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前纵梁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667079 阅读:17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8-10 20:4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汽车制造领域中的一种汽车纵梁组件,尤其是汽车前纵梁,其不同之处在于:其主体后部设置有多个平行间隔分布的吸能槽,所述每个吸能槽沿主体宽度方向延伸。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碰撞后合理吸收碰撞应力,达到保护驾驶舱及驾乘人员的目的,改造成本较低。(*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汽车制造领域中的一种汽车纵梁组件,尤其是汽车前纵梁
技术介绍
近年来,我国汽车工业和市场发展迅速,目前汽车工业产销量上升为世界第一位。随着国民家庭收入的增加和消费需求的提高,汽车安全逐渐成为影响消费者购买决策的重要因素。怎样运用低成本来实现汽车安全成为各大汽车厂家难题。通过专家的分析看,汽车的整体安全系数最主要还是由结构(带有逐级吸能及抗变形能力的结构)来决定的。当发生车祸的一瞬间带有逐级吸能及抗变形能力结构的整车,车体前部能竟可能多的吸收碰撞能量,避免驾驶室变形,保护驾乘人员避免车祸危机生命。一般来说前纵梁作为正面碰撞时的主要吸能结构件,其吸能效果直接影响驾驶室和护驾乘人员的安全。因此设计一个合理的前纵梁结构对保护驾乘人员的安全起到决定性作用。现有的前纵梁吸能效果不是特别好,容易造成碰撞后驾驶室变形危及驾乘人员安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汽车前纵梁,在碰撞后合理吸收碰撞应力,达到保护驾驶舱及驾乘人员的目的,改造成本较低。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为汽车前纵梁,其不同之处在于其主体后部设置有多个平行间隔分布的吸能槽,所述每个吸能槽沿主体宽度方向延伸。按以上方案,所述吸能槽的数量至少为3个。对比现有技术,本技术的有益特点如下I)、该汽车前纵梁,在碰撞后实现逐级变形传递应力,提高了吸能效果,达到保护驾驶舱及驾乘人员的目的。2)、该汽车前纵梁,改造成本较低。附图说明图I为本技术汽车前纵梁整体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请参考图1,本技术汽车前纵梁,其主体后部设置有多个平行间隔分布的吸能槽I,每个吸能槽I沿主体宽度方向延伸。优选的,吸能槽I的数量至少为3个。此设计结构简单易行,可以对现有的工装进行改造后直接用于生产,减少整改周期,降低改造成本。因主要型面无过大更改,现有的焊接夹具可以直接使用。由于此零件是由整套模具冲压,需要对整套模具型面进行更改。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实施方式对本技术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技术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技术所属
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技术的 保护范围。权利要求1.汽车前纵梁,其特征在于其主体后部设置有多个平行间隔分布的吸能槽,所述每个吸能槽沿主体宽度方向延伸。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汽车前纵梁,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槽的数量至少为3个。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汽车制造领域中的一种汽车纵梁组件,尤其是汽车前纵梁,其不同之处在于其主体后部设置有多个平行间隔分布的吸能槽,所述每个吸能槽沿主体宽度方向延伸。本技术在碰撞后合理吸收碰撞应力,达到保护驾驶舱及驾乘人员的目的,改造成本较低。文档编号B62D21/15GK202368659SQ20112053080公开日2012年8月8日 申请日期2011年12月19日 优先权日2011年12月19日专利技术者杨俊成, 杨黄锐, 王义斌, 程先斌, 胡永强, 贺东方 申请人:东风(武汉)实业有限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程先斌王义斌杨俊成贺东方杨黄锐胡永强
申请(专利权)人:东风武汉实业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