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式活塞推料离心机中的预增稠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757401 阅读:15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应用于卧式活塞推料离心机中的预增稠装置,其结构主要包括:在离心机的转鼓内还设置有一个内转鼓,内转鼓呈圆锥形,内转鼓位于离心机中布料斗的前侧,内转鼓固定安装在离心机中的推杆上,内转鼓的侧壁上设置有滤孔;在传统的卧式活塞推料离心机中增设了所述结构的预增稠装置,就可直接分离固体含量30%以下的悬浮液,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该技术在201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到卧式活塞推料离心机,尤其涉及到增设在该种离心机中的预增稠装置。
技术介绍
传统的卧式活塞推料离心机的结构可参见图1所示,主要包括底座1,底座1上设置有轴承座8,轴承座8中通过一对轴承活动设置有空心主轴9,空心主轴9中活动设置有推杆10,机壳6与轴承座8相固定,机壳6内设置有转鼓7,转鼓7的侧壁上设置有滤孔,还可以在转鼓7的内壁上设置滤网,复合油缸12活动设置在轴承座8上,空心主轴9的一端与复合油缸12的壳体固定连接,空心主轴9的另一端与转鼓底固定连接,推杆10的一端与复合油缸12的活塞相连接,推杆10的另一端通过布料底座14与锥形布料斗3相连接,锥形布料斗3位于转鼓7内腔中,推料盘2设置在布料底座14的外侧,在复合油缸12的壳体上还固定设置有皮带轮11,在机壳6上还设置进料管5、出料腔4、以及排液口13等,进料管5伸入到锥形布料斗3中;另外,在离心机中还设置有动力传动装置和液压控制装置等(图1中未示出)。上述结构的卧式活塞推料离心机的工作原理是由动力传动装置通过传动机构、以及皮带轮11来驱动复合油缸12旋转,复合油缸12带动空心主轴9及推杆10一起旋转,空心主轴9和推杆10又分别带动转鼓7和锥形布料斗3一起旋转,并且,在复合油缸12中活塞的驱动下,推杆10在旋转的同时还沿轴向作往复运动,推杆10又带动布料斗3和推料盘2一起作往复运动;待离心机正常运转后,将待分离的悬浮液通过进料管5连续加入到锥形布料斗3中,在离心力的作用下,悬浮液经锥形布料斗3均匀进入到转鼓7的内壁,并且,悬浮液中的液体成份经转鼓壁上的滤孔和滤网后被甩出转鼓7、并进入到机壳6中,最后经排液口13排出;而悬浮液中的固体成份则被截留在转鼓内壁上,由于推料盘2在推杆10的带动下沿轴向作往复运动,因而当推料盘2在向前(图1中为向左)运动时,就会将转鼓内壁上的固体物料推向转鼓7的出料口,当推料盘2向后(图1中为向右)运动时,空出的转鼓内壁上又会形成新的物料层,因推料盘2不断地往复运动,固体物料层就会不断地沿转鼓内壁向出料口移动,最后被推出转鼓7,经出料腔4排出。上述结构的卧式活塞推料离心机的缺点是一般只能用来分离固体成份含量30%以上的悬浮液;当用来分离固体成份含量在30%以下的悬浮液时,必须先在机外通过其它设备将此悬浮液进行预增稠,待悬浮液中固体成份的含量提高后,才能再用此离心机进行固液分离,操作比较麻烦,工作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将提供一种卧式活塞推料离心机中的预增稠装置,以解决传统卧式活塞推料离心机不能直接分离固体成份含量低于30%的悬浮液的问题。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所述的卧式活塞推料离心机中的预增稠装置,其结构为在离心机的转鼓内还设置有一个内转鼓,内转鼓呈圆锥形,内转鼓位于离心机中布料斗的前侧,内转鼓固定安装在离心机中的推杆上,内转鼓的侧壁上设置有滤孔。本技术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离心机转鼓上靠近转鼓底的那部分侧壁也呈圆锥形。本技术另一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离心机中的推料盘设置在内转鼓外侧。本技术的优点是在传统的卧式活塞推料离心机中增设了所述结构的预增稠装置,就可直接分离固体含量30%以下的悬浮液,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附图说明图1是
技术介绍
