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坯连铸机扇形段驱动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722824 阅读:24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8-31 01:20
一种板坯连铸机扇形段驱动机构,包括上框架和下框架,所述上框架中部设有压下液压缸,压下液压缸的活塞杆经轴承铰接在位于上框架内的活动梁上,活动梁的底部设有一列上驱动辊,下框架的顶部设有一列下驱动辊,上、下驱动辊上下正对设置;所述上、下驱动辊的侧部设有联轴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结构设计合理,布局紧凑,维护方便的特点。其驱动辊安装在框架的中间位置处,由一个液压缸实现驱动辊的升降,这样的驱动布置可确保任意时刻驱动辊与铸坯之间存在最大的牵引力,且在穿人引锭杆时可以单独抬升起驱动辊。此外,其液压缸具有压力传感和位置传感器功能,与计算机连接起来后可以实现远程控制,方便维护。?(*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板坯连铸机械设备
,具体是涉及一种板坯连铸机扇形段驱动机构
技术介绍
板坯连铸机的核心部分是扇形段,扇形段设备是对凝固过程中的铸坯进行支撑和导向的连铸机关键组成设备,是轻压下技术的实施对象,其结构设计对于连铸过程的顺利进行和铸坯质量的严格保证具有重要影响。现有扇形段设备的驱动机构结构设计不甚合理,具体如存在着不能在浇铸条件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准确地找出凝固終点的位置;驱动机构复杂,夹送不顺畅;上述问题往往造成板坯连铸不顺畅,辊缝值偏差较大,从而严重影响开ロ度精度,连铸出的板坯厚度不均匀,腰鼓现象明显,使得生产成本较高,废品返工率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主要是解决上述现有技术所存在的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板坯连铸机扇形段驱动机构。为解决现有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板坯连铸机扇形段驱动机构,包括上框架和下框架,所述上框架中部设有压下液压缸,压下液压缸的活塞杆经轴承铰接在位于上框架内的活动梁上,活动梁的底部设有一列上驱动辊,下框架的顶部设有一列下驱动辊,上、下驱动辊上下正对设置,所述上、下驱动辊的侧部设有联轴器。作为优选,所述上框架或下框架由两侧端纵向夹紧液压缸座梁与若干横向框架立板焊接构成,所述上框架中间的两个横向框架立板上设有压下液压缸座,所述压下液压缸竖直设置在上框架的中部的压下液压缸座上。作为优选,所述压下液压缸上设有压カ传感器、活塞杆位置传感器,所述活动梁上还设有红外测温仪。作为优选,所述上驱动辊和下驱动辊均由三段连铸棍构成,活动梁底部的设有四个上辊座,上驱动辊的三段连铸棍两端转轴分别设置在上辊座上;下框架的框架立板顶部的驱动辊安装位设有四个下辊座,下驱动辊的三段连铸棍两端转轴分别设置在下辊座上,其中上框架的中间两个上辊座与下框架的中间两个下辊座错位设置。其中板坯连铸机的上框架两侧分别设有两个夹紧液压缸,上框架通过四个夹紧液压缸设置在下框架的夹紧液压缸座上,上框架的压下液压缸座上设有压下液压缸。上框架的上面,在压下液压缸两侧设有喷淋管,喷淋管经管道连接到下框架下面的回水管,喷淋管喷淋冷却液可以带走板坯连铸带来的热量,降低连铸出板坯的应力。本技术具有结构设计合理,布局紧凑,维护方便的特点。其驱动辊安装在框架的中间位置处,由一个液压缸实现驱动辊的升降,这样的驱动布置可确保任意时刻驱动辊与铸坯之间存在最大的牵引力,且在穿人引锭杆时可以单独抬升起驱动辊。使用本设备进行板坯连铸吋,在合适的辊径和辊距下,板坯连铸顺畅,连铸出的板坯厚度均匀,可减少铸坯鼓肚现象。同时可以降低生产成本,降低废品返工率。此外,其液压缸具有压カ传感和位置传感器功能,与计算机连接起来后可以实现远程控制,方便维护。附图说明图I是本技术的ー种侧视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ー种剖面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ー种立体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ー步具体的说明。參看图I、图2、图3,本技术主要由上框架I、下框架2、压下液压缸12等构成。