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电动两、三轮车的配线结构,其使发出驱动后轮的动力的电动机收纳在经由支承轴能够摆动地支承于枢轴板的摇臂内,该枢轴板设置在左右一对后架的下部,向电动机供给电力的高电压蓄电池支承于车体架并且配置在比支承轴更靠前方的位置,高电压蓄电池经由高电压系统配线与配设于摇臂的动力驱动单元连接,从动力驱动单元(71)的上表面朝向左右一对后架(29)中的车宽度方向一侧的后架(29)侧向斜上前方延伸的高电压系统配线(86)沿车宽度方向一侧的后架(29)的内侧向后上方延伸,并且从此处向前方的高电压蓄电池(36)侧延伸。由此,能够避免向高电压系统配线施加弯曲力,并且能够很难从车体外方看到高电压系统配线,从而提高外观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动两、三轮车,特别是涉及配线机构的改良,该电动两、三轮车是在构成车体架的一部分并且向后上方延伸的左右一对后架的下部分别设置有枢轴板,在经由支承轴可以摆动地支承于上述枢轴板的摇臂内收纳有电动机,该电动机输出驱动轴支承于该摇臂的后部的后轮的动力,向该电动机供给电力的高电压蓄电池支承在所述车体架并且配置在比所述支承轴更靠前方的位置,所述高电压蓄电池经由高电压系统配线与配设于所述摇臂的动力驱动单元连接,以将从所述高电压蓄电池供给的直流电流转换为交流电流并供给到所述电动机。
技术介绍
在专利文献I中已知一种电动两轮车,在电动两轮车中,配线与配设于摇臂的动力驱动单元相连并且从该摇臂的前部上表面向上方取出,通过将摇臂支承于车体架的支承轴的上方而向前方延伸。专利文献I :日本专利第4188641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但是,在上述专利文献I所公开的结构中,存在可能通过摇臂的摆动而向配线的一部分(配线从摇臂取出的取出部)施加弯曲力的问题。另外,因为高电压系统的配线粗并且被着色,在此基础上,由于与搭载内燃机的车辆不同而在电动两轮车中在车体的侧方不存在排气消音器等,因此,在从车辆斜后方观察等时,导致配线过于醒目,并且存在可能影响其他的设计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做出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动两、三轮车,其能够避免在高电压系统配线施加弯曲力,并且很难从车体外方看到高电压系统配线,从而提高外观性。用于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面专利技术所述的电动两、三轮车,其在构成车体架的一部分并向后上方延伸的左右一对后架的下部分别设置有枢轴板,在经由支承轴能够摆动地支承于上述枢轴板的摇臂内收纳有输出驱动轴支承于该摇臂的后部的后轮的动力的电动机,向该电动机供给电力的高电压蓄电池被支承在所述车体架并且配置在比所述支承轴更靠前方的位置,所述高电压蓄电池经由高电压系统配线与配设于摇臂的动力驱动单元连接,以将从所述高电压蓄电池供给的直流电流转换为交流电流并供给至所述电动机, 所述电动两、三轮车的特征在于,所述高电压系统配线沿车宽度方向一侧的所述后架的内侧向后上方延伸,并且从此向前方的所述高电压蓄电池侧延伸,所述高电压系统配线从所述动力驱动单元的上表面朝向左右一对所述后架中的车宽度方向一侧的后架侧向斜上前方延伸。另外,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方面专利技术在第一方面专利技术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与内置于所述动力驱动单元的控制单元相连的低电压系统配线,从所述动力驱动单元的上表面沿左右一对所述后架中的车宽度方向的另一侧的后架的内侧延伸,并且与被车体支承的主线束合在一起(合b姑)进行配置。本专利技术的第三方面专利技术在第一或第二方面专利技术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除了所述第一高电压系统配线与所述高电压蓄电池连接以外,第二高电压系统配线还与所述高电压蓄电池连接,所述第一高电压系统与所述动力驱动单元连接,所述第二高电压系统配线经由DC-DC转换器与受电侧连接件连接,该受电侧连接件与用于供给充电用电力的供电侧连接工具连接,所述第一及第二高电压系统配线配置在比车体B的车宽度方向中心线更靠车宽度方向一侧的位置。本专利技术的第四方面专利技术在第三方面专利技术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受电侧连接件配置在车体B的车宽度方向一侧。