有技术中的ー种差速器壳体。可以看出,在差速器的左右壳体上分別设置加注润滑油的进油孔I和出油孔2,并且进油孔I和出油孔2在差速器壳体上的延伸方向与差速器壳体的旋转轴线平行,当差速器旋转时,一方面通过进油孔很难将润滑油送入差速器壳体中,容易导致差速器内部的行星轮系及衬垫间缺少润滑。另一方面,润滑油很难从出油孔中排出,导致润滑油在差速器壳体中不能有效循环,如果润滑油在差速器壳体中停留时间过长,随着差速器的转动,润滑油的温度升高,将影响润滑油的润滑性能。上述两种情况都将导致齿轮齿面破坏及衬垫烧蚀,从而降低差速器的工作寿命。为此,使用此类差速器壳时,通常会在減速器的箱体上增加润滑油泵,強制润滑油送入或排出差速器壳体。但是由于润滑油泵的增加,使驱动桥的结构变得复杂,而且提高了生产成本。如图2A和图2B所示,为现有技术中的另ー种差速器壳体,可以看出,在该差速器壳体上设置的进油孔I和出油孔2与图IA和图IB中的相似,不同的是其在差速器壳体上设置有叶片状的腹板3。在差速器壳旋转时,腹板3随之旋转,可以将润滑油搅入差速器壳体中。但是由于差速器壳体的腹板3需要占据较大的空间,当驱动桥的壳体空间较小时,腹板3不容易布置。而且差速器工作传递扭矩较大,需要采用锻造エ艺制造差速器壳体,在增加腹板3后,差速器的结构相对复杂,导致差速器壳体的毛坯成型エ艺复杂。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ー种差速器壳体,该差速器壳体可以强制润滑油送入或排出。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ー种差速器壳体,该差速器壳体包括固定连接的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其中,在所述第一壳体上设置的第一油ロ沿所述第一壳体的周向从外周面贯穿延伸至内周面,所述第一油ロ的延伸方向偏离于所述第一壳体的中心线;在所述第二壳体上设置的第二油ロ沿所述第二壳体的周向从外周面贯穿延伸至内周面,所述第ニ油ロ的延伸方向偏离于所述第二壳体的中心线;并且所述第一油口和所述第二油口中的一者为出油ロ,另ー者为进油ロ。优选地,所述第一油口和所述第二油ロ的延伸方向分别与所述差速器壳体的中心线垂直。优选地,所述第一油ロ和所述第二油ロ为槽型ロ,所述第一油ロ和所述第二油ロ在周向上彼此间隔开。优选地,形成所述第一油ロ的侧壁相互平行,形成所述第二油ロ的侧壁相互平行。优选 地,形成第一油ロ的侧壁与第一壳体的中心线相互平行,形成所述第二油ロ的侧壁与第二壳体的中心线平行。优选地,所述第一油口和所述第二油ロ分别贯穿对应的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端面。优选地,所述第一油口和所述第二油ロ沿差速器壳体的周向均匀地交错设置。优选地,分别在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上对应地设置有半圆槽,所述半圆槽沿所述差速器壳体的周向均匀设置。优选地,所述第一油口和所述第二油ロ沿周向上相对于相邻的半圆槽对称。优选地,分别在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上对应地设置有连接孔,所述连接孔沿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的轴向延伸,用于将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固定连接。本专利技术通过对润滑油的油ロ进行改进后,可以强制润滑油顺利地送入和排出差速器壳体,加强了润滑油在差速器壳体中的循环,減少了差速器壳体中各个部件之间的磨损,提高了差速器的使用寿命。而且本专利技术不需要使用额外的润滑油泵送装置,也不需要在差速器壳体上増加其他辅助部件,因而具有结构简单、便于制造等优点,从而降低了差速器的生产成本。本专利技术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附图说明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ー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但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图IA和图IB分别是现有技术中ー种差速器壳体的左视图和剖视示意图;图2A和图2B分别是现有技术中另一种差速器壳体的左视图和剖视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差速器壳体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4A和图4B分别是图3中所示的差速器壳体中第一壳体的立体图和左视图;图5A和图5B分别是图3中所示的差速器壳体中第二壳体的立体图和右视图。附图标记说明I进油孔2出油孔3腹板10第一壳体11第一油ロ12高侧壁13低侧壁20第二壳体21第二油ロ31半圆槽32连接孔211、212第一交点213、214 第二交点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干限制本专利技术。