上框架I和下框架2均由由两侧端纵向夹紧液压缸座梁111与若干横向框架立板30焊接构成。上框架I的中部的两个横向框架立板30上设有压下液压缸座17,压下液压缸12安装在压下液压缸座17上,其活塞杆经轴承19铰接在位于上框架I内的活动梁18上,活动梁上还设有红外测温仪180,该红外测温仪180与远程计算机连接后,可对连铸坯凝固状态实现动态热跟踪。压下液压缸17上设有压カ传感器、活塞杆位置传感器。压下液压缸座17与远程计算机连接后,可以实现辊缝远程调节。工作过程中,压カ传感器、活塞杆位置传感器可对铸坯中最終凝固点的位置进行准确地在线监测以及计算出优化的辊缝。活动梁18的底部设有一列上驱动辊14,下框架2的顶部设有一列下驱动辊24,上下驱动辊上下正对设置。其中上驱动辊14和下驱动辊24均由三段连铸棍构成,活动梁18底部的驱动辊安装位设有四个上辊座29,上驱动辊14的三段连铸棍两端转轴分别设置在上辊座29上;下框架2的框架立板顶部的驱动辊安装位设有四个下辊座27,下驱动辊24的三段连铸棍两端转轴分别设置在下辊座27上,其中上框架I的中间两个上辊座29与下框架2的中间两个下辊座27错位设置。上、下驱动辊的侧部设有联轴器170,可以与动カ系统联接。上驱动辊14的两侧,在上框架I的底部还分别设有若干列上自由辊13 ;下驱动辊24的两侧,在下框架2的顶部也分别设有若干列下自由辊23,上、下自由辊一一上下对应。上自由辊13和下自由辊23也均由三段连铸棍构成,相邻两列上自由辊13三段连铸棍的中间两个辊座29错位设置,相邻两列下自由辊23三段连铸棍的中间两个辊座27错位设置;同列设置的上自由辊13三段连铸棍的中间两个辊座29与下自由辊23三段连铸棍的中间两个辊座27也错位设置。上自由辊13三段连铸棍的中间两个辊座29与下自由辊23三段连铸棍的中间两个辊座27也错位设置。驱动辊(14、24)、自由辊(13、23)采用三段连铸辊,实用寿命长,磨损大约减小了一半。板坯连铸机的上框架I两侧分别设有两个夹紧液压缸11,上框架I通过四个夹紧液压缸11设置在下框架2的夹紧液压缸座上,上框架I的压下液压缸座17上设有压下液压缸12。上框架I、下框架2的两侧端分别设有导向柱16、21,导向柱16、21起导向作用。当扇形段安装在弧形底座25上时,导向柱16、21可以从立壁上导向的槽进入,顺着导向槽下落,使其底部准确的安装存在就落在弧形底座25的安装位上。弧形底座25由支撑座支撑,安装在基座26上。上框架I的上面,在压下液压缸12两侧设有喷淋管15,喷淋管15经管道连接到下框架2下面的回水管22,喷淋管喷淋冷却液可以带走板坯连铸带来的热量,降低连铸出板坯的应力。本技术合理设计驱动机构,利用四个夹紧液压缸将上下框架连接一起,并使得上框架相对下框架可以上下移动,板坯连铸时四个夹紧液压缸驱动上框架下移,同时压下液压缸也驱动上驱动辊靠近下驱动辊,板坯由上下驱动辊夹持着向前移动,同时上下自由辊也略施力夹持板坯以均匀板坯的厚度。本技术结构设计合理,使得板坯连铸顺畅,连铸出的板坯厚度均匀,可以降低生产成本,降低废品返工率。最后,应当指出的是以上具体实施方式仅是本技术较有代表性的例子。显 然,本技术不限于上述具体实施方式,还可以有许多变形。凡是依据本技术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具体实施方式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应认为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权利要求1.一种板坯连铸机扇形段驱动机构,包括上框架和下框架,其特征是所述上框架中部设有压下液压缸,压下液压缸的活塞杆经轴承铰接在位于上框架内的活动梁上,活动梁的底部设有一列上驱动辊,下框架的顶部设有一列下驱动辊,上、下驱动辊上下正对设置,所述上、下驱动辊的侧部设有联轴器。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板坯连铸机扇形段驱动机构,其特征是所述上框架或下框架由两侧端纵向夹紧液压缸座梁与若干横向框架立板焊接构成,所述上框架中间的两个横向框架立板上设有压下液压缸座,所述压下液压缸竖直设置在上框架的中部的压下液压缸座上。3.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板坯连铸机扇形段驱动机构,其特征是所述压下液压缸上设有压カ传感器、活塞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彦杨必鑫易启利罗露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重冶重工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