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汽车发动机、前悬总成与车身总体装配用支撑装置,包括变速器支撑机构、发动机支撑机构、前悬总成支撑机构,水平设置的平板式固定板与移动板上下叠置且滑动配合。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使用时前悬总成可沿装配线的方向移动,在装配发动机时前悬总成能够避开后悬置,便于发动机与前悬总成的合装工作,降低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进一步地采用方便拆换的支撑元件的形式实现不同种类发动机及前悬总成快速装配的柔性化生产,避免了等待或出现空工位的现象,具有快速兼容能力。适用作对汽车发动机、前悬总成与车身进行总体装配时的支撑装置,用于对发动机、前悬总成、变速器进行支撑定位,保证合装快捷、顺利、准确地进行。(*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汽车装配过程中用到的工具,具体地说是一种汽车发动机、 前悬总成与车身总体装配用支撑装置。
技术介绍
现有汽车装配车间所用的发动机、前悬总成与车身合装为专用工装,采用固定形式的支腿,每种工装仅适用于一种车型的发动机及前悬总成,不能多车型通用,不仅导致工装种类与数量多、成本高,人员更换工装劳动强度大,而且工装为在线随行的方式,在装配过程中还存在车身等待发动机与前悬的现象,由于出现空位而造成等待上的时间浪费,影响生产效率,不利于大批量的生产;其次,前悬总成与发动机总成之间通过螺栓进行连接, 而有些车型的发动机的后悬置是在前悬总成的下表面装配,因此存在先放置前悬总成后发动机将无法安放的窘境。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汽车发动机、前悬总成与车身总体装配用支撑装置,前悬总成可沿装配线的方向移动,在装配发动机时,可使前悬总成避开发动机的后悬置,便于发动机与前悬总成的合装工作,降低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进一步地采用方便拆换的支撑元件的形式实现不同种类发动机及前悬总成快速装配的柔性化生产,避免了等待或出现空工位的现象,具有快速兼容能力。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汽车发动机、前悬总成与车身总体装配用支撑装置,包括分别于固定板的前方左部、右部设置的变速器支撑机构和发动机支撑机构,还包括设于移动板上的前悬总成支撑机构,所述固定板与移动板均为水平设置的平板式结构,二者上下叠置且前悬总成支撑机构位于发动机支撑机构、变速器支撑机构的后方,固定板与移动板间滑动配合。以上为本技术的基本结构,移动板与固定板滑动配合,当装配时将前悬总成放置在前悬总成支撑机构上,然后发动机与前悬架总成合装;合装完成的发动机再与车身进行合装;由于车型的不同,当发动机与前悬总成合装时存在干涉的现象,此时只需要将移动板上的前悬总成向后拉动,放置好发动机后将移动板向前推就行,不需要更换工装即可完成车辆的装配工作。本技术在装配发动机时,可使前悬总成避开发动机的后悬置,便于发动机与前悬总成的合装工作,降低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作为本技术的限定①所述发动机支撑机构包括自固定板向上延伸的至少三处支撑柱,支撑柱于固定板上的位置不共线,它们的顶端即发动机支撑面,所述支撑面共面于同一斜平面,发动机支撑面的高度与发动机在该支撑机构上定位时相应部位处的底部高度相适配。以上为发动机支撑机构的结构具体化,能够满足发动机在合装时的定位要求。②所述变速器支撑机构包括自动变速器支撑块或/和手动变速器支撑块,底部固定于固定板上的自动变速器支撑块、手动变速器支撑块向上延伸,它们的顶端即变速器支撑面,变速器支撑面的高度与自动变速器支撑块或/和手动变速器在该支撑机构上定位时相应部位处的底部高度相适配。以上发变速器机支撑机构的结构具体化,能够满足变速器在合装时的定位要求。③所述前悬总成支撑机构包括左右的两部分,每一部分各包括一块前悬支撑板、 设于前悬支撑板上的至少三处支撑杆,所述前悬支撑板与移动板固定联接,底部于前悬支撑板上固定的支撑杆向上延伸,它们的顶端即前悬支撑点,前悬支撑点的高度与前悬在该支撑机构上定位时相应部位处的底部高度相适配。以上为前悬总成支撑机构的结构具体化,能够满足前悬总成在合装时的定位要求。④所述固定板与移动板间经分别设于二者上的导向限位柱与导向滑移槽间滑动配合;滑移槽沿前后方向延伸且沿移动板的厚度方向通透;导向限位柱竖向延伸,其顶端为限位端,该限位端的尺寸大于滑移槽的左右方向的宽度。