在本专利技术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措词“第一”、“第二”、等用来区分不同的部件,但是这些部件不限定于上述措词的诠释。另外,如本领域所公知的,差速器壳体为回转体,“中心线”即为差速器壳体的旋转轴线。參见图3至图5B,本专利技术的差速器壳体包括固定连接的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20,两者固定连接后在工作状态下具有相同的旋转方向。由图可见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20相接合的部分大致呈环形结构。在第一壳体10上设置的第一油ロ 11沿第一壳体10的周向从外周面贯穿延伸至内周面,第一油ロ 11的延伸方向偏离于第一壳体10的中心线;在第二壳体20上设置的第二油ロ 21沿第二壳体20的周向从外周面贯穿延伸至内周面,第二油ロ 21的延伸方向偏离于第二壳体20的中心线。其中,根据差速器壳体的旋转方向的不同,第一油ロ 11和第二油ロ 21中的一者为出油ロ,另ー者为进油ロ。换言之,可以使第一油ロ 11作为进油ロ,第二油ロ 21作为出油ロ,或者使第一油ロ 11作为出油ロ,第二油ロ 21作为进油ロ。在上述结构中,“偏离”是相对于第一油ロ 11或第二油ロ 21的延伸方向指向第一壳体10或第二壳体20的中心线而言。即第一油ロ 11的延伸方向偏离于第一壳体10的中心线是指第一油ロ 11的延伸方向不指向第一壳体10的中心线,同样,第二油ロ 21的延伸方向偏离于第二壳体20的中心线是指第二油ロ 21的延伸方向不指向第二壳体20的中心线。为了更加清楚地说明所述第一油ロ 11和第二油ロ 21的延伸方向偏离中心线的含义,以第一油ロ 11为例,请參考图4B,在第一壳体10的左视图(或沿第一油ロ 11顺沿中心线延伸方向的任ー横截面)中,所述第一油ロ 11与第一壳体10的外周面相交于两个第一交点211、212,第一油ロ 11与第一壳体10的内周面相较于两个第二交点213、214,其中第一交点211、212的中点与第一壳体10中心的连线与第二交点213、214的中点与第一壳体10中心的连线呈一定夹角。在本专利技术中,对第一油ロ 11和第二油ロ 21的形状不作具体限定。例如,第一油ロ11和第二油ロ 21的截面可以为规则的圆形、多边形或为不规则的异型形状等。只要第一油ロ 11和第二油ロ 21的延伸方向不指向差速器壳体的回转中心线即可。此外,第一油ロ 11和第二油ロ 21沿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20的周向可以设置在不同位置。例如,第一油ロ 11和第二油ロ 21可以是封闭的圆形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差速器壳体,该差速器壳体包括固定连接的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20),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壳体(10)上设置的第一油口(11)沿所述第一壳体(10)的周向从外周面贯穿延伸至内周面,所述第一油口(11)的延伸方向偏离于所述第一壳体(10)的中心线;在所述第二壳体(20)上设置的第二油口(21)沿所述第二壳体(20)的周向从外周面贯穿延伸至内周面,所述第二油口(21)的延伸方向偏离于所述第二壳体(20)的中心线;并且所述第一油口(11)和所述第二油口(21)中的一者为出油口,另一者为进油口。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差速器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油口(11)和所述第二油口(21)的延伸方向分别与所述差速器壳体的中心线垂直。3.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差速器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油口(11)和所述第二油口(21)为槽型口,所述第一油口(11)和所述第二油口(21)在周向上彼此间隔开。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差速器壳体,其特征在于,形成所述第一油口(11)的侧壁相互平行,形成所述第二油口(21)的侧壁相互平行。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差速器壳体,其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刚狄迅通刘固基刘四清
申请(专利权)人:湖南中联重科车桥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