而且本专利技术的第五方面专利技术在第一方面专利技术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高电压系统配线被车罩覆盖,该车罩与所述车体架一起构成车体并覆盖车体架。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面专利技术,连结配设于摇臂的动力驱动单元与高电压蓄电池的高电压系统配线从动力驱动单元的上表面朝向一侧的后架侧向斜上前方延伸,而且沿一侧的后架的内侧向后上方延伸,并且从此向前方的高电压蓄电池侧延伸,该高电压蓄电池位于比用于能够摆动地支承摇臂的支承轴更靠前方的位置,因此,使高电压系统电线以允许摇臂摆动的方式弯曲,从而以在摇臂摆动时不对高电压系统电线作用弯曲力,而且,由于将高电压系统电线从动力驱动单元的上表面向斜上前方延伸,所以很难从车辆的斜后方看到所述高电压系统配线,并且能够以使高电压系统电线被车宽度方向一侧的所述后侧的后架掩盖的方式而从车体的外方很难看到高电压系统电线。另外,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二方面专利技术,从动力驱动单元的上表面向前方延伸的低电压系统配线沿左右一对后架中的另一侧后架的内侧配置并且与主线束合在一起进行配置,因此,能够在离开高电压系统电线的位置配置低电压系统电线及主线束,并且能够抑制来自高电压系统电线的噪音干扰低电压系统电线及主线束侧。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三方面专利技术,除了与动力驱动单元连接的所述第一高电压系统配线以外,经由DC-DC转换器与受电侧连接件连接的第二高电压系统配线还与高电压蓄电池连接,第一及第二高电压系统配线配置在车体的车宽度方向中心线的车宽度方向一侧,因此,能够将第一及第二高电压系统电线与高电压蓄电池连接的连接部汇集在一处并紧凑地配置。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四方面专利技术,因为受电侧连接件配置在车体B的车宽度方向一侧,所以能够缩短第二高电压系统电线。而且,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五方面专利技术,因为高电压系统配线被车罩覆盖,所以能够很难从车体的外方看到高电压系统电线。附图说明图I是电动两轮车的侧视图。(第一实施例)图2是省略车罩的状态的电动两轮车的侧视图。(第一实施例)图3是电气系统的概略系统图。(第一实施例)图4是图2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图。(第一实施例)图5是图4的箭头5的向视图。(第一实施例)图6是从斜前方看的表示蓄电池壳体的后部的立体图。(第一实施例)图7是从图4的箭头7的向视方向看的连结高电压蓄电池与动力驱动单元之间的高电压系统配线的图。(第一实施例)附图标记说明22 摇臂23 电动机29 后架30 枢轴板32 支承轴36 高电压蓄电池41 车罩71 动力驱动单元77 供电侧连接工具78 受电侧连接件79..DC-DC转换器84 控制单元86 第一高电压系统配线87 第二高电压系统配线92 低电压系统配线93 主线束B..车体F-车体架WR 后轮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实施例I在参照图f图7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一进行说明时,首先,在图I中,该电动两轮车是具有踏板44的小型摩托车型的电动两轮车,并且构成为,通过内置于摇臂22内的电动机 23所输出的旋转动力驱动所述后轮WR旋转,该摇臂22在后部轴支承后轮WR的车轴21。在图2中,该电动两轮车的车体架F具备头管26,其能够转向地支承前叉24及转向把25,该前叉24轴支承前轮W F,该转向把25与该前叉24的上部连结;从该头管26向后下方延伸的下降架27 ;与该下降架27的下部连结并且向后方延伸的左右一对底架28…; 与上述底架28…的后端一体地相连并且向后上方延伸的左右一对后架29…。在设置于所述车体架F的两个后架29…的前部的枢轴板30…能够转动地安装有用于将车体B保持在向左侧倾斜的起立状态的侧支架31,并且经由支承轴32能够摆动地支承所述摇臂22的前部,在两个所述后架29…中左侧的后架29的后部与所述摇臂22的后部之间设置有后部缓冲单元33。另外,在所述摇臂22的前部能够转动地安装有主支架34。在两个所述底架28…之间,以被两个底架28…支承的方式配置有蓄电池壳体37, 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味村政秀,新妻桂一郎,川崎雄一,秋叶竜志,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