限位端能实现对移动板的滑动的有效控制,杜绝移动板脱出,避免生产中发生意外,保证操作工人的人身安全,合装构件免于碰损。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限定①所述前悬总成支撑机构的左右两部分中,每一部分的支撑杆有三处,它们于相应前悬支撑板上的位置相对地为前左支撑杆、前右支撑杆、后中支撑杆;其中前左支撑杆与前右支撑杆分别定位于各自的定位块处,所述定位块于前悬支撑板上固定,设有具有深度的水平向延伸的一字形通槽,定位块上通槽的下方带有上下延伸的定位孔,所述前左支撑杆与前右支撑杆分别于它们的底部处经柱状定位端与定位孔的配合插接定位;前右支撑杆为曲轴状,顶端可绕定位孔水平旋转;前悬总成支撑板上相应于后中支撑杆的底部处设有上下通透的滑移孔,后中支撑杆经定位销于滑移孔内定位于前悬总成支撑板上,后中支撑杆于滑移孔内的高度可调。前左支撑杆与前右支撑杆与定位块间的联接关系,可使它们在使用时插接定位, 而不用时可拔出倾放于一字形通槽内,对不同车型的合装只需配备不同高度的前左支撑杆与前右支撑杆即可实现本技术的通用;后中支撑杆与滑移孔间的配合关系可调节后中支撑杆顶端的工作高度,以满足不同车型合装时对前悬总成支撑的需要;前右支撑杆的水平位置与定位孔的相对角度可调,都是为了增加本技术不同车型通用性的需要。②自动变速器支撑块、手动变速器支撑块分别定位于各自的定位块处,所述定位块于固定板上固定,设有具有深度的水平向延伸的一字形通槽,定位块上通槽的下方带有上下延伸的定位孔,所述支撑块于其底部处经柱状定位端与定位孔的配合插接定位。支撑块与定块间的匹配关系,保证通过变换支撑块来实现自动变速器与手动变速器的切换。手动变速器与自动变速器采用不同方向设置的支撑块(也就是说支撑块的结构与变速器被支撑部位相适配),自动变速器支撑块前后方向延伸,手动变速器支撑块左右方向延伸。作为优化,所述固定板顶面或移动板底面上设有滑动辅助元件,即滚动轴承或滚珠,所述滚动轴承的中心轴为左右方向延伸的水平线。滑动辅助元件滚动轴承或滚珠的设置,使固定板与移动板之间相对滑动时的摩擦力大大减小,使滑动轻松省力,降低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使生产安全、有效进行。作为进一步优化,所述滑动辅助元件有均布的至少两只。这样的布置方式,使移动板与固定板间滑动时各自受力均衡,过程平稳,板与板上的被支撑件不发生偏转,利于安全生产。由于采用了上述的技术方案,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所取得的技术进步在于移动板与固定板滑动配合,当发动机与前悬总成合装存在干涉现象时,只需要将移动板上的前悬总成向后拉动,放置好发动机后将移动板向前推就行,不需要更换工装即可完成车辆的装配工作。本技术在装配发动机时,可使前悬总成避开发动机的后悬置,便于发动机与前悬总成的合装工作,降低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本技术适用作对汽车发动机、前悬总成与车身进行总体装配时的支撑装置, 用于对发动机、前悬总成、变速器进行支撑定位,保证合装快捷、顺利、准确地进行。本技术下面将结合说明书附图与具体实施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附图说明图I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I所示实施例的俯视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中前悬总成支撑机构C的右部分的结构示意图;图4、图5分别是本技术实施例是导向限位柱9的立体图与主视图。图中1 3—支撑杆,4一螺纹孔,5—滚动轴承,601 603—支撑柱,7—固定板, 8—移动板,9一导向限位柱,101 —自动变速器支撑块,102—手动变速器支撑块,11一滑移槽,12—限位端,13—前悬支撑板,14、15—定位块;A—变速器支撑机构,B—发动机支撑机构,C一前悬总成支撑机构。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一种汽车发动机、前悬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贾京聚,曹晓根,张英博,刘鹏,孙保兴,赵晓柏,郭月美,吴超,
申请(专利权)人: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