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摩托车驻车辅助扶手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618730 阅读:22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7-28 20:2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摩托车驻车辅助扶手结构,其包括车架后梁和位于车体后部两侧的车体覆盖件,在车架后梁上安装有有用于吊装后轮上的后减震器,在车体左侧的所述车架后梁上设有辅助扶手,所述辅助扶手位于后减震器后方、且靠近所述后轮最高轮廓的上方,车体覆盖件将辅助扶手覆盖。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驻车辅助扶手结构的设置,避免了车体覆盖件在驻车时被拉裂或拉断而影响到整车的美观性,同时,驻车辅助扶手结构被车体覆盖件覆盖,保证了该驻车辅助扶手结构不会影响整车的外观;另外,将驻车辅助扶手结构设置在后减震器后方、且靠近后轮最高轮廓点上方的车架后梁上,从人体工程学和车体重量角度上讲,使得驻车更加省力、轻松。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摩托车驻车辅助扶手结构,具体来说属于摩托车设计与制造

技术介绍
二轮骑跨式摩托车尾端一般装有后货架或后扶手,在采用摩托车立支架进行驻车时需使用到后货架或后扶手,对于后扶手车型,考虑到副乘车人员的乘车舒适度和安全性,一般将后扶手设置的较为靠后,这在驻车时使得驻车人员抓握的后扶手位置相对偏后,尤其是对于个子偏小的驻车人员,驻车时手臂角度偏大,相对来说驻车时会感觉到费力,驻车人员为了驻车方便省力,往往会直接抓握位于后减震器后方的车体覆盖件或外观塑料件,特别是当这些车体覆盖件或外观塑料件为电渡装饰件时,因其颜色与金属件颜色相似,容易误导驻车人员,让其以为车体覆盖件或外观塑料件的强度较好,驻车时容易误抓车体后部左侧的车体覆盖件或外观塑料件,使得车体覆盖件或外观件容易被拉裂或拉断, 影响摩托车的整体美观性。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摩托车驻车辅助扶手结构,避免车体覆盖件作为驻车扶手而被拉裂,其结构简单、紧凑,安装方便,不影响整车外观质量。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摩托车驻车辅助扶手结构,其包括车架后梁和位于车体后部两侧的车体覆盖件, 在车架后梁上安装有有用于吊装后轮的后减震器,在车体左侧的所述车架后梁上设有辅助扶手,所述辅助扶手位于后减震器后方、且靠近所述后轮最高轮廓的上方,车体覆盖件将辅助扶手覆盖。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辅助扶手由位于车架后梁上的支撑部和连接在支撑部上的扶手部构成,扶手部在车宽方向的外侧边沿向下弯折形成受力翻边。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支撑部焊接固定在所述车架后梁上。进一步,所述扶手部通过螺栓固定连接在支撑部上。优选地,所述受力翻边为双层结构,包括内侧壁、内侧壁下沿向外弯折形成的水平段,以及水平段再向上弯折形成的外侧壁,内侧壁与外侧壁之间设有加强筋。优选地,所述扶手部的中部设有用于增加驻车手感的隆起部,支撑部上制有对应于该隆起部的凹状部,隆起部置于凹状部中。进一步,所述支撑部前后两端向上弯折形成有用于改善支撑部受力状况的弯折部。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通过在位于后减震器后方、且靠近后轮最高轮廓点上方的车架后梁上设置驻车辅助扶手结构,使得驻车人员在其被车体覆盖件误导而将手伸入位于后减震器靠后些处的车体覆盖件时,手会接触到该驻车辅助扶手结构,使得驻车辅助扶手结构成为受力部件,避免了车体覆盖件在驻车时被拉裂或拉断而影响到整车的美观性,同时,驻车辅助扶手结构被车体覆盖件覆盖,保证了该驻车辅助扶手结构不会影响整车的外观;另外,将驻车辅助扶手结构设置在后减震器后方、且靠近后轮最高轮廓点上方的车架后梁上,从人体工程学和车体重量角度上讲,使得驻车更加省力、轻松。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图I是本专利技术在整车中的安装位置示意图2是隐藏掉车体覆盖件后本专利技术在整车中的安装位置示意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4是图3中A-A截面的剖视图5是本专利技术的分解示意图6是本专利技术中扶手部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例方式参照图f图6,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摩托车驻车辅助扶手结构,其包括车架后梁I和位于车体后部两侧的车体覆盖件2,在车架后梁I上安装有用于吊装后轮3上的后减震器4,后减震器4的下端与后摇架后端连接,后轮3也通过后轮轴安装在后摇架后端,后摇架的如端与车架连接,从而使后轮3可摇摆地悬挂在车架后梁I下方;在车体左侧的所述车架后梁I 上设有辅助扶手,所述辅助扶手由位于车架后梁I上的支撑部51和连接在支撑部51上的扶手部52构成,支撑部51通过焊接固定在所述车架后梁I上,也可以螺钉连接或一体成型于车架后梁I上,考虑到拆装方便和简化模具,优选将扶手部52通过螺栓6固定连接在支撑部51上。