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泵车的底盘车架和包括该底盘车架的泵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667080 阅读:15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8-10 20:4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泵车的底盘车架和包括该底盘车架的泵车。所述用于泵车的底盘车架包括两个纵梁和连接在所述两个纵梁之间的横梁组,其中,所述横梁组包括沿纵梁长度方向依次布置的前加强横梁、前板簧前支座加强横梁、前板簧后支座加强横梁、连接横梁以及后板簧支座加强横梁。由于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底盘车架具有成本低、重量轻等优点,因此通过将该底盘车架应用于泵车,可以在满足泵车使用性能的基础上,使得整个泵车的制造成本大幅降低,同时使得整车的重量明显减轻。(*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汽车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用于泵车的底盘车架和包括该底盘车架的泵车
技术介绍
泵车又称为混凝土泵车,是利用压力将混凝土沿管道连续输送的机械。现有的泵车一般采用与自卸车通用的底盘车架,而自卸车由于使用工况比较恶劣且超载情况严重,因此其底盘的各部件全部都必须使用加强结构,然而对于泵车来说,其多用于城市或路面较平整地区,使用工况远比自卸车要好得多,因此使用与自卸车通用的底盘车架,一是浪费材料,造成车辆成本增加,二是导致整车重量增加。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泵车的底盘车架,该底盘车架能够满足泵车的使用性能,同时能够有效降低车辆的成本,减轻整车的重量。本技术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包括该底盘车架的泵车。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用于泵车的底盘车架,该底盘车架包括两个纵梁和连接在所述两个纵梁之间的横梁组,其中,所述横梁组包括沿纵梁长度方向依次布置的前加强横梁、前板簧前支座加强横梁、前板簧后支座加强横梁、连接横梁以及后板簧支座加强横梁。优选地,所述横梁组包括两个所述后板簧支座加强横梁,且这两个后板簧支座加强横梁彼此紧贴布置。优选地,在所述前板簧后支座加强横梁和所述后板簧支座加强横梁之间布置有两个所述连接横梁。优选地,所述横梁组还包括布置在所述后板簧支座加强横梁之后的后横梁。优选地,所述纵梁为单层梁板。优选地,所述单层梁板的厚度为6_8mm。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泵车,其中,该泵车包括根据本技术的上述底盘车架。本技术提供的底盘车架具有成本低、重量轻等优点,因此通过将该底盘车架应用于泵车,可以在满足泵车使用性能的基础上,使得整个泵车的制造成本大幅降低,同时使得整车的重量明显减轻。本技术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附图说明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但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图I是本实用新 型提供的用于泵车的底盘车架的平面结构示意图;以及图2是本技术提供的用于泵车的底盘车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I纵梁2前加强横梁3前板簧前支座加强横梁 4前板簧后支座加强横梁5后板簧支座加强横梁 6连接横梁7后横梁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在本技术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前、后”均是以车辆正常停放的状态来进行限定的,具体来说,就是在车辆高度方向上,靠近车顶为上,靠近车底为下;在车辆长度方向上,靠近车头为前,靠近车尾为后。如图I和图2所示,根据本技术的用于泵车的底盘车架包括两个纵梁I和连接在所述两个纵梁I之间的横梁组,其中,所述横梁组包括沿纵梁长度方向依次布置的前加强横梁2、前板簧前支座加强横梁3、前板簧后支座加强横梁4、连接横梁6以及后板簧支座加强横梁5。