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尘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755524 阅读:16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集尘装置,其包括灰尘的带电部(12)和集尘部(30)。集尘部(30)的集尘电极(40)和高压电极(50)包括形成由很多通风孔(46、56)的四角格子结构的基台部件(41、51)和延伸到相互相向的电极(50、40)的通风孔(56、46)的内部的突起部件(42、52)。让电场产生在集尘电极(40)和高压电极(50)之间捕集灰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集尘装置,特别涉及电极构造。
技术介绍
到目前为止,如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那样,集尘装置中有的集尘 装置包括使灰尘带电的带电部和具有集尘电极与高压电极的集尘部。 所述集尘部的集尘电极和高压电极由平行平板构成,集尘电极插入在 高压电极之间。上述集尘装置在带电部使空气中的灰尘带电,另一方面,使电场 产生在集尘电极和高压电极之间,在集尘部捕集已在所述带电部带电 的灰尘。专利文献1:日本公开特许公报特开平8—71451号公报 但是,因为现有的集尘装置是由平行平板构成集尘部的集尘电极 和高压电极的,所以存在难以谋求装置的小型化,也难以谋求高性能 化的问题。也就是说,由于仅使所述集尘电极构成为平板且简单地平 行布置,因此所存在的问题是作为集尘装置在一定空间的集尘面积小。 结果是,若为确保一定的集尘能力,装置就会大型化,性能就会下降。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正是为解决所述问题而研究开发出来的,其目的在于谋 求装置的小型化和高性能化。第一方面的专利技术以一种集尘装置为对象。该集尘装置包括第一电极40和第二电极50,在该第一电极40和第二电极50之间施加规定的 电压捕集已带电的灰尘。所述第一电极40和第二电极50构成为该 第一电极40的一部分包围第二电极50的一部分且第二电极50的另一 部分包围第一电极40的另一部分。第二方面的专利技术以一种集尘装置为对象。该集尘装置包括布置在5空气通路23上的第一电极40和第二电极50,在该第一电极40和第二 电极50之间施加规定的电压捕集己带电的灰尘。构成的所述第一电极 40和第二电极50相互嵌入,在空气通路23的横截面上形成放射状的 电场。在所述第一及第二方面的专利技术中,因为在第一电极40和第二电极 50之间产生电场,所以当空气中已带电的灰尘在第一电极40和第二电 极50间流动之际,该灰尘被极性不同的电极吸附,例如,被第一电极 40的表面吸附,在很大的集尘面积上捕集了该灰尘。第三方面的专利技术是一种使集尘部30的第一电极40和第二电极50 的一部分相互嵌入的结构。具体而言,第三方面的专利技术以一种集尘装置为对象。该集尘装置 包括第一电极40和第二电极50,在该第一电极40和第二电极50之间 施加规定的电压捕集空气中己带电的灰尘。所述第一电极40和第二电 极50包括形成有前面和背面开口的很多通风孔46、 56的格子结构 的基台部件41、 51、和从该基台部件41、 51突出的很多突起部件42、 52;所述第一电极40和第二电极50的基台部件41、 51相向而设;所 述第一电极40和第二电极50的突起部件42、 52延伸到相互相向的电 极50、 40的通风孔56、 46的内部。在所述第三方面的专利技术中,已带电的灰尘在第一电极40和第二电 极50的通风孔46、 56之间流动。此时,因为在第一电极40和第二电 极50之间产生电场,所以已带电的灰尘被极性不同的电极吸附,例如 被第一电极40吸附、捕集。还有,因为所述第一电极40和第二电极 50的突起部件42、 52延伸到相互相向的电极50、 40的通风孔56、 46 的内部,所以在很大的集尘面积上捕集了灰尘。第四方面的专利技术是这样的,在第三方面的专利技术中,所述第一电极 40和第二电极50的基台部件41、 51形成为多个隔离部件44、 54、 45、 55相互纵横交叉的四角格子结构。在所述第四方面的专利技术中,因为所述基台部件41、 51形成为四角 格子结构,所以集尘面积大,灰尘一定被捕集住。