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速装置和同轴式电驱动车桥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6189352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31 21:01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车辆领域,公开了一种减速装置和同轴式电驱动车桥,同轴式电驱动车桥包括驱动电机,驱动电机的输出轴上固定套接有外齿轮,减速装置包括壳体、差速器以及行星轮系,差速器设置于壳体内并包括可相对壳体旋转的差速器外壳,行星轮系设置于壳体内并包括行星架、固定齿圈以及行星轮,固定齿圈固定设置于壳体的内壁上,行星轮分别与外齿轮和固定齿圈相啮合,行星架与行星轮的行星轴固定连接,差速器外壳与行星架固定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有效降低双联行星轮的装配位置精度要求,缩小齿侧间隙,降低工作噪声,同时,增大减速装置的减速比,而且,双联行星轮及双联行星轮内的轴承的润滑方式为浸油润滑,润滑效果良好。润滑效果良好。润滑效果良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减速装置和同轴式电驱动车桥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车辆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减速装置和应用该减速装置的同轴式电驱动车桥。

技术介绍

[0002]同轴式电驱动车桥具有结构紧凑、体积小、传动效率高、成本低等优点,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而在同轴式电驱动车桥中,由于电机的转速较高,需要配置减速比较大的减速装置。
[0003]在现有的技术中,减速装置主要包括壳体、行星轮系以及差速器,行星轮系和差速器均设置于壳体内,差速器包括可相对壳体旋转的差速器外壳,行星轮系包括行星架、活动齿圈以及多个双联行星轮,行星架固定设置于壳体内,活动齿圈与差速器外壳固定连接,多个双联行星轮的行星轴与行星架固定连接并分别与电机的输出轴和活动齿圈相啮合,通过电机的输出轴旋转带动双联行星轮自转,双联行星轮自转带动活动齿圈和差速器外壳旋转,从而实现传动。
[0004]现有的减速装置存在以下问题:行星架相对壳体固定,使得多个双联行星轮的位置固定,无法浮动,导致双联行星轮的装配位置精度要求较高,且齿侧间隙大,工作噪声较大,同时,减速装置的减速比偏小,而且,在工作过程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同轴式电驱动车桥的减速装置,所述同轴式电驱动车桥包括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轴(8)上固定套接有外齿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速装置包括:壳体(1);差速器(2),设置于所述壳体(1)内并包括可相对所述壳体(1)旋转的差速器外壳(21);以及行星轮系(3),设置于所述壳体(1)内并包括行星架(31)、固定齿圈(32)以及行星轮(33),所述固定齿圈(32)固定设置于所述壳体(1)的内壁上,所述行星轮(33)分别与所述外齿轮和所述固定齿圈(32)相啮合,所述行星架(31)与所述行星轮(33)的行星轴(331)固定连接并能够在所述行星轮(33)的带动下相对所述壳体(1)旋转,所述差速器外壳(21)与所述行星架(31)固定连接并能够在所述行星架(31)带动下旋转。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行星架(31)一体成型于所述差速器外壳(21)轴向上的一端。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减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速装置还包括分别支承于所述差速器外壳(21)和所述壳体(1)的内壁之间的第一滚动轴承(4)和第二滚动轴承(5),所述第一滚动轴承(4)和所述第二滚动轴承(5)分别位于所述差速器外壳(21)轴向上的两端。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减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具有连通内部且轴线与所述差速器外壳(21)的旋转轴线同轴的端口(11),所述差速器外壳(21)轴向上远离所述行星架(31)的一端穿设于所述端口(11)且与所述端口(11)的内壁之间设置有所述第一滚动轴承(4),所述端口(11)内设置有端盖(6),所述端盖(6)位于所述第一滚动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传业宋峰
申请(专利权)人:湖南中联重科车桥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