其中,所述纵梁I可以通过采用本领域中惯常使用的大梁板材料成型而成,例如610L型钢板材料,且其长度以适于所配车型为宜。优选情况下,为了达到既满足强度要求,又节省材料的目的,所述纵梁I采用单层梁板即可,而无需使用双层梁板。并且更优选地,所述单层梁板的厚度为6-8mm。所述横梁组可以通过本领域公知的各种方式连接在所述两个纵梁I之间,例如螺栓连接、一体成型等,优选地,所述横梁组中的各个横梁可以借助连接板或直接通过螺栓紧固连接在两个纵梁I之间。并且,所述横梁组中的各个横梁是沿着纵梁I的长度方向、即从车头向车尾的方向依次布置的,具体说明如下其中,所述前加强横梁2布置在所述纵梁I的最前端,即车头的下方,用于固定车辆的保险杠及牵引钩。所述前加强横梁2可以采用本领域惯常使用的梁板材料成型成适当的形状和结构,只要能够提供所需的结构强度即可,然后再借助连接板通过螺栓将其连接在两个纵梁I的前端。所述前板簧前支座加强横梁3布置在所述前加强横梁2后方的、与车辆悬架系统中的前板簧的前支座相对应的位置处,用于加固前板簧的前支座。所述前板簧前支座加强横梁3可以采用本领域惯常使用的梁板材料成型成适当的形状和结构,只要能够提供所需的结构强度即可,例如图2中所示成型为弯梁,然后再通过螺栓将其直接连接在两个纵梁I之间。所述前板簧后支座加强横梁4布置在所述前板簧前支座加强横梁3后方的、与车辆悬架系统中的前板簧的后支座相对应的位置处,用于加固前板簧的后支座。所述前板簧后支座加强横梁4可以采用本领域惯常使用的梁板材料成型成适当的形状和结构,只要能够提供所需的结构强度即可,例如图2中所示成型为元宝梁的形式,然后再借助连接板通过螺栓将其连接在两个纵梁I之间所述后板簧支座加强横梁5布置在较靠近所述纵梁I后部的、与车辆悬架系统中的后板簧支座相对应的位置处,用于加固后板簧支座。所述后板簧支座加强横梁5可以采用本领域惯常使用的梁板材料成型成适当的形状和结构,只要能够提供所需的结构强度即可,然后再借助连接板通过螺栓将其连接在两个纵梁I之间。在此,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是针对车辆悬架系统中的前板簧以前、后两个支座为连接点与车架相连,而后板簧仅以一个支座为连接点与车架相连的情况,而同时设置了前板簧前支座加强横梁3和前板簧后支座加强横梁4两个针对前板簧的加强横梁,以及后板簧支座加强横梁5 —个针对后板簧的加强横梁,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能够理解,本技术可以根据前、后板簧与车架连接点的不同而对针对前、后板簧支座的加强横梁的数量和位置进行相应的调整,这些均为本领域技术人员很容易想到的,故在此不再赘述,而且这些变化也同样应当属于本技术所保护的范围。所述连接横梁6布置在所述前板簧后支座加强横梁4和所述后板簧支座加强横梁5之间,用于起到连接和固定两个纵梁I的作用。所述连接横梁6可以采用本领域惯常使用的梁板材料成型成适当的形状和结构,只要能够提供所需的结构强度即可,然后再借助连接板通过螺栓将其连接在两个纵梁I之间。所述连接横梁6的数量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计,例如当两个加强横梁之间间隔较大时可以布置多个,以优化受力分布。如图I和图2中所示,本技术提供的实施方式是在所述前板簧后支座加强横梁4和所述后板簧支座加强横梁5之间布置两个连接横梁6,以满足车架中部留有缓冲的性能要求。优选情况下,由于后板簧仅通过一个支座与车架相连,车架在此处承受较大重量,因此为保证足够的承载能力,所述横梁组包括两个所述后板簧支座加强横梁5,并且这两个后板簧支座加强横梁5彼此紧贴布置,即如图2中所示,两个后板簧支座加强横梁5彼此背靠背布置,这样不仅能够提供优于单个后板簧支座加强横梁5的承载能力,而且能够避免由于两个横梁分开布置而导致的承载能力分散的问题。优选情况下,所述横梁组还包括布置在所述后板簧支座加强横梁5之后的后横梁7。所述后横梁7布置在靠近纵梁I后端的位置,其可以采用本领域惯常使用的梁板材料成型成适当的形状和结构,只要能够提供所需的结构强度即可,然后再通过螺栓与两个纵梁I连接,因此可以起到防止纵梁后部受力变形的作用,从而保证车架前后刚度要求。另外,本技术还提供一种泵车,其包括具有上述所有技术特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永东谭昌毓张新强张媛
申请(专利权)人: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