所述辅助扶手位于后减震器4后方、且靠近所述后轮3最高轮廓的上方,所述车体覆盖件2将辅助扶手覆盖,对于安装有头盔锁7的车型,辅助扶手一般设置在后减震器 4与头盔锁7之间;车体覆盖件2将辅助扶手覆盖,使得辅助扶手不外露,不影响整车的外观和美观性。所述扶手部52在车宽方向的外侧边沿向下弯折形成受力翻边53。该处所述的外侧指的是以摩托车行进方向为前方,骑乘人员的左侧。扶手部52和受力翻边53采用塑料材质,在驻车时,驻车人员的手指与受力翻边53靠近车体的一侧壁接触,手掌与受力翻边 53的底边接触并施力,手感好,方便手指从下往上伸入扶手内,顺应手势的习惯方向,使得受力翻边53为驻车人员的直接受力件。为了增加驻车时施力手手掌的舒适度,所述受力翻边53为双层结构,包括内侧壁 531、内侧壁531下沿向外弯折形成的水平段532,以及水平段532再向上弯折形成的外侧壁533,内侧壁531与外侧壁533之间设有加强筋54。水平段532与驻车人员施力手的手掌直接接触,相对于,水平段532同手掌的接触面积较大,故在驻车时,驻车人员不会感觉到手被内侧壁531下沿割痛,故而无需进行多次驻车尝试才能将整车以立支架为支撑点立起;而外侧壁533的设置是考虑到驻车时人手掌的位置,使得外侧壁533与人手掌靠近手臂部分相贴合,更进一步增加手掌的受力面积和舒适度;双层结构和加强筋54可用于增强受力部位的结构强度。为了增加驻车时施力手手指的舒适度,所述扶手部52的中部设有用于增加驻车手感的隆起部57,支撑部51上制有对应于该隆起部55的凹状部56,隆起部55置于凹状部 56中。隆起部57的背面即形成一凹腔,考虑到摩托车的整车重量大,为了使得驻车人员更容易上抬整车,在扶手部52上设置一隆起部57,使得驻车人员的施力手手指能尽量朝向整车的右侧伸入即手指有更大的伸张空间,增加受力面积,使更能使上力;而且隆起部55也有利提闻扶手部52的强度。另外,为了增加支撑部51的强度,所述支撑部51前后两端向上弯折形成有用于改善支撑部51受力状况的弯折部57。弯折部57的设置增大了支持部51同车架后梁的受力面积,使得支撑部51不易受力变形或被折断。以上所述,只是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方式而已,但本专利技术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只要其以任何相同或相似手段达到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效果,都应落入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权利要求1.一种摩托车驻车辅助扶手结构,包括车架后梁(I)和位于车体后部两侧的车体覆盖件(2),在车架后梁(I)上安装有用于吊装后轮(3)的后减震器(4),其特征在于在车体左侧的所述车架后梁(I)上设有辅助扶手,所述辅助扶手位于后减震器(4)后方、且靠近所述后轮(3)最高轮廓的上方,车体覆盖件(2)将辅助扶手覆盖。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摩托车驻车辅助扶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扶手由位于车架后梁(I)上的支撑部(51)和连接在支撑部(51)上的扶手部(52)构成,扶手部 (52)在车宽方向的外侧边沿向下弯折形成受力翻边(53)。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摩托车驻车辅助扶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51)焊接固定在所述车架后梁(I)上。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摩托车驻车辅助扶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扶手部(52)通过螺栓(6)固定连接在支撑部(51)上。5.根据权利要求2 4中任一项所述的一种摩托车驻车辅助扶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受力翻边(53)为双层结构,包括内侧壁(531)、内侧壁(531)下沿向外弯折形成的水平段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舒国勇傅左波
申请(专利权)人:江门市大长江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