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缸盖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492715 阅读:19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7-10 06:28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将设置在水套内的EGR气体通路固定到气缸盖时能够确保必要的固定强度以及密封性的技术。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气缸盖所具有的EGR气体通路包括:中空管,所述中空管被配置在水套内,EGR气体流经所述中空管的内部;以及端部部件,所述端部部件具有能够插入以及能够固定所述中空管的端部的插入口。所述端部部件具有:设置有所述插入口的底部;与所述底部连续设置的侧壁部;以及楔部,所述楔部从所述侧壁部的外侧面向外突出设置,并具有与气缸盖的壁面相对并且相对于所述EGR气体的流动方向倾斜的锥面。通过与气缸盖连结的连结部件及所述气缸盖的壁面夹持所述端部部件的楔部,从而所述EGR气体通路被固定到气缸盖中。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气缸盖,更具体地涉及对于在水套内具有EGR气体通路的气缸盖将 EGR气体通路固定到气缸盖的技术。
技术介绍
在发动机中,广泛地利用使排气的一部分回流到进气侧的排气再循环(EGR)装置。另外,公知有通过EGR装置回流的EGR气体的通路被配置在气缸盖的水套内并冷却的技术(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1公开了以下的技术将EGR气体通路配置在水套内并将其两端固定到设置在气缸盖的相对的两个壁面上的通孔中。然而,由于设置在气缸盖中的通孔的加工误差,有可能在两个通孔之间发生偏心。 由于该偏心而在EGR气体通路与通孔之间的固定部上残留间隙,从而存在固定强度以及密封性不充分的问题。在先专利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 日本专利文献特开平8-49606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将设置在水套内的EGR气体通路固定到气缸盖时能够确保必要的固定强度以及密封性的技术。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本专利技术一种气缸盖,在其水套内具有EGR气体通路,所述EGR气体通路包括中空管,所述中空管被配置在所述水套内,EGR气体流经所述中空管的内部;以及端部部件,所述端部部件具有能够插入以及能够固定所述中空管的端部的插入口。所述端部部件具有 设置有所述插入口的底部;与所述底部连续设置的侧壁部;以及楔部,所述楔部从所述侧壁部的外侧面向外突出设置,并具有与气缸盖的壁面相对并且相对于所述EGR气体的流动方向倾斜的锥面。通过与气缸盖连结的连结部件及所述气缸盖的壁面夹持所述端部部件的楔部,从而所述EGR气体通路被固定到气缸盖中。优选的是所述侧壁部包括相对于所述EGR气体的流动方向倾斜的倾斜部。优选的是通过从所述侧壁部的外周部向所述侧壁部的内周侧以锐角弯折所述侧壁部,来形成所述侧壁部的倾斜部。优选的是所述侧壁部的倾斜部形成为从气缸盖的内部侧向气缸盖的外部侧逐渐扩大直径的锥状。优选的是所述中空管包括相对于所述EGR气体的流动方向倾斜的倾斜部。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在将设置在水套内的EGR气体通路固定到气缸盖时,能够确保必要的固定强度和密封性。附图说明图1是示出气缸盖的图。图2是示出EGR气体通路的图。图3是示出在将EGR气体通路固定到气缸盖时产生的连结力的图。图4是示出圆筒衬套的其它方式的图。图5是示出圆筒衬套的其它方式的图。图6是示出管道的其它方式的图。标号说明1气缸盖2水套3连结孔10EGR气体通路20管道(中空管)3O圆筒衬套(端部部件)40管螺丝(连结部件)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作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气缸盖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气缸盖1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气缸盖1在内部具有冷却水流经其中的水套2。