第五方面的专利技术是这样的,在第四方面的专利技术中,所述第一电极 40和第二电极50的突起部件42、 52从隔离部件45、 55平行于通风孔646、 56的轴向突出。在所述第五方面的专利技术中,因为突起部件42、 52从隔离部件45、 55突出,所以电场的产生面积变大,确保了较大的集尘面积。第六方面的专利技术是这样的,在第五方面的专利技术中,所述第一电极 40和第二电极50的突起部件42、 52从横向隔离部件45、 55突出,相 互相向的电极50、 40的基台部件41、 51的纵向隔离部件44、 54位于 所述突起部件42、 52的横向间隙中。在所述第六方面的专利技术中,突起部件42、 52可靠地布置在通风孔 56、 46中,确保了较大的集尘面积。第七方面的专利技术是这样的,在第六方面的专利技术中,所述第一电极 40和第二电极50的纵向隔离部件44、 54位于同一平面上,所述第一 电极40和第二电极50的横向隔离部件45、55在纵向上呈锯齿状排列。在所述第七方面的专利技术中,突起部件42、 52从横向隔离部件45、 55延伸到通风孔56、 46,确保了较大的集尘面积。第八方面的专利技术是这样的,在第一到第三方面任一方面的专利技术中, 所述第一电极40和所述第二电极50由导电性树脂制成。特别是,优 选所述第一电极40和第二电极50都由微导电性树脂制成,进一步优 选树脂的体积电阻率在108Qcm以上且1013Qcm未满。在所述第八方面的专利技术中,抑制了电火花,同时所述第一电极40 和第二电极50很容易成形。第九方面的专利技术是这样的,在第一到第三方面任一方面的专利技术中, 所述第一电极40和所述第二电极50由导电性金属制成。第十方面的专利技术是这样的,在第一到第三方面任一方面的专利技术中, 所述第一电极40由导电性金属制成;所述第二电极50由导电性树脂 制成。第十一方面的专利技术是这样的,在第一到第三方面任一方面的专利技术 中,所述第一电极40由导电性树脂制成;所述第二电极50由导电性 金属制成。在所述第九到第十一方面的专利技术中,因为所述第一电极40和第二 电极50双方都由金属制成或者是其中之一由金属制成,所以与由树脂 相比被薄膜化了。第十二方面的专利技术是这样的,在第一到第三方面任一方面的专利技术 中,包括让空气中的灰尘带电的带电部12;所述第一电极40和第二电极50,与所述带电部12分别而设且构成电气地捕集已在该带电部12 带电的灰尘的集尘部30。在所述第十二方面的专利技术中,因为带电部12和集尘部30独立地 构成,所以所述第一电极40和第二电极50的极性、电压以及电极间 距离被设定为适用于集尘部30的极性等。第十三方面的专利技术是这样的,在第一到第三方面任一方面的专利技术 中,所述第一电极40和第二电极50与带电部12、集尘部30构成为一 体,该带电部12让空气中的灰尘带电,该集尘部30电气地捕集已在 该带电部12带电的灰尘。在所述第十三方面的专利技术中,因为带电部12和集尘部30构成为 一体,所以能够谋求装置整体的小型化。第十四方面的专利技术是这样的,在第三方面的专利技术中,所述第二电 极50由导电性树脂制成;该第二电极50的突起部件52的顶端角部形 成为圆弧状。在所述第十四方面的专利技术中,第二电极50的突起部件52的顶端 角部的异常放电得到了抑制。根据上述本专利技术,与现有的平行电极相比能够使集尘面积增大。 结果是,能够谋求装置的小型化,同时还能够谋求集尘性能的高性能 化。根据第三方面的专利技术,因为使第一电极40和第二电极50由具有 很多通风孔46、 56的格子结构的基台部件41、 51和延伸到相互相向 的电极50、 40的通风孔56、 46的很多突起部件42、 52构成,所以与 现有技术中的平行电极相比,能够使集尘面积大幅度地增大。结果是, 能够谋求装置的小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集尘装置,包括第一电极(40)和第二电极(50),在该第一电极(40)和第二电极(50)之间施加规定的电压捕集已带电的灰尘,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电极(40)和第二电极(50)构成为:该第一电极(40)的一部分包围第二电极(50) 的一部分且第二电极(50)的另一部分包围第一电极(40)的另一部分。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春名俊治大堂维大茂木完治秋山龙司田中利夫
申请(专利权)人: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