中所述的传统卧式活塞推料离心机的结构原理图;图2是增设了本技术中所述的预增稠装置后的卧式活塞推料离心机的结构原理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所述的技术方案、及其工作原理和优点作进一步描述。如图2所示,是增设了预增稠装置后的卧式活塞推料离心机的结构图,与传统的卧式活塞推料离心机相似,其结构也包括底座16,底座16上设置有轴承座3,轴承座3中通过一对轴承活动设置有空心主轴4,空心主轴4中活动设置有推杆5,机壳6与轴承座3相固定,机壳6内设置有转鼓8,转鼓8的侧壁上设置有滤孔,还可以在转鼓8的内壁上设置滤网,复合油缸1活动设置在轴承座3上,空心主轴4的一端与复合油缸1的壳体固定连接,空心主轴4的另一端与转鼓底固定连接,推杆5的一端与复合油缸1的活塞相连接,推杆5的另一端与锥形布料斗14相连接,锥形布料斗14位于转鼓8内腔中,在复合油缸1的壳体上还固定设置有皮带轮2,在机壳6上还设置进料管9、出料腔10、以及排液口11和13等,进料管9伸入到锥形布料斗14中;同样,在离心机中也还设置有动力传动装置和液压控制装置等(图中也未示出)。其不同之处在于所述的预增稠装置的结构为在离心机的转鼓8内还设置有一个内转鼓15,内转鼓15呈圆锥形,内转鼓15位于离心机中锥形布料斗14的前侧,内转鼓15固定安装在离心机中的推杆5上,内转鼓15的侧壁上设置有滤孔;在实际应用中,也可以在内转鼓15的内壁上设置滤网。本实施例中,离心机转鼓8上靠近转鼓底的那部分侧壁7也呈圆锥形;并且,将离心机中的推料盘12设置在内转鼓15外侧。上述结构的离心机与传统结构的离心机的工作原理相似,其不同之处在于所述的预增稠装置的工作原理是在离心机正常运转后,将待分离的悬浮液通过进料管9连续加入到锥形布料斗14中,在离心力的作用下,悬浮液经锥形布料斗14均匀进入到内转鼓15的内壁,并且,悬浮液中的液体成份经内转鼓壁上的滤孔、以及滤网后被甩出内转鼓15而进入到转鼓7和8中,再从转鼓7和8中甩出而进入到机壳6中,最后经排液口11和13排出,完成悬浮液的预增稠工作;而悬浮液中的固体成份则被截留在内转鼓15的内壁上,固体物料在锥形内转鼓15中受到离心力的作用,产生一个沿内转鼓母线的向上分力,当此分力大于固体物料和内转鼓内壁之间的摩擦力时,固体物料就会沿内转鼓内壁向上移动,随着内转鼓15直径增大,离心力也跟着增大,固体物料在内转鼓15中逐渐变薄,当固体物料移至内转鼓15外端时,在惯性力的作用下,固体物料会飞出内转鼓15而继续进入到转鼓8中,残留在固体物料中的液体成份在转鼓8会继续被甩出转鼓8,从而可进一步降低固体物料中的含水量。与传统的卧式活塞推料离心机相似,在推杆5的作用下,内转鼓15、布料斗14及推料盘12均沿轴向作往复运动,因而当推料盘12在向前(图2中为向右)运动时,就会将转鼓8内壁上的固体物料推向转鼓8的出料口,当推料盘12向后(图2中为向左)运动时,空出的转鼓内壁上又会形成新的物料层,因推料盘12不断地往复运动,固体物料层就会不断地沿转鼓内壁向出料口移动,最后被推出转鼓8,经出料腔10排出。由上所述可知,本技术所述的预增稠装置结构简单、紧凑,在卧式活塞推料离心机中增设了该预增稠装置,就可直接分离固体含量30%以下的悬浮液,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权利要求1.卧式活塞推料离心机中的预增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预增稠装置的结构为在离心机的转鼓内还设置有一个内转鼓,内转鼓呈圆锥形,内转鼓位于离心机中布料斗的前侧,内转鼓固定安装在离心机中的推杆上,内转鼓的侧壁上设置有滤孔。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增稠装置,其特征在于离心机转鼓上靠近转鼓底的那部分侧壁也呈圆锥形。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预增稠装置,其特征在于离心机中的推料盘设置在内转鼓外侧。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应用于卧式活塞推料离心机中的预增稠装置,其结构主要包括在离心机的转鼓内还设置有一个内转鼓,内转鼓呈圆锥形,内转鼓位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卧式活塞推料离心机中的预增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预增稠装置的结构为:在离心机的转鼓内还设置有一个内转鼓,内转鼓呈圆锥形,内转鼓位于离心机中布料斗的前侧,内转鼓固定安装在离心机中的推杆上,内转鼓的侧壁上设置有滤孔。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蔡建春施学明何迎蒋嵬
申请(专利权)人:张家港华大离心机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2[中国|江苏]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