另外,气缸盖1在水套2内具有EGR气体流经其中的EGR通路10。EGR通路10是沿一个方向贯穿气缸盖1的气体通路,其两端部被固定到气缸盖1 的壁面的连结孔3 · 3。连结孔3 · 3同心地设置在气缸盖1的相对的两个壁面上。以下,参照图2对EGR气体通路10进行说明。如图2所示,EGR气体通路10具有管道20和圆筒衬套30 ·30,并通过管螺丝(另 ^ ti I; )40 · 40固定到气缸盖1。管道20为薄壁的中空管,EGR气体流经其内部。管道20配置在水套2内,并横跨气缸盖1设置。即,通过水套2内的冷却水来冷却通过管道20内的EGR气体。圆筒衬套30 ·30是构成EGR气体通路10的端部的部件,并被安装在管道20的两端部。例如,圆筒衬套30 ·30通过焊接与管道20接合。圆筒衬套30形成为有底的圆筒状。 圆筒衬套30的外形形状根据气缸盖1的连结孔3的形状设定,圆筒衬套30构成为能够与连结孔3嵌合。圆筒衬套30以与管道20同轴的状态配置。圆筒衬套30的内部与位于气缸盖1 外侧的管螺丝40的内部连通。管螺丝40是对嵌合到气缸盖1的连结孔3中的圆筒衬套30施加连结力而将圆筒衬套30固定到气缸盖1的连结孔3中的连结部件。通过将安装到管道20的两端部的状态下的圆筒衬套30嵌合到连结孔3中,并使用管螺丝40连结嵌合到连结孔3中的圆筒衬套 30,从而将ERG气体通路10固定到气缸盖1。管螺丝40的旋转轴配置在与管道20和圆筒衬套30的轴相同的轴上。管螺丝40 是在外周部具有外螺纹的管用平行螺丝,并与设置在连结孔3的内周上的内螺纹3a螺合。 在使管螺丝40与内螺纹3a螺合并连结时,向圆筒衬套30施加作为轴力的连结力。管螺丝40具有中空形状,其内部空间与圆筒衬套30的内部空间连通。如此,EGR 气体通路10通过在上流侧和下流侧与管螺丝40的内部连通而横跨气缸盖1配置。如图2所示,圆筒衬套30具有底部31以及侧壁部32,且还具有从侧壁部32的外周面朝向径向外侧突出的楔部33。在底部31上形成有可与管道20连接的插入口 31a,管道20的端部插入并固定到底部31的插入口 31a中。底部31由与圆筒衬套30的轴垂直的壁面构成,插入口 31a形成于底部31的中央。侧壁部32形成从底部31连续的内周面。侧壁部32由与圆筒衬套30的轴平行的壁面构成,并形成为从底部31的外周连续的壁面。侧壁部32从圆筒衬套30的顶端部形成到圆筒衬套30的基端部。楔部33是从侧壁部32的外侧面向外突出的部位,并遍及侧壁部32的整个外周设置。楔部33在气缸盖1的内部侧、即底部31侧具有锥面34。锥面34是相对于圆筒衬套30的轴倾斜预定角度的倾斜面,并遍及楔部33的全周形成。锥面34形成为从气缸盖1的内侧朝向气缸盖1的外侧逐渐扩大直径的倾斜面。锥面34的倾斜角度(楔角)被设定成以使锥面34与形成于气缸盖1的连结孔3中的锥面4 配合。锥面4是连结孔3中的形成于气缸盖1的内部侧的内周面的倾斜面,并且是气缸盖1的壁面的一部分。锥面4的外径从气缸盖1的内侧向气缸盖1的外侧逐渐扩大。锥面 4形成为具有比圆筒衬套30的锥面34更大的面积。如此,锥面4相对于锥面34的允许范围通过设置得较大而留作将圆筒衬套30设置在气缸盖1时的调整富余。锥面4形成为将圆筒衬套30连结到气缸盖1时从圆筒衬套30 (锥面34)向气缸盖1按压的按压力的承压面,并起到连结时的密封面的作用。另外,楔部33在气缸盖1的外侧具有锥面35。锥面35是相对于圆筒衬套30的轴倾斜预定角度的倾斜面,并遍及楔部33的全周形成。锥面35形成为从气缸盖1的内侧向气缸盖1的外侧逐渐缩小直径的倾斜面。锥面35与形成于管螺丝40的顶端的锥部41配口 O锥部41形成为从气缸盖1的内侧向气缸盖1的外侧逐渐缩小直径的倾斜部,并形成为将圆筒衬套30连结到气缸盖1时向圆筒衬套30(锥面3 按压的按压部。以下,参照图3对使用管螺丝40将EGR气体通路10固定到气缸盖1的方式进行说明。通过使管螺丝40与内螺纹3a螺合并连结,而沿管螺丝40的轴向施加轴力Fl。轴力Fl被作为连结力F2从锥部41传递到锥面35,并且还被作为连结力F3从锥面34传递到锥面4。如此,通过将圆筒衬套30的楔部33夹在管螺丝40与气缸盖1之间,将圆筒衬套CN 102549254 A30固定到气缸盖1的连结孔3中。此时,在锥面35与锥部41之间产生的连结力F2以及在锥面34与锥面4之间产生的连结力F3作用与各自相对于轴力Fl的倾斜角度相应的楔形力,并根据楔形效果而增大。如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浅野昌彦蛤稔章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